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卒中急救地图专家共识(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感染引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传播范围广。卒中救治需要争分夺秒,而院前急救和卒中急救地图医院的防护能力相对薄弱。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整合了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系统以及政府相关机构和资源,但部分地点医院不具备识别2019-nCoV感染者的能力。本共识涉及COVID-19疫情期间疑似卒中患者的转运策略、医院基本要求、绿色通道管理和远程医疗等环节,以优化卒中急救地图,提高识别2019-nCoV感染患者的能力,旨在疫情时期让卒中急救地图仍能安全高效地成为卒中救治的导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对大连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020年大连市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数量、来院方式、出现症状至到达医院的时间(ODT)、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出现症状至开始用药时间(ONT)以及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是否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流行的影响。方法:对大连市13家卒中急救地图参与医院进行回顾描述性研究,选取2020年8—12月于13家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ODT、DNT、ONT、到达医院的运输方式、到达医院时NIHSS评分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等。数据采集工作2020年8月1日—12月31日,并与2019年同期基线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及Excel的分析工具库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tudent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2020年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例数增加(681例比416例),DNT中位数延长[50比45( P = 0.01)];2020年83.55%的患者选择自行前往医院就诊的交通方式;2020年NIHSS<15分自行就诊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不变及减少的患者为多数(95%),且NIHSS评分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分比535分, P<0.001),NIHSS评分≥15分的卒中患者更愿意呼叫救护车到医院就诊。 结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数量增加,但DNT中位数延长;NIHSS评分<15分患者更多自行来院就诊,且从静脉溶栓中获益,NIHSS ≥ 15分卒中患者更愿意呼叫救护车到医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卒中造成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其时间依赖性强而临床应用受限。现阶段我国急性卒中救治仍存在就诊流程落后、卒中专业团队人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推广溶栓治疗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时间、适当调整医院布局及硬件软件投入、重视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职责,更重要的是进行绿色通道流程改进,以“并联模式”替代“串联模式”,同时可结合卒中急救地图发布,院前院内紧密衔接,普及卒中相关知识等措施。我国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推广上述改革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扩大卒中获益人群,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互联急救APP"调派志愿者参与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生存率在0.6%~25%之间,我国则不到1% [1,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OHCA的抢救时间窗为4~6 min,必须在时间窗内实施CPR与除颤;每延迟1 min,OHCA生存率降低10%。每平方公里的救护车数量需要增加80%才能将救护车响应时间缩短1 min [3]。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可以帮助提高OHCA的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系统预后 [4,5]。全球复苏联盟(Global Resuscitation Alliance, GRA)建议使用智能技术扩展心肺复苏和公共除颤项目,通知OHCA事件周围的志愿者,提供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 [6,7]。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用移动应用程序提高对OHCA的反应机会 [8]。2007年起,欧美发达国家紧急医疗服务调度中心利用智能手机APP将急救志愿者纳入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 [9],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为OHCA患者提供早期CPR和除颤,从而挽救了更多OHCA患者的生命。青岛市急救中心运用"互联急救APP",构建120调度中心AED电子地图,招募并培训急救志愿者,当120调度员利用MPDS调度系统问询判断为OHCA事件时,调度员在调派救护车及电话指导心肺复苏(T-CPR)的同时,通过"互联急救APP"或电话调派距离OHCA事件周围1.0~1.5 km内的志愿者。急救志愿者根据APP中显示的AED地图,获取AED参与现场急救。现对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互联急救APP"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我国院前急救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OHCA急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研发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并验证其可行性,为区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内容。方法: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杭州进行,参与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急救中心,组建医工信多学科团队,充分讨论应用的场景和功能需求。然后组成工程技术团队,进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通过迅蚁云-无人机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模拟测试,选取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与9个亚运会相关场地之间模拟9架/次飞行,并与救护车模拟(百度地图)行驶的距离及时间比较。最后选择上述地点之一和医院间进行多趟实际飞行测试,记录相应参数及安全性情况。结果: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由无人机、车顶机巢、云端控制平台、5G救护车四部分组成,能够承担救护车和医院之间急救物资和血液样本快速运送等任务。在软件模拟飞行测试中,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9.24±5.99)km和(10.27±6.64)min,均小于救护车的行驶距离和时间(13.5±8.89)km( P<0.05)和(31±16.44)min( P<0.05)。在实际飞行测试中,无人机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4.54±0.19)km和(5.04±0.21)min,均小于救护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5.70±0.17)km( P<0.05)和(18.64±0.67)min( 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性能和安全性较好,在快速转送标本和急救物资上较道路交通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现状、挑战和展望:中国卒中急救地图
编辑人员丨2024/6/1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极重的负担.面对这一严峻的卒中救治形势,卒中急救地图应运而生.卒中急救地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了涵盖急救、转运、治疗到康复全流程的卒中救治网络,可较为显著地提升卒中的急救效率并改善患者预后.作为创新技术平台,卒中急救地图在提升卒中急救效率和治疗效果方面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取得初步成效,且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重要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图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如何完善这一平台,加强推广,提升应用效果,才能更好地应对我国严峻的卒中救治形势,减轻卒中为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急救地图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效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急救地图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效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江阴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 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构建的卒中急救地图开展急救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急救效果、并发症、急救效率及护理服务质量.结果 研究组在预检分诊、首次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PCI治疗时间、再灌注时间等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颅内出血、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有形性、移情性等急救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应用卒中急救地图的急救护理下,可缩短各急救流程消耗时间,降低并发症,增强护理人员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卒中中心的建设与质量控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卒中中心建设与质量控制是为更高效和规范地普及卒中诊疗技术而建立的一套卒中急诊救治体系,我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卒中救治网络体系.卒中中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推进是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卒中科普宣教是卒中中心建设的上游,持续不断、因地制宜地全方位开展卒中早期识别及健康知识普及至关重要.院前识别、急救派遣及转运等是减少院外延误的重点,是加快"卒中急救地图"建设的客观需求.院内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是卒中中心建设的核心,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医院自身的绿色通道救治模式.鼓励发展成熟的区域积极建设基层卒中救治单元,加大远程卒中诊疗方式的应用,切实打通卒中救治"最后一公里".持续不断推进信息化质控工作的开展,贯穿卒中中心建设及质控全程,全面提升卒中中心建设工作的效率和客观性.我国国情决定卒中中心建设与质量控制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