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HMBS基因新发缺失突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是由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羟甲基胆素合成酶发生缺陷,导致卟啉及其前体在体内蓄积并引起组织器官损伤。通常表现为腹痛、肾功能异常、波特酒色尿、瘫痪、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我们报道了一例被腹痛困扰的29岁年轻女性,曾就诊于各大医院不同科室,被误诊为腰椎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妇科疾病等,经生化检查、头颅MR以及基因检测确诊为该病,其突变位点尚属首次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减少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HO-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青蒿琥酯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9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青蒿琥酯组(A组)和青蒿琥酯+HO-1抑制剂锡原卟啉Ⅸ组(A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AS组于缺血前12 h经尾静脉注射锡原卟啉Ⅸ 7.5 mg/kg,缺血前1 h经尾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0 mg/kg。于再灌注2 h时麻醉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测定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MD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肺组织IL-6 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比较,A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降低,IL-6 mRNA表达下调( P<0.05);与A组比较,AS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MDA含量和AI升高,IL-6 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机制可能与激活HO-1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所致顽固性低钠血症的临诊应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低钠血症是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AIP)急性发作期常见的实验室异常,可引起癫痫、昏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糖负荷治疗以控制AIP的急性发作。但葡萄糖的应用又可引起低钠血症的加重。在缓解AIP症状的同时又能有效纠正低钠血症成为治疗的难点。本科收治1例3次就诊于本院的AIP病例,其顽固性低钠血症在短期应用小剂量托伐普坦后得以纠正。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积累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卟啉病八例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诊断为急性卟啉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月经(2例)和妊娠(3例)为常见诱因,腹痛(8例)、呕吐(7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高血压(4例)、四肢麻木(4例)、抽搐(3例)和肌无力(3例)为常见临床表现,低钠血症为常见并发症(7例)。尿液颜色改变、尿液酸性条件下煮沸或经日光暴晒后呈酒红色可提示该病,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确立诊断。早期识别,祛除病因,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饮食,补充血红素,以及对症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与糖代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部分卟啉病患者可伴发有糖尿病,故卟啉病一直被列为特殊类型糖尿病之中。AIP可能通过血红素缺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物-1α(PGC-1α)的表达增强、炎性作用、抵抗素的升高、线粒体损伤等多方面机制影响血糖水平。糖代谢也可对卟啉代谢产生影响。禁食可导致AIP的急性发作,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高糖饮食对卟啉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葡萄糖在急性肝卟啉病发作时的有益作用可能得益于胰岛素水平的升高。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卟啉代谢与糖代谢之间存在着联系,但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分析:一项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方法:该研究为系统综述。以“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和“China”为英文检索词,以“急性间歇性卟啉病”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纳入临床资料完整且发现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MBS)基因突变的AIP病例,而后剔除重复病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相关的资料。结果:纳入48例来自32篇中外文献报道的中国AIP病例,分别来自37个家系。其中,女性45例(94%),发病年龄(26.8±6.5)岁;男性3例(6%),发病年龄分别为35、45和53岁。48个病例中首发症状为腹痛者47例(98%),伴恶心、呕吐、便秘和不完全肠梗阻,出现低钠血症者30例(63%)、脑病者29例(60%)、焦虑抑郁状态者24例(50%)、贫血者20例(42%)、癫痫发作者19例(40%)、肝功异常者19例(40%)、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者16例(33%),周围神经病者 15例(31%),此外还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或低血压、肌酐升高、低钾血症、发热和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18例脑病患者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1例(61%)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48例患者尿胆色素原均为阳性。48例AIP患者急性期均给予了高糖治疗,其中4例同时接受了高铁血红素制剂治疗,46例(96%)治疗有效。入选病例基因检测共发现30种HMBS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为c.517C>T(p.R173W)错义突变[9(19%)]。24个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女性AIP外显率高于男性[分别为55%(24/44)和9%(1/11)]。