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本综述就高压氧(HBO)在SAH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推动HBO对SAH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腺垂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腺垂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亚急性期TBI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HBO组,每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抗感染、预防癫痫、预防褥疮、营养神经、补液及康复治疗等),HBO组在此基础上辅以HBO干预,HBO治疗压力为0.2 MPa(2.0 ATA),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20次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皮质醇(C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睾酮(TES)及雌二醇(E2)水平,对ACTH、GH、TSH、PRL、LH、FSH赋值并计算垂体总体激素评分。结果:治疗20次后发现HBO组PRL、LH、TES的对数值及垂体总体激素评分[分别为(1.3±0.2)μg/L、(1.0±0.4)mU/L、(2.5±0.2)ng/dl和(22.0±2.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1±0.2)μg/L、(0.8±0.3)mU/L、(2.4±0.3)ng/dl和(20.5±2.3)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亚急性期TBI患者多种激素水平,促进垂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30 d存活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患者存活情况,分析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CS)后30 d存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院内及院外CA并接受CPR的5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A病因、CA类型、初始心律、是否气管插管、是否除颤、是否使用肾上腺素及30 d存活率等信息。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CA病因及30 d存活率,以及ROSC后30 d存活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30 d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538例CA-CPR患者中,排除信息不全者67例,最终471例患者纳入分析。471例患者中,男性299例,女性172例;年龄0~96岁,其中<18岁23例(占4.9%),18~64岁205例(占43.5%),≥65岁243例(占51.6%);302例(64.1%)实现ROSC,46例(9.8%)ROSC后存活30 d以上。年龄<18岁、18~64岁和≥65岁患者30 d存活率分别为8.7%(2/23)、12.7%(26/205)、7.4%(18/243);年龄<18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重症肺炎(13.1%,3/23)、呼吸衰竭(13.1%,3/23)和创伤(13.1%,3/23),18~64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4.9%,51/205)、呼吸衰竭(9.8%,20/205)和缺氧性脑损伤(9.8%,20/205),≥65岁患者CA主要病因为AMI(24.3%,59/243)和呼吸衰竭(13.6%,33/2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CPR患者30 d存活率与CA病因为AMI、初始心律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室速/室颤)、气管插管及使用肾上腺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病因为AMI〔优势比( OR)=0.395,95%可信区间(95% CI)为0.194~0.808, P=0.011〕及气管插管( OR=0.423,95% CI为0.204~0.877, P=0.021)是CA-CPR患者ROSC后30 d存活的保护因素。 结论:CA-CPR患者30 d存活率为9.8%;CA病因为AMI的CA-CPR患者ROSC后30 d存活率较其他CA病因患者更高,且早期气管插管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抗癫痫联盟新生儿癫痫发作分类特别工作组专家建议解读(2021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癫痫发作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危重症,多为急性脑损伤导致的症状性癫痫发作,单纯电发作更多见。新生儿癫痫发作不易纳入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制定的新生儿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为此ILAE专门成立了新生儿癫痫发作特别工作组,对2017年ILAE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分类中涉及新生儿的内容进行修订。新生儿分类方案特别强调了脑电图在新生儿癫痫发作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与该年龄组相关的癫痫发作分类。成人和年长儿童癫痫类型主要取决于临床特征,许多新生儿仅有电发作,因此电发作也纳入了分类方案。无脑电图相应改变的临床事件不属于癫痫发作。新生儿期癫痫发作均为局灶性起源,不再分为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癫痫发作可以分为异常运动(自动症、阵挛性、肌阵挛性、强直性)和非运动发作(自主神经、行为停滞)或序贯发作。新的分类方法可对新生儿癫痫发作进行更详细地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NCCU)收治的ABI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是否发生IDDVT及IDDVT是否进展患者基本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术后1、2~4、5~7、>7 d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DDVT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4例ABI患者,以老年人〔年龄为60(51,69)岁〕、男性〔99例(占60.4%)〕和重型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5,8)分〕患者为主。164例ABI患者中围手术期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分别为61.6%(101例)和16.8%(17例),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2.8%(21例)。与发生IDDVT组(101例)比较,未发生IDDVT组(59例)患者年龄更小(岁:55±13比62±13),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更短(d:12±6比15±7),体质量指数(BMI)和入院时GCS评分更高〔BMI (kg/m 2):23±5比19±8,GCS评分(分):7±2比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IDDVT进展组比较,IDDV未进展组男性更少〔61.9%(52/84)比88.2%(15/17)〕,输注红细胞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小〔8.3%(7/84)比29.4%(5/17)和47.6%(40/84)比94.1%(16/17)〕,脑疝发生率更高〔42.9%(36/84)比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时间延长,是否发生IDDVT两组D-二聚体升高,发生IDDVT组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而未发生IDDVT组>7 d达峰值;IDDVT是否进展两组D-二聚体均逐渐升高,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d起发生IDDVT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IDDVT组〔mg/L:4.1(2.3,8.0)比2.4(1.7,3.4), P<0.05〕,持续到术后5~7 d〔mg/L:5.5(3.3,11.4)比3.9(2.6,5.8), P<0.05〕;术后2~4 d起IDDVT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mg/L:11.2(4.7,20.0)比3.7(2.1,6.8), P<0.05〕,持续到>7 d 〔mg/L:11.0(3.0,18.9)比4.1(2.6,6.5),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 OR)=3.43,95%可信区间(95% CI)为1.69~6.96, P=0.001〕、GCS>8分( OR=0.35,95% CI为0.17~0.76, P=0.008)、ICU住院时间>13 d( OR=2.25,95% CI为1.08~4.70, P=0.031)是影响ID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OR=0.19,95% CI为0.02~0.71, P=0.019)、输注红细胞( OR=6.50,95% CI为1.33~31.94, P=0.021)、脑疝( OR=0.18,95% CI为0.37~0.90, P=0.036)均是影响IDDVT进展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5~7 d D-二聚体对ABI患者ID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为0.68和0.72,95% CI分别为0.60~0.75和0.64~0.80, P值均为0.000 1〕;当界值年龄为60岁和D-二聚体为5.4 mg/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6%、54.4%,特异度分别为71.2%、8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7%、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2%、48.1%。