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健康社区妊娠期高血糖用户问答文本内容挖掘——基于社会网络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与分析在线健康社区妊娠期高血糖(HIP)用户的网络问答文本,为HIP患者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糖尿病网"和"妈妈网"问答数据108 590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文本内容特征词共现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展示。在识别内容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主题间及主题内部节点关系,并结合Wilson信息行为理论对内容主题进行属性区分。结果:本研究构建出包含321个节点的HIP用户问答文本特征词网络,其中最大连通子网包括177个节点。围绕血糖控制和应对疾病压力两大类信息寻求动机,共识别出12个内容主题。其中,4个主题具有生理属性、7个主题具有认知属性、6个主题具有情感属性。药物治疗、饮食与营养包含的特征词数量最为突出,各主题内部均存在高点度中心度的特征词。结论:HIP用户关注的内容具有多种属性、多个维度。临床、社区医护人员及其他健康信息服务者可不断完善针对HIP患者的信息服务内容,满足其健康信息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平台的全科医生服务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积极度及其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基于网络平台的全科医生服务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基于网络平台,对某功能性社区626例慢性病共病患者提供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咨询、膳食及运动指导、发布健康资讯、建立健康档案和合理用药指导5项个体化健康管理计划。比较干预前、干预中(干预6个月)、干预后(干预1年)患者的积极度、生命质量、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分析患者积极度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626例患者中,536例完成为期1年的干预,失访率为14.38%(90/626)。干预前、中、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有所增加( F值分别为12.350、13.215、10.515、29.114、42.972、10.951、89.783、33.311,均 P<0.05);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降低( F值分别为30.039、33.849、7.152、27.453、59.938、214.270、73.488、62.014,均 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 F=16.491, P<0.01);积极度总分增加( F=9.471, P<0.01),积极度水平分级发生变化(χ 2=16.183, P<0.05);但躯体疼痛评分( F=1.486, P=0.227)无变化;积极度与一般健康状况( r=0.099, P=0.013)、精力( r=0.101, P=0.011)、精神健康评分( r=0.099, P=0.013)存在弱相关。 结论:全科医生基于网络平台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积极度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环境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医患沟通专项培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急诊环境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医患沟通专项培训是否能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方法:随机选择60名三年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0人)和培训组(30人)。对照组学生给予医患沟通基本知识培训及同伴角色扮演教学;培训组学生除对照组学生所学内容外,还额外增加了网络医疗平台案例讨论和临床见习项目。培训前后,利用自我测评量表和马斯特里赫特综合评价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自评和专家评价。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量表信度分析及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培训前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无显著差异,经过培训后对照组学生沟通能力无明显提升;相反,培训组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认可度以及专家评价中整体沟通能力和三个单项能力(探索患者需求、情感支持及移情)都明显提高。接受培训组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整体沟通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F(time×course)=5.38, P<0.05,Partial η2=0.133]。 结论:通过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医患沟通专项培训能激发医学生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其急诊环境下医患沟通能力。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是医患沟通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应对方式、时间管理与家庭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及家庭功能的影响,为网络成瘾心理治疗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评分筛选70名网络成瘾中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理及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参加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32人,试验组33人完成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IAT、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implified style questionnaire,SCSQ)、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t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ATMD)、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scale,FAD)对两组中学生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网络成瘾中学生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干预后在积极应对[(1.89±0.51)分]、消极应对[(1.55±0.51)分]、时间监控感[(58.39±12.10)分]、时间价值[(26.64±4.48)分]、时间效能[(30.42±5.18)分]及家庭功能中沟通[(18.85±2.40)分]、角色[(24.18±3.77)分]、行为控制[(18.82±2.57)分]、总的功能[(24.79±3.90)分]方面与对照组[分别为(1.62±0.44)分、(1.84±0.55)分、(52.09±11.72)分、(19.34±3.96)分、(21.91±6.13)分、(21.16±2.63)分、(26.09±3.75)分、(20.59±2.54)分、(28.69±3.68)分]及干预前[分别为(1.46±0.48)分、(1.97±0.56)分、(48.73±13.46)分、(18.27±4.84)分、(20.00±5.79)分、(21.76±2.72)分、(26.58±3.86)分、(19.76±2.96)分、(29.27±4.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干预后FAD中解决问题[(12.67±2.50)分]、情感反应[(14.03±3.73)分]评分与干预前[(14.15±2.83)分、(14.61±3.6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SCSQ各分项、ATMD各分项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能优化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并提高其时间管理能力,对家庭功能的角色、沟通、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有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应激与成年应激对精神健康状况的叠加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童年应激和成年应激的关系以及对成年精神健康状况的叠加影响。方法:通过网络和电话访谈,采用童年创伤问卷、自编终生应激事件表、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成年健康志愿者( n=239)和精神障碍志愿者( n=387)的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成年精神健康状况;依据童年-成年应激匹配情况分组: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组( n=108)、童年-成年应激阳性非匹配组( n=240)、童年应激阴性成年应激阳性组( n=100),童年应激阳性成年应激阴性组( n=79)和童年-成年应激均阴性组( n=99);比较分析不同分组的应激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协方差分析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精神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童年应激阳性比例为68.2%(427/626),成年应激阳性比例为71.6%(448/626),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比例为17.3%(108/626)。