-
MCM5促进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1)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术中切除的3例非肿瘤患者脑组织与3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进行质谱检测及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2)在蛋白质组学的基础上筛选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的目标蛋白MCM5,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验证其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情况,并在收集到的临床标本中进行mRNA水平的进一步验证。(3)通过siRNA转染将U25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敲低组-1(si-1组)、敲低组-2(si-2组),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CM5对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4)利用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GSEA算法探究MCM5调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程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样本中筛选出表达上调的蛋白322种,表达下调的蛋白94种,其中MCM5在3份胶质母细胞瘤样本中均呈现为高表达。(2)基于TCGA数据库163例胶质母细胞瘤和207例非肿瘤脑组织的分析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0, P=0.001);针对临床收集的3份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3份非肿瘤脑组织的实时定量PCR(RT-qPCR)实验结果同样显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76, P<0.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i-1组、si-2组细胞MCM5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接种后第5天的增殖率显著降低,细胞克隆数量显著减少,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迁移能力明显受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GSEA分析结果显示,MCM5高表达组mRNA在DNA损伤修复、E2F靶基因、MYC靶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白细胞介素6-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IL6-JAK-STAT3)、干扰素、KRAS、NOTCH、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β-Catenin等特征基因集中富集。 结论:MCM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并通过包括E2F、MYC、EMT、Wnt/β-Catenin在内的多种机制调控其恶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普通B细胞型(标危组),以VDCLP方案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AML、HD-MTX方案3疗程,VCLP方案1疗程,CAM方案1疗程,CAML方案1疗程巩固治疗,其后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方案维持治疗,每半年给予VDLP方案化疗1疗程,于2015年11月维持治疗结束,共行腰穿及鞘内注射13次。规律复查持续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MRD)阴性。2016年7月复查骨穿提示复发(幼稚淋巴细胞占15%),流式细胞术检测B系幼稚细胞占12.79%,染色体正常核型。于2016年8月行单药氯法拉滨治疗(52 mg/m 2,第1~5天)达完全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MRD 0.31%,继续单药氯法拉滨巩固1疗程,MRD阴性。2016年10月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母亲供者),移植前行预防性鞘内注射1次,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应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及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输注单个核细胞6.533×10 8/kg,CD34 +细胞4.217×10 6/kg,移植后13 d血小板植入,17 d粒系植入,无急性GVHD表现,未发生严重感染。移植后100 d开始CsA减量(每周减量10%),规律随访骨髓完全缓解、MRD阴性、完全供者嵌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腺癌关键基因及潜在药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肺腺癌预后基因,探讨预后基因与免疫治疗反应性的关系,同时筛选其潜在药物。方法:在基因表达谱(GEO)数据库用GEO2R对GSE30219、GSE31210、GSE32863、GSE33532、GSE40791和GSE75037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取 P<0.05且Log2(fold change)≥1的基因,用在线网站取交集得共同上调基因。在GSE31210、GSE42127、GSE68465、GSE72094数据集和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获取生存资料,用R软件对上调基因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7个预后关键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网站验证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使用人类蛋白图集(HPA)在线工具验证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京东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使用仙桃学术分析关键基因与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通过CellMiner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的敏感性药物。两组间的比较通过Student’s t检验评估。 结果:共获得142个共同上调基因,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GEPIA2网站验证得到7个预后关键基因,即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20)、瓣状核酸内切酶1(FEN1)、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CT2)、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母胚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和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SLC2A1)。通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在作用于DNA的催化活性方面,以及在细胞周期、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等信号通路上。此外,免疫相关性分析显示7个关键基因与肿瘤突变负荷(TMB)、表面抗原分化簇274(CD274)表达以及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评分(TIDE)明显相关。最后,7个关键基因得到37个对应的敏感性药物。结论:CCNB2、CDC20、FEN1、ECT2、MCM4、MELK和SLC2A1可以作为肺腺癌预后不良标志物,且可能与免疫治疗低反应性相关,同时得到37个对应的敏感性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10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10(MCM10)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预测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取肝细胞肝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数据,应用秩和检验对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MCM10表达水平进行分析。