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高原两种海拔高度环境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 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 2)、血氧饱和度(SaO 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 2、SaO 2、PaCO 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旅居史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高原旅居史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1月—2024年1月急进高原地区(3 900 m)的青年士兵2 337人,按照高原旅居史次数分为无高原旅居史组(A组,425人)、2~3次高原旅居史组(B组,1 534人)、4次及以上高原旅居史组(C组,378人).三组乘坐汽车由驻地出发上升至海拔3 900 m地区,用时9 h,中途休整约1 h.分别于三组进入高原前(第0天)及急进高原后第1、7、14天进行急性高原病(AMS)评分,检测血氧饱和度、心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体质量、体脂率,于急进高原第14天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 A组急进高原第1、7天AMS评分高于B、C组(P均<0.01).A、B、C组急进高原第14天AMS发生率依次降低(P均<0.01).A、B、C组急进高原第1、7天血氧饱和度低于第0天,第1、7、14天心率高于第0天,第7、14天RBC、HGB、Hct高于第0天(P均<0.05);急进高原第1、7天,B、C组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第1天C组血氧饱和度高于B组(P均<0.05);急进高原第7、14天A、B、C组的RBC、HGB、Hct依次增高(P均<0.05).三组急进高原后体质量和体脂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进高原第14天A、B、C组PSQI总分依次降低,其中日间功能、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项目得分也依次降低(P均<0.05).结论 多次高原旅居史者较无高原旅居史者急进高原后AMS及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有高原旅居史人群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定量蛋白质组学在急性高原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体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后出现多系统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系统定量并描述机体蛋白质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近年来在多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发生机制等方面研究应用广泛.本文系统综述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AMS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急进高原习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AMS的发病机制、提前干预、临床治疗和AMS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血液学参数的急性高原反应潜在预测指标的筛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病机制 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持续记录平原汉族人群在高原暴露后生理参数的变化,筛选出AMS和高原习服良好人员之间的差异性预测指标.方法 招募健康平原汉族人员46例建立研究队列,于平原(海拔500 m,CQ)、到达高原(海拔3 650 m)第2天(LS1)、第23天(LS2)、第44天(LS3)、第65天(LS4)分别检测其基本生理和血液学参数,并根据到达高原第2天的2018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山病评分系统(LLS)量表评分分为AMS组和非AMS组,分析组间参数差异和持续变化.结果 AMS组和非AMS组在任何时间点上,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血压(BP)、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等基本生理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参数中仅清蛋白在到达高原第2天和第44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LB升高与AMS发病率下降明显相关(OR=0.676,95%CI:0.511~0.894,P=0.006).结论 SpO2、RBC、Hb、HCT 可能对 AMS 并无预测价值,而 ALB 可能是AMS发生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其升高可能在避免AMS发生,促进高原习服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Olink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高原习服和平原人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应用Olink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高原习服和平原人血清中细胞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了解其在机体组织或细胞缺氧适应性代谢中的功能.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移居平均海拔4 500 m、居住时间为6~12个月的高原习服男性40例(高原习服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久居平原的健康汉族男性4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基础资料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采用Olink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血清中92种细胞代谢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习服组舒张压、心率较高,血氧饱和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细胞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有34个,其中上调16个(P<0.05),下调18个(P<0.05);差异表达蛋白在阿米巴病、嘧啶代谢、溶酶体、细胞凋亡、胰岛素代谢、细胞黏附分子等通路显著富集,还有一些为氮素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通路中的关键蛋白.结论 高原习服人群血清中多种与细胞缺氧代谢相关的蛋白表达发生变化,表明机体组织或细胞发生缺氧适应性代谢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部队进驻高原卫生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部队从平原进驻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时,采取有效的系列卫生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急性高原病和维护军事作业能力非常重要.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促进高原习服的训练方案、药物、营养与用氧方案方面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我军在该领域卫勤保障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高原病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高原病是指长期暴露于低氧环境导致的一类高原习服不良综合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严重的低氧血症,是长期影响高原地区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本文综述了慢性高原病的流行情况、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预防手段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模拟高原不同时间缺氧暴露对大鼠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初步探讨模拟高原不同时间缺氧暴露对大鼠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常氧组、缺氧1周组、缺氧2周组、缺氧3周组和缺氧4周组.各缺氧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800 m的低压舱内,连续暴露相应时间后,采集全血,测定血常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绘制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分析计算红细胞凋亡率,观察骨髓切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常氧组相比,各缺氧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均显著增加(P<0.01),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显著增大(P<0.05),骨髓红系增生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及渗透脆性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右移.结论:在模拟高原缺氧初期,外周血中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代偿性改变以利于高原习服;但是,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血管内滞留过多的异常红细胞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及微循环障碍,并加重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习服方法对军人急进高原急性高原反应的干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阶梯习服训练、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对军人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平原(海拔1000 m以下)地区青年士兵100例,按习服方法分为A、B组,每组50例.A组为阶梯训练组,B组为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组.观察2组进入训练基地前、后平静状态下心率、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及训练后AM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进入训练基地后(3000 m、4000 m及预订海拔高度),随着进驻或模拟高度的增加,2组心率和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周渐进式习服训练后,进驻预订海拔高度1d,2组A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组能等效生理高度的高原习服训练效果,均能提高部队军人的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原肺动脉高压主要是由于高原习服不适应或不良适应而产生的高原疾病并发症.高原低氧环境下,低氧导致肺血管收缩,持续低氧能够诱导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和发展.慢性低氧造成肺血管重构和右心室肥厚等病理生理现象,进而会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因此,明确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理为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现就近几年对高原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