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ECMO敷料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体外循环支持系统,对治疗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ECMO导管的有效固定可以避免移位、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ECMO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透明敷料、外科敷贴及绷带等多种工具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固定不够牢靠、外观不够美观整洁、更换不够方便等问题,尚缺乏特异性有效敷料来固定ECMO导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特设计了一种ECMO敷料,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20543021.3).该装置包括依次薄弱连接的上部敷料、中部敷料、下部敷料 3 个部分.上部敷料顶面为上部敷料层,上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1 刻度标识,底面中部设有纱布层;中部敷料顶面为中部敷料层,底面 2 个长度方向边沿设有网状层,2 个网状层之间设有切口纱布,切口纱布 2 个长度边沿连接网状层,切口纱布与中部敷料层之间设有塑料薄膜,切口纱布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裂缝,中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2 刻度标识;下部敷料与中部敷料的连接处设有开口,下部敷料底面为胶黏层.该装置设计简单,固定效果好,方便更换,可避免导管滑脱、移位,减少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植入式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PICC作为化疗途径,观察组则采用IVAP。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同时调查两组管路维护时间、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穿刺1个月、3个月、6个月导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舒适感强,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置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预警决策的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对其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预警及干预,从而降低意外拔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以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蓝本,以医院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并用该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1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案例,以验证其预警效果。结果: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系统自动判断重症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实行分级预警,筛选高危风险人群,最终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经回顾性分析,该预警系统的检测率为88.89%。结论: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能有效预警拔管高危患者,规避管道护理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JCI核心理念的问题管理模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核心理念的问题管理模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2019年1~12月由护理部通过指导甲乳手术外科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将问题管理模式引入到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比较实施前(2018年1~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12月)甲乳手术外科护理服务质量、患者预后情况、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率情况。结果:实施后甲乳手术外科护士设备管理、器械准备、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巡回护士配合技能、危急事件处理能力及护理质量总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腰肌酸痛、颈椎疼痛、切口疼痛、压力性损伤、意外拔管、跌倒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患者对基础护理、护理沟通、风险防控、药品管理、医院感染预防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JCI核心理念的问题管理模式可提高甲乳外科护理服务质量,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FMEA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12月收治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58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实施HFMEA模式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628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转运时间、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压降低、输液管滑脱或堵塞、氧气供给不足及意外拔管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HFMEA模式的院内转运流程可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总结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最佳证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国内外指南网及数据库中关于预防成年人外周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到2021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独立的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若出现意见分歧则请第三方进行裁决。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篇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3篇RCT和1篇专家共识,从教育与培训、置管部位选择、敷料选择、导管固定、导管维护及拔管时机6个方面汇总35条最佳证据。结论:本证据总结为临床预防留置针意外拔管的标准化管理提供循证依据,但现有部分证据欠缺且质量较差,未来应根据临床情境和患者情况审慎使用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间分布法在术后防管路滑脱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的原因,探讨三间分布法在术后防管路滑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患者在住院期间意外脱管不良事件报告材料意外脱管共35例,意外拔管率0.792‰,对存在问题和原因运用三间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率、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率(‰)第一季度0.369,第三季度0.209,第四季度0,三季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肠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第一季度0.995,第三季度0.689,第四季度0.582,三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采用三间分布,能够得到管路滑脱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管路滑脱的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行CVC置管患儿31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CV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310例患儿共置入334个CVC,其中102例(30.54%)出现CVC置管相关并发症。与CVC置入相关的并发症为导管感染(13.17%)、导管错位(8.38%)、穿刺部位渗出(4.79%)、导管闭塞(2.99%)、意外移除(0.60%)及中心静脉血栓形成(0.60%)。82例(24.55%)CVC因并发症拔管。CVC置管入路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三组中心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6, P=0.029);置管时间越长,总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如导管相关性感染(χ 2=7.17, P=0.028)、穿刺点渗液及阻塞(χ 2=8.59, P=0.014)、中心静脉血栓形成(χ 2=6.78, P=0.034)。经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的缝线脱落、置入部位出血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缝线脱落 OR=4.85, P=0.001;置管部位出血 OR=1.83, P=0.008)。 结论: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留置CVC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感染、导管错位、穿刺部位渗液。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缝线脱落、置入部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管饲家庭肠内营养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实施家庭管饲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消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接收治疗且出院后需留置营养管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IBD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口头宣教及示范教育,研究组进行微课与工作坊的教育模式,比较出院前1天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操作合格率和出院后1个月内患者肠内营养导管堵管率、意外拔管率、误吸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操作的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实施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的教育能显著提高IBD患者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掌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