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AMS)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将10 956名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阿里联网工程高原施工人员纳入研究。由阿里联网工程职工医疗站医疗记录数据库获取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发育及营养状态、相关临床指标等)和AMS发病情况的随访资料,生命早期居住地所在地和工作环境海拔高度由网站( https://zh-cn.topographic-map.com/legal/)获取。计算不同特征对象AMS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AMS发病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36.1±10.5)岁,其中男性占95.27%(10 438名),随访时间为(17.46±4.23)个月,生命周期居住地和工作环境海拔分别为(1 959±937)和(4 533±233)m。随访期AMS发病率为15.58%(1 707例),其中急性高原反应和高原肺水肿(HAPE)发病率分别为15.53%(1 702例)和0.05%(5例),未发现高原脑水肿(HACE)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工作环境海拔高度每上升100 m,AMS发病风险升高45%[ HR(95% CI):1.45(1.41~1.51)];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高度越高,发病风险越低[ HR(95% CI):0.84(0.80~0.88)];以基线时氧饱和度90%~94%作为对照组,氧饱和度<75%会增加AMS的发病风险( HR=1.67,95% CI:1.24~2.23)。 结论: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AMS发病率较低,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高工作环境海拔、低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和基线时氧饱和度低于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25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的临床特点与诱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接诊的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2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详细病史记录、系统专科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分析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大多在急性高原暴露后10~15 d发病,全部为双眼发病,表现为全视野模糊甚至失明,持续10~60 s,发作频率每天至少6次,发病时常伴随心慌或头昏。急性高原暴露后感冒病史、早期体力活动、情绪紧张焦虑可能是诱发因素。所有患者经心理干预、吸氧、充分休息及适当的对症治疗2~5 d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的防治原则是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紧张,氧疗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急进高原作业的医务人员急性高原反应与心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急进高原作业的医务人员的急性高原反应(AMS)与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为预防AMS的发生及制订心理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年8月26日至9月9日紧急进入拉萨市开展医疗支援工作的医务人员.通过AMS临床症状量表将得分0~10分的受试者纳入轻微高原反应(SAMS)组,≥11分的受试者纳入高原反应(AMS)组.调查两组一般资料及情绪状态自评量表、压力感受量表-10(PSS-10)、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结果 共调查175名医务人员,其中SAMS组108名,AMS组67名,PHQ-9检出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9.71%,GAD-7检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18.86%.与SAMS组相比,AMS组无高原经历的比例、PHQ-9阳性率、PSS-10评分以及情绪自评量表中疲劳、失眠、食欲减退、担心被感染维度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S-10评分(OR=1.091,95%CI 1.020~1.167,P=0.011)及无高原经历(OR=2.614,95%CI 1.047~6.529,P=0.040)是急进高原作业的医务人员发生AMS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进高原作业的医务人员容易发生AMS,且存在突出的焦虑抑郁情绪,缺少高原经历及压力感知突出者AMS更显著,有必要对其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及心理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血液学参数的急性高原反应潜在预测指标的筛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病机制 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持续记录平原汉族人群在高原暴露后生理参数的变化,筛选出AMS和高原习服良好人员之间的差异性预测指标.方法 招募健康平原汉族人员46例建立研究队列,于平原(海拔500 m,CQ)、到达高原(海拔3 650 m)第2天(LS1)、第23天(LS2)、第44天(LS3)、第65天(LS4)分别检测其基本生理和血液学参数,并根据到达高原第2天的2018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山病评分系统(LLS)量表评分分为AMS组和非AMS组,分析组间参数差异和持续变化.结果 AMS组和非AMS组在任何时间点上,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血压(BP)、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等基本生理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参数中仅清蛋白在到达高原第2天和第44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LB升高与AMS发病率下降明显相关(OR=0.676,95%CI:0.511~0.894,P=0.006).结论 SpO2、RBC、Hb、HCT 可能对 AMS 并无预测价值,而 ALB 可能是AMS发生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其升高可能在避免AMS发生,促进高原习服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富氧干预对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原较平原海拔高,随着海拔上升,大气压力逐渐下降,由此导致的氧分压降低是高原地区医学问题的主要原因.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环境主要影响人体的心肺功能,易使急进高原人群出现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严重者甚至出现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另外,长期生活在高原环境下易患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同时低压低氧会导致缺氧性肺血管收缩、高原肺动脉高压(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HAPH),进而引起右心结构的改变,严重时可能罹患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HAHD),出现右心衰竭[1].