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亚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s,LDL-P)与其他脂蛋白指标相关性,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LDL-P及其亚组颗粒(LDL1-P~LDL6-P)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探索脂蛋白亚组颗粒预防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8至12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3个月内未服用降脂药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59例患者,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2名。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S)检测血浆LDL-P、LDL1-P~LDL6-P及其他生化指标,分析各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判断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s,LDL-P)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具有高度相关性( r= 0.927, P<0.001; r=0.921, P<0.001; r=0.844, P<0.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LDL-P、LDL4-P、LDL5-P和LDL6-P水平较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水平高( U=4 172.000, Z=4.256, P<0.001; t=2.573, P=0.011; U=3 995.000, Z=4.621, P<0.001; t=5.223, P<0.001),LDL-P和LDL6-P水平较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水平高( U=1 159.000, Z=2.294, P=0.022; t=2.075, P=0.041)。高水平hs-CRP、LDL5-P、LDL6-P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子( OR=1.095, P=0.036; OR=1.015, P=0.046; OR=1.012, P=0.039)。ROC分析LDL-P、LDL5-P、LDL6-P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鉴定价值,AUC分别为0.67、0.68、0.69,hs-CRP联合LDL5-P与LDL6-P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最大(AUC= 0.70)。 结论:LDL-P与LDL-C、ApoB、TC高度相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LDL-P和LDL6-P水平较轻、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升高,hs-CRP与LDL5-P、LDL6-P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子,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可能进一步成为风险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三尖瓣下移畸形锥形重建术后心室形态及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尖瓣下移畸形(EA)患儿,三尖瓣锥形重建(CR)术前和术后的左、右心室(LV,RV)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9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CR手术且接受心血管核磁共振检查(CMR)的儿童EA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心室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等评估心室功能。通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电影图像对心室形态进行描述。运用配对 t检验和 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共32例EA患儿行CR手术且术后接受CMR检查,其中男13例,女19例,中位手术年龄2.9岁(0.6~15.5岁),术后随访(4.4±1.9)年。7例术前、术后接受CMR检查,随访(3.3±1.4)年;11例术后接受2次及以上CMR检查,间隔(1.9±1.0)年。CR术后中位三尖瓣反流等级由3级下降到2级,中位NYHA心功能分级由2.5级下降到1级。术后LV-SVI、LV-EDV和LV-EDVI较术前增加(29.8 ml/m 2对43.2 ml/m 2, P=0.039;56.4 ml对86.9 ml, P=0.004;50.5 ml/m 2对68.4 ml/m 2, P=0.022),术后远期LV-EDV较术后早期增加(56.6 ml对74.7 ml, P=0.002)。术后RV-EF、RV-SVI、RV-CO、RV-CI、RV-EDV和RV-EDV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远期RV-CO、RV-EDV较术后早期增加(3.1 L/min对4.1 L/min, P=0.008;67.5 ml对96.5 ml, P<0.001)。 结论:EA患儿三尖瓣锥形重建术后LV、RV心输出量增加,功能好转,形态改善,心室具有良好生长性,但RV功能障碍持续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ITP/MMP-1比值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胶原代谢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IT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比值(CITP/MMP-1)水平与心肌纤维化(MF)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在MF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5月18日至2022年2月30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核磁检查的110例CHF患者,男86例,(56.60±11.15)岁;女24例,(60.06±12.02)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ITP及MMP-1并计算CITP/MMP-1,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浆脑钠肽(BNP)。采用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Spearman 分析血清胶原代谢物与心肌纤维化严重程度相关性,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 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对患者定期随访,记录出院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HF再住院、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Cox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对LGE(+)组患者的CITP/MMP-1比值进行中位数分成两组,以及联合BNP、CITP/MMP-1比值进行中位数分组,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用Log Rank检验。结果:血清MMP-1及BNP在LGE(+)组中高于LGE(-)组(1.79 ng/ml>0.91 ng/ml, Z=-2.924;503 pg/ml>367 pg/ml,Z=-1.932; P均<0.05);CITP/MMP-1比值在LGE(+)组中低于LGE(-)组(3.84<10.85, Z=-3.601, P<0.001)。