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临床特征及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92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 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 005例;年龄为(63±16)岁。1 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 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 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 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5、2.45, χ2=4.54, t=-4.92, Z=4.66, t=-7.31, χ2=6.90, 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 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8.0~11.0)mm,243例,35、14、109、73、12例,230例,1 457例,167例,1 565例,395例,171例,395例,(6.6±2.9)min,(6±5)min,(41±17)min,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31, χ2=15.90、26.02、13.61、11.40、71.51、5.12、9.04、8.92、9.04, t=-3.89、2.67、-3.61, P<0.05)。(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1,1.48,1.44,95%可信区间为1.06~1.61,1.20~1.84,1.06~1.95, P<0.05)。进一步分析,1 920例行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中,469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451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271%(81/469)和8.132%(118/1 4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6, P<0.05);1 692例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95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297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722%(70/395)和8.250%(107/1 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00, P<0.05);228例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74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54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4.865%(11/74)和7.143%(11/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2, P>0.05)。 结论:与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合并PAD患者老年比例更高、BMI更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更高、结石长径更大、结石数目更多。PAD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插管难度及机械碎石比例,并降低取净结石比例,但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外胆管癌的多维度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专家引言:胆管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肝外胆管癌约占75%。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其高发地区主要位于东南亚;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大于6/10万,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胆管癌预后极差,在高发地区是继艾滋病和脑卒中之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舒健教授团队围绕肝外胆管癌的MRI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在MRI图像上对胆胰壶腹部及肝外胆管癌病灶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割,利用MRI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定量参数以及结合人工智能评估了肝外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并进行了生存分析的评估,为辅助肝外胆管癌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手段和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彬教授指出,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新时代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影像医学作为近年来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影像科研工作充满机遇,但也面临挑战。舒健教授团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针对胆管癌这一相对高发、预后差的有需求牵引的疾病,通过临床、影像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疗前评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逐一探索并突破瓶颈,所做的研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建立了较好的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医工团队,科研产出硕果累累。上述主要研究结果表明舒健教授团队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肝外胆管癌的自动检测、术前评估及临床预后预测等方面,为肝外胆管癌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快速、无创、便捷和个性化的预测方法。期待该团队未来在肝外胆管癌这一疑难疾病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最终实现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硬化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风险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胰疾病诊治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ERCP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肝硬化作为肝病的进展阶段,对手术应激的耐受能力减退,且在失代偿期可能存在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这为ERCP带来了内镜操作的挑战及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现对肝硬化患者行ERCP术的适应证、风险及管理控制进行综述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诊治先天性肝纤维化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肝纤维化(CHF)是一种罕见的与胆管板畸形相关的肝内胆管遗传发育障碍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或漏诊。现报道1例误诊为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时发现,最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H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HF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模拟器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培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模拟器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证据支持模拟器训练有助于学员提高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本综述旨在系统介绍各种类型的模拟器,并总结现有模拟器的临床应用范围,讨论模拟培训对学员操作表现、插管成功率以及插管时间等临床结果的潜在影响,为ERCP模拟器提高学员技能认知和缩短学习曲线提供有效证据,并对未来的可能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胆管细胞癌影像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胆管细胞癌(EBVaICC)是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ICC的6.6%,其预后在ICC中较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疗规范(2021)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脏小胆管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在我国PBC并非罕见,但PBC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仍待提升,为进一步规范我国PB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及指南的基础上,撰写了本规范,旨在提高临床医生认识PBC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水平,以期对其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科学的随访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外科ERCP医师培训专家共识意见(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胰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以腹腔镜、十二指肠镜为基础的软硬镜联合内镜外科微诊疗技术是目前的主要诊疗手段。由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开始从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临床工作。因外科医师大多缺乏内镜操作基础,以传统消化内镜医师“先直视镜后侧视镜”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外科ERCP医师的培养需求,而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外科ERCP规范化培训模式。为更好地规范外科ERCP培训模式和促进技术快速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从事ERCP的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各外科内镜中心的培训经验,最终形成共识意见,对外科ERCP的培训对象与资质、培训方案、培训周期、质控标准、考核标准5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并针对外科ERCP的培训体系提出推荐意见,以期为我国外科ERCP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胰疾病患者内镜治疗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胰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ERCP术中发现非梗阻性胃潴留患者109例为病例组,按照1∶2比例匹配未发生胃潴留的2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术前用药、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ERCP术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黄疸( OR=12.359, P<0.001)、阿片类药物使用( OR=3.009, P=0.001)、生长抑素使用( OR=2.445, P=0.033)、高血糖( OR=1.513, P=0.045)、低血钾( OR=4.634, P=0.001)及低血钠( OR=1.805, P=0.023),这6项因素与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非梗阻性胃潴留的发生有关。 结论:除胃肠道器质性梗阻外,术前黄疸、使用生长抑素、使用阿片类药物、高血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均为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有此类危险因素患者需及早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术中防治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式。胆管损伤是其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LC胆管损伤至关重要。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LC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享术中及时发现、诊断、规范处理经验,为肝胆外科医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