上述情况严重威胁着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和广大部队官兵的健康.因此,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一直都是高原医学研究的重点任务.本文整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不同富氧方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醋甲唑胺对小鼠的抗缺氧效能及在预防人群急性高原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MTZ)的抗缺氧效应及其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灌胃给予MTZ后,通过密闭缺氧实验、心肌缺氧实验、大脑缺血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实验,分别检测小鼠密闭缺氧状态下的标准耐受时间、小鼠心肌缺氧标准耐受时间、断头处死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等指标.在高原现场比较志愿者口服MTZ或安慰剂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结果 MTZ 400、200、100 mg/kg组的小鼠密闭缺氧状态下的标准耐受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01 (2.40)、21.11 (4.64)、16.39(5.14)vs14.62(3.62) min/100 mL,P<0.05].同时,200 mg/kg的MTZ还可以显著延长小鼠心肌缺氧标准耐受时间[(13.08±1.35)min/100 mLvs(8.30±0.94) min/100 mL,P<0.01]和断头处死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43.22±8.23)s vs(20.44±2.60)s,P<0.01].人群试验表明MTZ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19.4% vs 3.45%,P<0.05),并显著提高急进高原人群的血氧饱和度[85%(4%)vs87%(3.5%),P <0.05],降低心率[100(17)/minvs90(21.5)/min,P<0.05].结论 MTZ可显著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能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重及肥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重及肥胖与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万方、维普、知网、PubMed、Embase、Springer、Google Scholar、Cochrane等数据库.以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低氧通气反应、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BMI、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观察性研究作为关键词收集2007~2016年探讨超重及肥胖与AMS相关性的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相关文献6篇,纳入研究对象6323例;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I2=93%,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超重及肥胖组AMS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合并OR值为2.39(95%CI:1.21 ~4.70).敏感度分析表明结果较稳定,Egger's检验结果P>0.05,纳入研究无发表偏倚.结论 超重及肥胖为AMS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应急作战部队高原演训期间高发伤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某应急作战部队高原演训期间高发伤痛类型及特点规律,为高原训练部队伤病谱的研究积累资料,并为部队高原演训期间伤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由该部队随队军医对伤痛进行诊断和信息登记,由军区疾控中心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该部队高原演训期间,共接诊伤病号1989人次,伤病昼夜发病率为4.4‰;高发伤病类型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872例,占43.8%)、消化系统疾病(485例,占24.4%)和急性高原反应(415例,占20.9%).这些伤病的发生多集中在初上高原的前2周内,分别占同类疾病总发病人数的68.6%、85.6%和96.9%.发病曲线除急性高原反应呈陡升陡降趋势外,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呈现缓升缓降趋势.结论 该部队执行高原演训任务期间,疾病的昼夜发生率并不高于其他高原驻训部队;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急性高原反应是高原演训部队的主要伤痛类型;医疗防疫人员要重视做好部队急进高原后前15天内伤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做好高发伤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的分析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战方舱医院高原演训伤病员后送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进行高原地区卫勤保障是军队卫勤力量的重要职责.野战医疗方舱是较为成熟的野战机动医疗系统,可灵活机动地实施快速投送和全面高效的医疗救治;展开后与其他网架卫生帐篷组合,可组成野战方舱医院.本文分析了某军队医院组建的野战方舱医院在高原地区训练中的伤病员救治和后送情况,认为,伤病员后送原因主要有严重急性高原反应、卫勤保障机制单一、缺少专科设备和器械、消毒灭菌措施有待加强等;并探讨了方舱医院提高伤病员救治能力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原反应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原反应是指短期内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 m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上升到高海拔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脑肺综合征.高原低氧血症能导致脑和肺微循环的过分充盈、毛细血管压增高及渗漏.因此,高原反应又分为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2].初入海拔3000 m以上地区,特有的低压、低氧环境使人极易出现头痛、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急性高原反应,迅速登山更易发病,部分人症状一周左右消失,但还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等致命性疾病[1].部队在执行高海拔军事任务时,往往没有时间适应高海拔环境,这就需要药物预防及治疗出现的高原反应.本文就高原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进行综述,为部队高原地区卫勤保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