MMP-1在CHF伴心律失常组中高于CHF组(1.98 ng/ml>1.25 ng/ml, Z=-2.016),CITP/MMP-1比值低于CHF组(3.25<5.73, Z=-2.751), P均<0.05。CHF患者血清CITP/MMP-1比值与MF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r=-0.363, P<0.001),BNP、MMP-1与MF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r=0.267, r=0.264, P均<0.05)。血清BNP与胶原代谢物MMP-1成正相关,与CITP/MMP-1比值成负相关( 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CITP/MMP-1是心肌纤维化的预测指标, OR值为 0.624( P=0.005)。ROC曲线评估血清BNP、MMP-1及CITP/MMP-1比值对HF患者心肌纤维化的辅助诊断价值,AUC 分别0.653、0.696、0.754。比较CITP/MMP-1比值及BNP诊断纤维化价值的ROC曲线的AUC的结果显示,CITP/MMP-1诊断纤维化的准确性优于BNP诊断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08, 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TP/MMP-1≤3.84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OR=2.647( P=0.009)。1年内随访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ITP/MMP-1比值较低的一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较高组( P=0.014)。联合BNP、CITP/MMP-1比值的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ITP/MMP-1升高及BNP降低组存活率高于CITP/MMP-1比值降低及BNP升高组( P=0.011)。 结论:CITP/MMP-1比值可作为交联程度的负相关指标,该比值在MF评估中优于BNP,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肌纤维化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有望成为慢性心衰患者保护性指标并用于临床心肌纤维化评估。CITP/MMP-1比值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关,CITP/MMP-1≤3.84可作为CHF患者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血脂检测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直密度梯度离心、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电喷雾差分电迁移率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临床血脂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日益成熟,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颗粒浓度及脂蛋白亚型相关参数等新项目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调脂治疗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该文分析与总结了近年上述血脂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个体化、精准化的血脂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锥形重建术在三尖瓣下移畸形中的应用及术后心功能评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由于三尖瓣三个瓣叶分化障碍,尤其是隔瓣和后瓣的连接点移位到正常三尖瓣环以下的位置,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和房化右心室的形成。由于三尖瓣不同程度的反流、右心房扩大、心室壁的矛盾运动,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紫绀、心功能不全等症状。三尖瓣锥形重建术是接近于三尖瓣解剖学修复的瓣膜成形术式,主要在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应用,在新生儿及老年人群患者中应用较少。术后中长期随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心脏超声和心血管核磁共振技术来观察房室容积变化、瓣膜反流、射血分数以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来评估心脏功能。本文就锥形重建术在三尖瓣下移畸形中的应用及术后心功能评估进展做一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隐匿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典型胸痛症状,需要通过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称为隐匿性心肌梗死。隐匿性心肌梗死临床较为常见,在高危人群中其发生率可达44%,显著增加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近期多项研究表明,隐匿性心肌梗死与心原性猝死、心力衰竭、卒中等密切相关,相比于心电图,晚期钆增强心脏核磁成像可以更灵敏、准确地对隐匿性心肌梗死做出诊断。该文总结了基于晚期钆增强心脏核磁成像检测隐匿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展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核磁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AH)预后较差,通过早期诊断及有效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目前CTD-PAH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累及心脏时可造成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故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目前,心血管核磁共振(CMR)是一种无创、无辐射、不受操作人员主观性影响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被认为是评价心脏大小、形态结构、功能的金标准,本文从当前应用和未来价值等方面对CMR在CTD-PAH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国内外军事飞行人员冠心病早期筛查手段及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如何早期有效筛查冠心病一直是航空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就目前外军常用冠心病早期筛查手段及策略进行分析,并与我军筛查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基于CT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优于功能学检查,指出利用风险分层算法对飞行人员进行差异性筛选可以显著提升筛查体系的效能,并强调了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肌核磁共振新筛查技术在飞行人员冠心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心肌纤维化: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预测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肌纤维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基质.近年来,临床上逐渐研究出多种测探心肌纤维化的方法.近期大量研究显示心脏磁共振是检测心肌纤维化的重要方法,在评估缺血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中有着重要价值.减少或逆转心肌纤维化的方法仍在研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