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厚型心肌病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防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也是引起年轻人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谨慎评估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有效减少猝死发生。近年来,随着肥厚型心肌病新的猝死风险指标的不断出现,对猝死的评估也更加具体和精确,但是鉴于猝死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低概率性,目前尚没有统一而全面的猝死风险评估标准。该文结合美国及欧洲最新指南,对肥厚型心肌病传统和新兴的风险预测因子进行综述,探讨进行室间隔切除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术后猝死风险,以期为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9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住院的CHD-PAH患者共507例。将入选患者按不同临床亚型分为4组,即艾森曼格综合征(ES)组、左向右分流型肺动脉高压(SP)组、肺动脉高压合并小缺损(SD)组和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CD)组。根据心脏畸形的复杂程度,又将入选患者分为简单-中等复杂畸形组和复杂畸形组。根据分流位置,又将入选患者分为三尖瓣前分流组、三尖瓣后分流组及复合或复杂畸形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等)、经皮血氧饱和度(SPO 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6MWD)及B型利钠肽(BNP)等。收集入选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房平均压(mRAP)和心指数(CI),及计算得出的肺血管阻力(PVR)。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定期随访结果,包括随访期间接受PAH靶向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情况、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咯血、晕厥、水肿、心律失常等)及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时间和原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共纳入CHD-PAH患者507例,年龄23.1(13.9,32.1)岁,女性345例(68.0%)。按临床亚型分组,确诊ES者235例(46.4%),即ES组;确诊CD者193例(38.1%),即CD组;确诊SD者47例(9.3%),即SD组;确诊SP者32例(6.3%),即SP组。507例患者均完成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不同临床亚型组患者的sP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共有289例(57.0%)患者完成了右心导管检查,结果显示ES组患者的mPAP和PVR最高,mRAP最低( P均<0.001);CD组患者的mRAP最高,CI最低( P均<0.001)。ES组患者6MWD明显短于SP组、SD组和CD组( P均<0.001)。SD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比例高于SP组( P<0.001),但与ES组和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77和0.072)。首诊时SP组NYHA心功能Ⅰ/Ⅱ级患者的占比最高[96.9%(31/32)],其次为CD组[85.5%(165/193)]和ES组[85.1%(200/235)],SD组最低[75.0%(35/47)]。SD组患者首诊时的BNP水平亦高于SP组、ES组和CD组( P均<0.001)。507例患者中有379例(74.8%)在末次随访时接受了PAH靶向药物治疗,治疗方案以单药治疗为主[75.7%(287/379)]。入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2.0,5.6)年,期间37例(7.3%)患者死亡,包括CD组13例、ES组17例、SD组7例,SP组患者无死亡。右心衰竭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1(29.7%)],其次为大咯血呼吸困难[7(18.9%)]、心脏性猝死[6(16.2%)]及肺动脉高压危象[4(1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CHD-PAH患者确诊后第1、3、5和10年无终点事件的生存率分别为98.2%、95.9%、90.6%和85.8%;ES组与CD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 P=0.918),且均高于SD组( P值分别为0.011和0.01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时NYHA心功能Ⅲ/Ⅳ级是CHD-PAH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HR=6.452,95 %CI 3.378~12.346, P<0.001);首诊时BNP >100 ng/L是CHD-PAH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HR=2.481,95 %CI 1.225~5.025, P=0.0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心功能Ⅲ/Ⅳ级是CHD-PAH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HR=4.998,95 %CI 1.246~20.055, P=0.023)。 结论:CHD-PAH不同临床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中远期生存率不同,其中SP患者预后最好,ES及CD患者预后相似,SD患者预后最差。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是CHD-PAH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顾性分析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家族性猝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inherited arrhythmogenic diseases, IAD),第一例病例报道于1975年 [1],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le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为特征,部份病例可发展为室颤,出现晕厥,甚至猝死,是年轻人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重要死因。未经治疗的CPVT,患者到30岁时病死率高达31%,约60%~80%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40岁之前出现过晕厥或心脏骤停 [2,3]。国内CPVT研究不多,有散在病例报道,总体认识不足。随着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在医院内外的广泛开展,旁观者CPR越来越多的被应用,院外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率逐年增高 [4],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仍然多见,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有家族史的IAD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明确诊断的CPVT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监测及预防等医疗干预,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微血管梗阻等,心肌内出血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并发症,研究显示心肌内出血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引起重视。该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综述,为更好认识及防治心肌内出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研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重大临床意义。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CaMKⅡ)是一种在心脏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表明,CaMKⅡ可在许多病理状态下激活,通过影响下游多种离子通道,最终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因此,CaMKⅡ可能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ndersen-Tawil综合征致室性心动过速和晕厥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ndersen-Tawil综合征1型(ATS1)是编码Kir2.1离子通道蛋白的KCNJ2基因发生突变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麻痹、QT/QTc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和发育畸形三联征,可无明显心脏相关表现,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晕厥发作史者为心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本文报道1例典型的ATS1患者,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及晕厥,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后出院,随访1个月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皮-间质转化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糖波动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血糖波动是血糖水平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近年来,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更能促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类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原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而血糖波动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对血糖波动的评估指标、血糖波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机制及控制血糖波动对预防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4至2020年某油田分厂职工在岗猝死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某大型油田职工发生在岗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此类事件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4月,收集某大型油田2014至2020年死亡职工的病历资料和生前1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纳入在岗猝死的85名职工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将职工分为接害工种(66人)与非接害工种(19人),回顾性分析猝死职工临床资料特点,分析病例的性别、年龄、工龄、工种、猝死原因分布情况,各项职业健康检查指标异常检出情况,采用χ 2检验分析工种、工龄和体检异常指标的分布情况。 结果:在岗猝死85名职工中,男女比例为16∶1,40~50岁职工猝死占比最高(54.12%,46/85),接害部门一线工种占43.53%(37/85)、工龄为20~30年职工占57.64%(49/85)。猝死原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78.82%,67/85)。不同工种职工的血压、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4、24.22, P<0.05),不同工龄职工的血脂、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37、31.435, P<0.05)。 结论:油田企业应落实有害因素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宣教,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油田职工在岗猝死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