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 Kaplan- 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 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 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 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主动脉瓣修复术治疗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术后中期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主动脉瓣修复手术后近中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5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主动脉瓣修复手术。男25例,女29例,年龄(50.61±13.29)岁。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1例(57.4%),单纯主动脉瓣狭窄2例(3.7%),复合病变21例(38.9%);同期合并二尖瓣手术43例(80.0%),三尖瓣手术36例(66.7%),房颤射频消融术20例(37.0%)。随访1~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利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非独立研究对象连续性变量差异, Kaplan- Meier方法分析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结局。 结果:术前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比例高于出院时,主动脉瓣口最大流速、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显著低于出院指标( P值均<0.05)。全因死亡2例,术后5年生存率(96.1±2.7)%;主动脉瓣再次手术5例,术后5年主动脉瓣免于再次手术率(89.5±4.5)%;瓣膜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5年免于瓣膜相关并发症率(91.3±4.2)%。 结论:主动脉瓣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具备可行性且近中期效果良好,可成为一种潜在的可靠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早期PCI治疗,术后对照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观察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8周时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Myo)],比较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例)高于对照组(71.43%,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9, P<0.05);两组患者的LVEF升高,且观察组(48.52±3.28)%高于对照组(43.86±2.52)%( t=13.434, P<0.05),LVEDD与NT-proBNP均降低,观察组分别为(46.70±2.88)mm和(680.44±87.04)pg/L低于对照组的(50.46±3.47)mm和(1 715.94±115.41)pg/L( t值分别为5.287、5.330,均 P<0.05);两组患者CK-MB、Myo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分别为(31.42±5.76)U/L、(34.42±5.36)mg/L,低于对照组(38.44±4.94)U/L、(43.15±7.4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287、5.33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例)低于对照组(28.57%,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90, 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10.00%,3例)低于对照组(14.29%,5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 P>0.05)。 结论:PCI后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提高术后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92例体-肺动脉分流手术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体-肺动脉分流术临床疗效和转归,以期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92例患者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术,男、女各46例,年龄3个月~40岁(51.3±84.7 M);体质量3.5~60.0 kg。术前诊断包括法洛四联症(TOF) 3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闭锁(PA)29例,室间隔完整的PA 3例,功能性单心室(SV)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 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PS 8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S 5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A 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PA 2例,其他PS合并心内严重畸形双心室修复困难3例。合并动脉导管(PDA)30例。手术采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55例,中央分流术31例,墨尔本分流6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7.6%(7/92),死亡病例为PA/VSD 4例,PA/IVS 1例,功能性SV/PS 2例。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9例(9.8%),其中TOF 2例,PA/VSD 4例,DORV/PS 1例,cCTGA/PA 1例,SV/PS 1例。2015年后早期分流失效1例。85例生存者持续随访,其中双心室矫治33例,单源化手术(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6例,Fontan类手术9例,再次分流手术7例,其余30例继续观察。结论:体-肺动脉分流手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术操作,只有明确其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瓣膜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65岁以上人群严重MR发病率高达19.1%,预计到2025年我国需干预治疗的MR患者达750万 [1]。MR急性发作时,左心房压力急剧升高,未扩张的左心室泵出的大部分血液因此向后进入左心房,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心源性休克等不良结局,通常需要早期手术干预 [2]。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重度MR的主要方式 [3],但超过2/3的患者由于高龄、并发症等因素无法进行,5年内病死率高达50% [4]。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mitral edge-to-edge repair,TEER)通过夹合反流性二尖瓣的前瓣和后瓣,改善心力衰竭或手术风险过高患者二尖瓣反流的症状,为重度MR和MR急性发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已获得广泛应用及指南推荐 [5,6,7]。截至2021年,全球应用超过15万例,其中股静脉入路为最常见的手术入路 [4],但由于二尖瓣反流机制与解剖结构复杂,术中极易出现通路部位血肿、心包积液、夹子脱落、二尖瓣狭窄等意外事件,仍需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以确保患者安全。伴随TEER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布TEER医疗临床路径、超声心动图、心脏康复等多部共识,尚缺乏规范的TEER围术期管理相关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8,9,10],为促进TEER围术期科学管理,现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管理经验,共同编写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133a-3p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修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miR-133a-3p修饰的人源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衍生的外泌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肌修复的作用。方法:体外扩增培养ucMSC,将携带miR-133a-3p的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至ucMSC,分别提取其分泌的外泌体,命名为miR-133a-3p-Exo及miR-NC-Exo。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大鼠AMI模型,分别于梗死区边缘原位注射miR-133a-3p-Exo或miR-NC-Exo进行干预。