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内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 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 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 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 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 2增至(132±24)mm 2( 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 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 2增至(155±36)mm 2 (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 结论:应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建立脑卒中动物模型对探究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现存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中,主要有四血管阻断(4-VO)模型、两血管阻断(2-VO)模型、双侧颈总动脉(CCA)狭窄模型、线栓模型、血栓栓塞模型、光凝栓模型、内皮素-1模型等。本文就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及认知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可能出现振动感和关节位置感丧失、自主神经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化疗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本文从5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化疗药物导致的不同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激活及其相关钙失衡、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功能失调、氧化应激及轴突线粒体转运异常等。避免或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预防或减轻CIPN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例,年龄(36.36±6.74)岁。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8例,外伤导致的3例;髂腰肌血肿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4例,其中中区出血11例,下区8例,上区2例。腰丛神经受累分布:股神经11例、股外侧皮神经6例、闭孔神经2例。11例患者采用对因治疗,随访3个月后11例患者血肿完全吸收,骨关节活动均正常,10例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1例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欠佳;随访1年后11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引起髂腰肌血肿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外伤,腰丛神经中的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易受累,可引起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应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外伤引起的应早期行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趾腓侧皮瓣联合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修复拇示指较大缺损创面7例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拇示指指端/腹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最大限度保留拇示指功能并恢复指端/腹的感觉。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应用 趾腓侧皮瓣联合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示指指端/腹缺损患者7例(11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8 cm×3.6 cm~4.0 cm×5.8 cm。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平均随访5.5个月,指端/腹外观饱满、有螺纹、无明显瘢痕增生,皮肤耐磨有弹性,两点分辨觉6~8 mm,持物时无异常滑动、无异常感觉;供区隐蔽,不遗留功能障碍。结论:采用 趾腓侧皮瓣联合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示指指端/腹较大缺损,能在最大限度保留功能的同时恢复指端/腹的感觉,且供区隐蔽无功能障碍遗留,方法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表现为认知损害和精神行为异常的孤立性左侧丘脑前部出血: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卒中的20%~30% [ 1] 。其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瘤、吸烟、酗酒等,少见病因包括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丘脑出血占所有脑出血的6%~25% [ 2, 3] ,通常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和头痛,以认知损害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者少见。丘脑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不同部位病变可产生不同临床症状。其中,丘脑结节动脉供应丘脑前部,丘脑前部出血可导致严重和广泛神经心理功能障碍,且这种损害可能呈持续性 [ 4] 。现报道1例以认知损害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孤立性左侧丘脑前部出血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胫骨中上段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胫骨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中上段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并标记下肢血管及分支,术中依据患者创面情况设计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胫骨中上段组织缺损,术后对皮瓣外观、色泽、感觉、质地,步态和患足跖屈力量,以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对于慢性骨髓炎患者,术后参照McKee等骨髓炎治疗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包括治愈、好转、复发3个级别。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48~6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3.8 cm×5.7 cm~14.2 cm×7.6 cm,皮瓣切取面积13.0 cm×6.0 cm~21.0 cm×13.0 cm。术后有1例皮瓣下方出现积液、远端发生水疱,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皮瓣及供区创面血液循环良好,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切口一期愈合。11例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3.2个月,皮瓣外观、色泽、质地基本满意;术后9个月皮瓣两点辨距觉为13~20 mm,平均15 mm;末次随访时患侧足跖屈力量比健侧减弱,但步态基本正常;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在随访期间(平均14个月)原发病灶处无红肿热痛、破溃、渗出及窦道形成,X线检查均未见骨质硬化及死骨形成;供区无畸形及功能障碍,大腿皮片供区存在色素沉着,部分伴有浅表瘢痕。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胫骨中上段软组织缺损,不牺牲主干血管,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受区功能和形态恢复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行骶管囊肿漏口自体肌筋膜组织封堵及脂肪组织囊腔填塞;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通过腰骶部MRI检查评估骶管囊肿的变化程度;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皮肤感觉、下肢肌力、排便、排尿、性功能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的神经内镜手术均成功,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存在骶尾部和(或)下肢疼痛的31例患者中,27例(87.1%)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5.59±1.48)分、(2.50±1.05)分、(1.94±0.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06.33, P<0.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MRI复查显示囊腔内的脑脊液信号转变为脂肪信号;其中10例患者术后3个月MRI复查可见囊腔内脂肪组织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的皮肤感觉异常、排便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的改善比例分别为4/7、3/5、2/3、1/1;术前下肢肌力为Ⅳ级的7例患者中,术后2例肌力恢复至Ⅴ级。 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创伤小、有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