结论:我国AIP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脏器损害,急性期高糖治疗有效,且致病基因突变具有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收集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和高危因素并根据测序结果探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致病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88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肝损伤分为脓毒症肝损伤组(44例)和脓毒症无肝损伤组(24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科时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高危因素。并选取8例脓毒症肝损伤患者、4例脓毒症非肝损伤患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采用RNA-seq进行检测,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并分析。结果:与脓毒症无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患者罹患高血压更少(11.4% vs. 30.3%)、慢性肾功能不全相对更多(40.9% vs. 12.1%);因肾脏疾病入住急诊科的比例更多(43.2% vs. 24.6%)、入院时贯序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更高[SOFA(分)(9.86±3.59 ) vs. (5.41±3.13),APACHEⅡ(分)(16.07±4.41) vs. (14.46±3.77)]、住院天数更多[d:8(4.75,13.75) vs. 6(2,9)];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更易发生感染(70.5% vs. 18.0%);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几率更大(9.1% vs. 2.0%);实验室指标[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直接胆红素(DBIL)、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PCT(μg/L)(23.90±33.22 ) vs. (10.95±20.18),LDH(U /L) 540.00(370.50,1177.00) vs. 168.00(98.65,875.18),APTT(s) (41.50±3.13) vs. (36.23±5.27),DBIL(μmol/L) 18.50(10.10,58.85) vs. 10.30(7.60,16.85),ALT(U/L) 67.00(41.25,164.00) vs. 29.00(18.00,51.25),AST(U/L),101.00(51.25,174.75) vs. 35.00(25.00,65.50)],而血小板(PLT)、白蛋白(Alb)较脓毒症无肝损伤组明显降低[PLT(×10 9/L)62.5(38.50,164.25) vs. 90.50(66.25,165.50),Alb(g/L)(30.17±7.16) vs.(34.20±6.50)](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谷草转移酶升高与脓毒症合并急性肝损伤有关[优势比( OR)与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1167(0.0380~0.7300),0.9836(1.0060 ~ 1.0290),0.9986(1.0000 ~ 1.0001),0.9745(1.0040 ~ 1.0170),1.0020(0.9940 ~ 1.0000),0.9931(1.0000 ~ 1.0001)]。筛选出明显差异基因311个,与脓毒症非肝损伤组相比表达上调基因151个,下调基因160个。排在前10的GO序列是:①血小板α颗粒、②血小板α颗粒腔、③伤口愈合、④细胞迁移、⑤多细胞有机体过程、⑥解剖结构发展、⑦软骨骨化、⑧组织发展、⑨角化、⑩多细胞生物发育。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人类疾病相关通路占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嘌呤代谢、AGE-RAGE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氮代谢、矿质养分吸收、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FoXo信号通路等。 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谷草转移酶升高是脓毒症合并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细胞凋亡、代谢水平变化可能是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与嘌呤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及FoXo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诱发的卟啉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卟啉病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缺陷导致卟啉及卟啉前体物质蓄积而致病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卟啉病基因携带者使用卟啉原性药物是引起严重急性卟啉病发作(APA)的主要诱因。肝脏δ-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1(ALAS1)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链的限速酶,受肝脏游离血红素池的负反馈调节。药物诱发APA的核心机制是药物在肝脏中通过多种途径诱导ALAS1的转录合成增多,卟啉病基因携带者的先天性酶缺陷则成为限速步骤,卟啉或前体物质不能够转化成血红蛋白而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APA。通过临床经验、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细胞及动物实验数据预测药物的卟啉原性能指导临床用药、降低APA风险,但预测准确性还有待临床实践用药数据来验证,而且卟啉病基因携带者对卟啉原性药物的反应也具有显著可变性。对卟啉病基因携带者开具处方时,需要高度警惕药物诱发卟啉病的潜在风险,慎重选择药物,同时也应避免用药过于谨慎延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重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的成功救治与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可发生严重致死性急性发作。本文分享1例重症AIP患者的救治与管理经验。针对急性发作,提出:(1)规避诱因至关重要;(2)关注易被忽略的情绪问题;(3)长期规范随访与患者教育可改善预后。针对慢性肾衰竭,于急性发作缓解期进行了肾穿刺活检,发现了既往文献未曾报道的偏振光显微镜下的红棕黄白色折光结晶,推测其为卟啉结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的精神情绪异常和生活质量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是一种罕见病,是由 PDGD/ HMBS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引起。临床表现包括剧烈腹痛、肠麻痹、肢体无力、癫痫、精神情绪异常等。因疾病罕见,医务人员认知不足,临床误诊率极高。精神情绪异常是AIP重要临床表现,也是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但目前临床关注度远远不够。本文综述AIP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情绪异常,生活质量、疼痛、疲劳、睡眠、疾病进展恐惧感、疾病病耻感、心理痛苦等指标的现状,旨为提高国内医护人员对AIP患者医疗照护提供方向,为预防发作、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