干预后28 d,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大鼠梗死后心肌纤维化面积;采用TUNEL染色评估梗死后大鼠心肌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梗死后大鼠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miR-NC-Exo组相比,miR-133a-3p-Exo组在AMI后28 d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64.2%±8.9%)比(47.4%±9.8%), P<0.05],心肌纤维化面积[(18.0%±1.5%)比(31.2%±7.3%), P<0.01]和凋亡率[(15.1%±4.4%)比(25.6%±3.6%), P<0.05]较低;梗死边缘区血小板-内皮黏附因子(CD3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血管的数量均较多[CD31:(13.9±2.0)条比(2.9±0.9)条,α-SMA:(11.0±1.6)条比(3.5±0.9)条, P均<0.000 1]。 结论:miR-133a-3p修饰的uc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有效抑制梗死后心肌凋亡、促进梗死后血管新生,从而改善AMI后大鼠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锥形重建术在三尖瓣下移畸形中的应用及术后心功能评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由于三尖瓣三个瓣叶分化障碍,尤其是隔瓣和后瓣的连接点移位到正常三尖瓣环以下的位置,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和房化右心室的形成。由于三尖瓣不同程度的反流、右心房扩大、心室壁的矛盾运动,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紫绀、心功能不全等症状。三尖瓣锥形重建术是接近于三尖瓣解剖学修复的瓣膜成形术式,主要在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应用,在新生儿及老年人群患者中应用较少。术后中长期随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心脏超声和心血管核磁共振技术来观察房室容积变化、瓣膜反流、射血分数以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来评估心脏功能。本文就锥形重建术在三尖瓣下移畸形中的应用及术后心功能评估进展做一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MID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淮北矿工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接受MIDCS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7.5±10.2)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20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中均采用TEE监测。麻醉诱导后TEE检查修正诊断,指导建立体外循环,开放升主动脉前指导心腔排气;术中,于病变处理完成后即时TEE监测心内血流、瓣膜及心功能情况;于手术操作完成、心脏复跳后,应用TEE评价手术疗效,以无残余分流、瓣周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治愈。结果:经术中引导,20例患者均准确置于引流管、排空心脏。经TEE检查修正诊断5例:1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发现另有一小的房间隔缺损,术中一并予以修补;1例房间隔缺损者房水平仅有微量分流,无需处理;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三尖瓣前叶裂,均行瓣叶修复后再予三尖瓣成形术;另1例则排除了左心房血栓。病变处理完成后,因术中TEE即时评估疗效不满意而更改手术方式2例: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关闭不满意者改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者改行胸骨正中切口继续修补。另有2例术毕即时通过TEE发现低心排血综合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组未见食管损伤和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残余分流、瓣周漏及少量以上反流,黏液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LVEF为54%~69%(61.40%±3.65%),与术前[44%~67%(58.70%±5.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5)。本组患者治愈率100%。 结论:术中TEE监测应用于MIDCS中,在补充修正诊断、引导体外循环建立、手术操作完成后监测心内排气、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主动脉弓中断一期矫治的疗效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一期矫治新生儿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畸形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9年6月,我院心脏中心一期外科手术纠治新生儿IAA 38例,男28、女10例;手术年龄(12±7)天;体质量(3.3±0.5)kg。按Celoric和Patton分型:A型29例(76%)、B型7例(18%)、C型2例(6%)。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30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畸形)4例(10.5%),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4例(10.5%),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瓣下隔膜)1例(2.6%),永存动脉干1例(2.6%),主肺动脉窗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2.6%)。38例主动脉弓离断患儿,均行一期解剖矫治手术。手术均经正中切口,于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或低流量脑灌注下进行,彻底充分切除导管组织,采用降主动脉近心端与主动脉弓远心端扩大端侧吻合。同期进行室间隔缺损、主肺动脉窗修复,对伴右心室双出口行大动脉调转、永存动脉干行REV等手术纠治。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5.2%),1例为IAA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患儿术后24 h内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20天死于肺脓肿、感染性休克。延迟关胸12例(31%),腹膜透析8例(20%)。中位体外循环时间138 min(90~305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68 min(47~163 min),中位停循环时间24.5 min(13.5~61.0 min),中位手术时间248 min(180~390 min)。术后患儿呼吸机辅助通气4~18天,中位值9天;住院13~52天,中位值25天。36例顺利出院,出院时上下肢血压差均小于2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32例,随访率87.5%,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9~85个月),2例(6.0%)肺动脉或分支肺动脉轻度狭窄(压差20~25 mmHg),3例(9.3%)主动脉弓吻合口轻度狭窄(压差21~44 mmHg),1例(3.1%)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瓣下隔膜狭窄),进行性加重,术后10月返院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3.1%)左支气管轻度狭窄,为IAA合并主肺动脉窗,无临床症状,无需外科处理。全组心肺功能良好。结论:新生儿主动脉弓中断合并畸形一期矫治成功率高,死亡比例低,手术安全,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待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应用人工腱索技术修复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 Ⅱ型)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超声心动图有无中度以上反流分为严重反流组(15例)和无严重反流组(126例)。观察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逆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早期(术后30天)两组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 P<0.05);术后1年二尖瓣无严重反流组LVRR进一步增加(LVEDD和LVESD进一步缩小, P<0.05),但严重反流组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LVEDD和LVESD较术后早期增大, P<0.05)。术后随访12~132个月,15例患者再次出现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术后早期(术后30天)13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或中度反流,其中8例患者在随访时进展为中度以上反流。 Cox回归分析显示LVEDD≥65 mm( HR=5.573)、术后早期轻中度以上反流( HR=8.801)为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术后早期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术后1年LVRR程度将进一步增加,但严重反流者将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术后早期LVRR对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有一定影响,而术后1年进一步增强的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