术后5~7 d D-二聚体较术后1 d的增高值对IDDVT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1,95% CI为0.71~0.88, P=0.000 1);当增加值的界值为3.9倍时,诊断IDDVT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74.6%、41.9%、90.3%。 结论:危重ABI患者围手术期有较高的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别是5~7 d的增加值对于预测患者IDDVT的进展有较高价值,从而利于指导施行全下肢深静脉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胃肠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126例sTBI合并AGI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疾病,留置鼻胃管每6 h回抽胃内容物判断胃残留量(GRV),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实施肠内营养(EN)并根据GRV调整EN饲入量及速度等,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五穴进行电针刺激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7 d胃肠功能指标〔腹内压(IAP)、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胃肠功能衰竭评分(GIF评分)〕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ICU院内获得性肺炎(HAP-ICU)发生率、机械通气(MV)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电针刺激的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28 d生存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在7 d治疗观察过程中有26例退出研究,最终入组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3 d时两组患者IAP和DAO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IAP(cmH 2O,1 cmH 2O=0.098 kPa)为13.75±2.76比18.11±3.97,DAO(U/L)为129.88±24.81比158.01±22.64;观察组:IAP(cmH 2O)为13.56±2.19比18.50±3.54,DAO(U/L)为129.11±29.32比159.36±28.65;均 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均逐渐改善,且观察组治疗7 d时IAP、DAO和GIF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AP(cmH 2O):11.28±3.61比12.68±3.23,DAO(U/L):49.69±17.56比57.27±20.15,GIF评分(分):2.02±0.74比2.40±0.70,均 P<0.05〕。观察组患者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V时间(d):15.72±4.60比18.08±4.54,ICU住院时间(d):16.76±4.68比19.26±5.42,均 P<0.05〕,且HAP-ICU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2.0%比30.0%,22.0%比32.0%,均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4%比76.1%;Log-Rank检验: χ2=37.954, P<0.001)。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电针刺激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电针刺激相应穴位治疗能有效改善sTBI合并AGI患者的胃肠功能,有利于缩短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28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通气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肺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械通气是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BI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的比例不足50%;同时ABI机械通气的临床实践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围绕机械通气的基本参数、通气目标、气道管理决策和拯救治疗,就ABI患者机械通气的肺保护和脑保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有利于规范化实施ABI患者的机械通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藤碱对急性脑外伤模型大鼠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急性脑外伤模型大鼠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 4, AQP-4)与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青藤碱低剂量组、青藤碱高剂量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制作急性脑外伤模型。青藤碱低、高剂量组腹腔注射青藤碱30、6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注射7 d。采用HE染色、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脑组织AQP-4、AQP-5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松散,层次紊乱,部分细胞变性。青藤碱低、高剂量组脑组织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青藤碱低、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AQP-4[(0.74±0.13)、(0.49±0.11)比(1.30±0.21)]、AQP-5[(0.98±0.07)、(0.45±0.10)比(1.47±0.18)]蛋白表达降低( P<0.05),AQP-4 mRNA[(1.48±0.18)、(1.26±0.12)比(2.04±0.14)]、AQP-5 mRNA[(1.31±0.17)、(1.20±0.11)比(1.87±0.15)]表达降低( P<0.05)。 结论:青藤碱可降低急性脑外伤模型大鼠脑组织AQP-4、AQP-5基因及蛋白表达,减轻脑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开窍通络针刺法辅助西医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开窍通络针刺法辅助西医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手段分组,入组者均由同组医护人员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49例术后行西医治疗,研究组49例术后联合开窍通络针刺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神经功能、脑灌注压、颅内压及意识状态.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研究组治疗5 d后、治疗12 d后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脑灌注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5 d后、治疗12 d后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s)、S-100B、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开窍通络针刺法辅助西医治疗,有利于疗效提高,可降低颅内压,并促进脑灌注压升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促进意识状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