不同应激分组在除性别外的所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受教育年限、童年应激阳性和情感虐待是成年应激发生的影响因素( P<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应激阳性数的交互作用( P<0.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创伤因子的交互作用( P=0.001)和应激分组( P=0.002)对DSM5-L1CCSM总分和SDS总分有影响。 结论:童年应激对成年应激有易化作用,重复经历与童年应激同类型的成年应激会显著恶化成年精神健康预后,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深度学习的双相障碍辅助诊断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构建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以辅助诊断双相障碍患者,并分析双相障碍关键影像学特征,提高双相障碍识别率。方法:收集符合 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146例(患者组)以及健康对照者234名(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低频振幅2种方法分析fMRI数据。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分别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和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dual-channe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DCNN)构建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分类准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分类模型;采用准确率较高的影像指标对基于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na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的90个大脑区域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基于单个脑区的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准确率指标,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结果: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构建的DCNN分类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5.3%和72.6%,优于同指标下准确率分别为67.1%和65.1%的DNN分类模型,且使用ReHo指标构建的分类模型准确率相对优于低频振幅指标;同时基于SVM分类模型使用ReHo指标显示枕叶(枕中回、枕上回、舌回)、海马、丘脑等为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脑区,且准确率均高于65.0%。结论:基于ReHo指标的DCNN分类模型可用于双相障碍的辅助诊断;同时枕叶、海马、丘脑可能是辅助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脑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未满足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了解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未满足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订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1年1—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患者未被满足需求量表(SF-SUNS)进行调查;目的抽样法选择12例胃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整理资料。结果:297例研究对象未满足需求总分为(60.91 ± 16.00)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为:连续性照护未满足需求(2.37 ± 0.75)分、工作经济未满足需求(2.22 ± 0.65)分、信息未满足需求(2.20 ± 0.92)分、情感未满足需求(1.72 ± 0.60)分;学历、是否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者、工作状态是未满足需求的影响因素( t=5.32、-3.59、-3.28,均 P<0.05)。质性研究共提炼4个主题:症状网络识别和精准症状管理需求未满足、共享决策参与和疾病感知变化轨迹需求未满足、尊严维护和心理应激机制重建未满足需求、"互联网+"移动医疗延续护理需求未满足。 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未满足需求问题仍普遍存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医护工作者基于患者未满足需求现状构建有效的支持性照护系统,推进胃癌患者全程多维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自杀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临床症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危害。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而缺乏准确的预知模型,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助于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有效预防,减轻社会负担。近年来,利用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技术发现抑郁症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明显的脑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主要涉及眶额叶、颞顶叶、扣带回、海马、纹状体等脑区以及脑核心认知网络,尤其是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异常变化。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以期发现可以用于临床早期识别抑郁症是否伴发自杀意念/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观察是做出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患者面部表情的改变往往是微妙且难以察觉的,自动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则可作为一种辅助识别某些精神疾病的手段。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且不受文化背景、先天性失明等因素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面部表情识别方法亦在不断进步,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表情识别,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可训练的特征提取模型从图像和视频中自动学习表征来完成分类,极大地减少了对于面部物理模型和其他预处理技术的依赖。文章着重综述了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探索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精神科领域和远程心理干预方面的拓展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相障碍外周血RNA测序数据的随机森林与前馈神经网络联合判别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寻找双相障碍特征基因,并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双相障碍诊断判别模型。方法:选用GSE23848数据集中双相障碍( n=20)与健康对照者( n=15)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阴性对照探针进行背景校正,并使用阴性和阳性对照探针进行标准化,线性模型分析和经验贝叶斯统计方法识别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特征提取及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在独立外部GSE39653数据集[双相障碍患者( n=8)和健康对照者( n=24)]中验证模型的判别效能。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等方法对特征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探索。 结果:共筛选出1 330个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35个特征基因进行模型构建。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4个隐藏层与4个丢弃层,具有50 433个可训练参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使用自助法(bootstrap)经过1 000次重复抽样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的可信区间均为1,在GSE39653外部验证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2。对特征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模型中基因的功能与线粒体结构及能量代谢相关。结论:随机森林方法可以识别双相障碍的特征基因,随机森林与前馈神经网络联合建立的诊断模型在双相障碍中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