Cox回归分析MCM10表达水平与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应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对MCM10高、低表达组之间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应用细胞计数实验(CCK-8)测定MCM10基因敲低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CM10基因敲低后对细胞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结果:肝细胞肝癌中MCM10表达值为0.709±0.595,癌旁组织中MCM10表达值为0.077±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001) 。Cox回归分析显示MCM10高表达是肝细胞肝癌总生存期( HR=1.32,95% CI:1.19~1.48)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 HR=1.40,95% CI:1.22~1.61)的危险因素和预后预测指标。GSEA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G1-S期正向调控等通路。CCK-8结果显示MCM10敲低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进一步证实敲低MCM10表达可抑制HepG2细胞cyclin D1的表达。 结论:MCM10高表达是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MCM10能够通过cyclin D1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促肝癌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和阴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关键通路,为HPV相关HNS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基因靶点。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检索获得序号为GSE3292的HPV相关HNSCC表达谱芯片研究系列(其中HPV 阳性癌组织8例、阴性28例,含口腔癌15例、口咽癌9例、喉癌9例、下咽癌3例),通过Gene-Cloud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GCBI)分析平台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后,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并进一步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UALCAN数据分析工具检验关键基因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差异性。结果:从芯片检测的25 000多个基因中筛选得到5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39个,下调基因34个,经Cytoscape两轮筛选确定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s 1,CDK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MCM)家族(MCM2、MCM3、MCM6、MCM7)、复制因子C4(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4,RFC4)、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1(kinesin family member 11,KIF11)等27个基因为关键基因。基因本体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于染色体及核质、核内腔、膜包围内腔等部位,并参与DNA复制、DNA代谢、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以p53信号通路为核心的6个主要信号通路( P<0.01)。经TCGA数据库检验证实27个关键基因在HPV阳性及阴性HNSCC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CDK1、PCNA、MCM家族等关键基因在HPV诱发HNSCC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53通路是此过程的核心通路,且在HNSCC两个亚型中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CDK1、MCM7、RFC4有望成为治疗HPV阳性HNSCC的潜在靶点,而MCM2、MCM3、PCNA、KIF11可能作为HPV阳性HNSCC诊断及预后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草酸钙结晶肾损伤过程中肾组织基因及蛋白的动态变化,探讨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1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组(模型组),应用乙醛酸(50%,9 mmol/L)腹腔注射(100 mg·kg -1·d -1,持续5 d)建立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使用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及Von Kossa染色观察模型组小鼠是否造模成功。对小鼠肾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测序,根据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结果筛选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有关的基因和蛋白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图、热图及火山图进行肾组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采用韦恩图分析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重叠内容。 结果:模型组小鼠肾脏HE染色、PAS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形态结构异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存在纤维化,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皮髓交界处大量钙盐沉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提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模型组共存在2 81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2 004个基因上调,811个基因下调;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共存在1 197个差异蛋白,其中353个蛋白上调,844个蛋白下调。共有338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相对应,其中324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趋势一致。在表达上调及下调对应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中均选取表达差异较大的5个差异分子,分别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精氨酸酶2(ARG2)、S100钙结合蛋白A6(S100A6)、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溶质转运家族22成员6(SLC22A6)、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A1(SLCO1A1)、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和吲哚胺N-甲基转移酶(INMT)。GO分析表明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富集的共同通路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及免疫失调;而KEGG富集分析显示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主要的富集通路包括转运体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通路异常等。结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基因和蛋白层面均发生明显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异常及免疫失调可能作为重要机制参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观察其对HCC细胞的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CM5的差异表达,并绘制生存曲线。将MCM5低表达的HCC细胞株作为实验组(HepG2、HuH7),以转染空载体的HCC细胞株为对照组(shRNAHepG2、shRNAHuH7)。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M5在人HCC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的表达量。短发卡RNA(shRNA)干扰MCM5表达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细胞划痕修复实验检测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C细胞的凋亡率。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MCM5在HCC组织较癌旁组织表达升高5.32倍( t=4.464, P<0.05),MCM5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38%)较低表达患者(5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37, P<0.05)。MCM5在HCC细胞株(HepG2、HuH7)的表达量(3.95±0.37、3.09±0.27)较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表达量(0.94±0.1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32、16.339, P<0.01)。24、48、72、96 h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实验组HepG2细胞(0.51±0.04、0.94±0.06、1.25±0.15、0.94±0.06)较对照组的HepG2细胞(0.68±0.06、1.21±0.09、1.95±0.12、1.21±0.0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28、6.997、8.779、11.338、12.067, P<0.05);实验组HuH7细胞增殖能力(0.48±0.05、0.76±0.13、1.44±0.25、1.44±0.25)较对照组的HuH7细胞(0.58±0.07、0.98±0.13、1.86±0.14、1.98±0.1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87、5.062、5.997、8.932, P<0.05)。实验组的HepG2细胞、HuH7细胞划痕愈合百分比[(19.14±0.98)%、(19.57±1.01)%]较对照组划痕愈合百分比[(45.29±1.35)%、(40.22±1.6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369、22.891, P<0.01)。实验组HepG2细胞、HuH7细胞凋亡率[(14.68±3.21)%、(11.57±2.52)%]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4.29±1.42)%、(4.73±0.3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27、24.832, P<0.05)。 结论:MCM5在HCC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MCM5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差,MCM5表达降低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CM家族在DNA复制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MCM)是DNA复制起始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的重要因素,在DNA复制过程中,MCM的调控作用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DNA复制的起始和延伸阶段.MCM高度保守,从古老低等生物到真核生物都广泛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MCM从出芽酵母中分离出来,用于DNA复制起始缺陷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在真核生物细胞内,MCM2~MCM7形成六聚体,与DNA复制因子1和起始识别复合物相互作用,发挥解旋酶功能,激活起始复制源,启动DNA复制.同时,MC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同样具有关键作用,在各种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中可检测到MCM的异常表达,因此MCM已成为癌症诊断和筛查的标志物,靶向MCM的治疗策略可改善癌症的治疗效果[1].本文将对MCM家族的基本功能、MCM家族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以及MCM家族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进行综述,旨在为全面认识MCM家族与细胞周期调控和恶性肿瘤的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基因诱导性敲除宫颈癌HeLa细胞系的建立及对DNA复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利用诱导性CRISPR/Cas9 技术建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基因敲除的宫颈癌HeLa细胞系,并探究MCM2对DNA复制及复制压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诱导性 CRISPR/Cas9系统TLCV2,构建MCM2敲除HeLa细胞系;并分为对照组(Control)、敲除1组(KO1)和敲除2组(KO2).通过Western blot、EdU掺入实验、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CCK-8等实验,分析MCM2敲除对DNA复制和羟基脲诱导复制压力的影响.结果 经过诱导后CRISPR/Cas9系统有效地敲除MCM2基因,并影响MCM2-7复合物的稳定.与对照细胞相比,MCM2敲除细胞DNA复制能力显著下降,同时Cyclin A1、Cyclin E1和CDK4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在DNA复制压力下,MCM2敲除降低了细胞的存活能力、DNA损伤修复能力,并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结论 MCM2基因敲除降低正常条件下HeLa细胞的DNA复制能力,并降低复制压力后细胞的存活能力.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诱导性MCM2基因敲除HeLa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MCM2基因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C9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C9(DNAJC9)在肺腺癌(LUAD)组织中的表达、预后、甲基化情况及与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利用肿瘤基因组计划(TCGA)中LUAD的表达及临床数据分析DNAJC9的差异表达及预后价值.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LUAD患者的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DNAJC9的蛋白表达;利用UALCAN数据库及TCGA Wanderer数据库对DNAJC9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位点进行分析;利用TIMER数据库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对DNAJC9表达与LUAD免疫浸润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String数据库分析与DNAJC9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FUNRICH富集分析工具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DNAJC9在LUAD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法显示,DNAJC9蛋白在LUAD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0.0%(32/40),高于癌旁组织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JC9的表达与是否存在TP53突变显著相关(P<0.05).DNAJC9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在肿瘤组织中低于正常组织,且和该基因序列表达相关的甲基化位点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DNAJC9表达与LUAD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微小染色体维持复合物成分6(MCM6)、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亚基M1(RRM1)、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NASP)、皮瓣结构特异性内切酶(FEN1)、脱氧尿苷三磷酸酶(DUT)、复制因子C亚基4(RFC4)、序列相似的家族149成员B1(FAM149B1)、MutS同源2(MSH2)、染色体的结构维持2(SMC2)、小染色体维持复合体成分2(MCM2)等蛋白与DNAJC9密切相关.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参与DNA合成、G2/M检查点等信号通路及多种致癌过程.结论 DNAJC9的低甲基化水平使DNAJC9在LUAD组织中呈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与免疫细胞的浸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