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厥患者发作症状及同步脑电监测特征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晕厥和癫痫的发作症状存在一定的重叠,这可能导致晕厥患者被误诊为癫痫。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详细询问病史和视频脑电监测是至关重要的。晕厥患者脑电图改变主要为"慢波"和"慢-平-慢波"模式,不同的脑电图模式与不同的症状表现相关联。在发作期间观察抽动次数、是否伴随失张力发作、是否有口舌咬伤迹象以及患者主观感觉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在无法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情况下,使用智能手机录制患者的发作视频也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间歇性晕倒伴随肌阵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分离转换障碍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分离转换障碍的特征是患者在记忆、身份意识、即时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方面的正常整合部分或完全丧失.该文报告了1例起始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面部抽动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随后出现间歇性晕倒伴随肌痉挛.患者多次在综合医院和精神科就诊,经多种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该案例的报道旨在加深对这类症状复杂且易误诊疾病的认识,并为类似症状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五脏-五官-五体"探讨感觉异常在抽动障碍辨治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抽动障碍是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点的疾病."形神合一"观认为,作为先兆的感觉异常是患儿"神机"改变的重要体现.在以"五脏-五官-五体"为核心的感觉系统基础上,五脏"神机"的变动被认为能够造成五官、五体感觉的异常,从而导致抽动.因此,在治疗感觉性抽动时,应注重以"调神"为主.通过养心安神、宁肺藏魄、调脾定意、平肝宁魂以及滋肾固志,调节五脏"神机",缓解五官、五体的感觉异常,从而治疗抽动障碍,发挥"调神"以"摄形"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患肌剪切波速度观察浮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3次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时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首次治疗后30 min和治疗3次后30 min时观察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剪切波速度(SWV)弹性值,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针刺感觉量表(C-MMA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浮针组脱落4例,干针组脱落3例,最终浮针组30例、干针组31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浮针组在首次治疗后和治疗3次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SF-MPQ评分在治疗3次后的降低差值大于干针组(P<0.01).(3)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浮针组的SWV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SWV降低比率上,浮针组均优于干针组(P<0.05或P<0.01);同时,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SWV降低值与VAS评分降低值存在正相关性(r = 0.333,P = 0.009).(4)针刺感觉方面,浮针组患者的酸感、痛感、沉重感、胀满感、刺痛感、麻木感、抽动/跳动感等7种针刺感觉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而2组患者的其他针刺感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浮针组和干针组各有2例患者局部发生轻微血肿,无需特殊干预,均自行吸收.[结论]浮针疗法和干针疗法均可有效缓解颈肩MPS患者的疼痛及患肌紧张,其疗效与SWV降低值存在一定相关性;相比干针疗法,浮针疗法的疗效更优,针刺痛苦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功能性抽动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患者 男性,36岁.因间断性双下肢抽动8年、头部不自主摆动3年,于 2022年9月14日就诊.患者就诊前8年出现家庭变故(其子2月龄病亡,并与妻子离婚,至今未再婚)随后出现双下肢抽动,可自行缓解,多于闭眼、安静状态下或平卧时发作,活动或工作时消失,无感觉先兆及抽动冲动,发作过程中可伴颈部紧缩感、耳鸣、背部蚁行感等;3年前,患者每次发作可通过按压腿部方能缓解双下肢抽动症状,发作症状逐渐改变为头部不自主摆动,双下肢抽动逐渐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1:患者,女,75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3天"于2015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面部不自主抽动,左侧肢体大幅度不自主活动,症状持续存在,安静时减轻,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影响行走,并于1天前跌倒.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6年,间断应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70/90 mmHg,规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否认冠心病、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史及中毒史,否认舞蹈症家族史.体格检查:T37.5℃,P 84次/分,R 16次/分,Bp 136/66 mmHg.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左面部不自主抽动,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无感觉异常及共济失调,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梗死伴脑桥十字征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桥梗死后影像学呈脑桥十字征改变者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患者,男,56岁.因"头晕1周"于2017年3月17日入住我院.患者曾于2014年5月因言语含糊不清伴双下肢乏力入住我院.查体:构音障碍,右侧 Chaddock 征(±).头颅MRI示左侧桥臂急性梗死灶.患者入院第2 d言语不清症状加重,并伴右侧肢体乏力加重,复查头颅MRI示双侧桥臂急性脑梗死(图1A).诊断:双侧脑桥梗死.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脂、清除氧自由基治疗后好转出院.2014年10月患者因发作性左侧面部抽动1 d入住我院,诊断为继发性癫痫.头颅MRI未发现新病灶,但T2加权像可见脑桥垂直的高信号影(图1B).2015年4月患者因头晕再次住院治疗.头颅MRI无新发病灶,T2加权像隐约可见脑桥十字征改变(图1C).本次患者因发作性头晕入院,症状与体位改变无关,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现.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四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深浅感觉正常,双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病理征(-).头颅MRI未见新发病灶,桥脑萎缩,可见混杂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脑桥十字征,小脑萎缩(图1D);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颈部CTA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管腔多发狭窄.诊断:脑梗死后遗症.入院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微循环治疗,患者头晕基本消失,行走不稳明显改善,但仍呈宽基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脑膜上皮菊形团结构的脑膜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5岁.因"癫痫发作1个月"于2016年2月14日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下肢不自主抽动,抽动范围逐渐扩展至左上肢及面部,随即出现意识不清,持续约10 min,随后缓解.后未再发作,并无特殊不适.体检:患者神志清,精神正常,语言及认知正常,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共济运动正常,脑膜征阴性.当地医院颅脑MRI平扫+强化示:右侧额顶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图1).术中所见:蛛网膜明显增厚,肿瘤基底位于上矢状窦右侧壁,体积约3.5 cm×3.0 cm×2.5 cm,肉红色,边界清,电凝切断基底,完整取出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地区多发性硬化患者证候演变规律与湿邪致病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岭南地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证候演变规律与湿邪致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268例M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相关信息,对首发症状、舌脉象进行相关聚类分析,对MS各证候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初诊、治疗后4、8周患者的证候分布,分析证候组合形式的动态变化.结果 MS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单证及6证均可相兼出现,其中风、湿、痰、火热、血瘀较为常见,在治疗后4、8周,2证逐渐增加,3证、4证基本保持不变,5证明显减少,提示病情发展过程证候的复杂多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紫黯与瘀阻脉络证相关[OR(95% CI) =2.357 (1.996~3.017)];苔黄腻与湿热浸淫脉络证相关[OR(95% CI)=3.654(3.125~4.876)];脉细数与肝肾亏虚证有相关性[OR(95% CI)=3.983 (2.349~4.218)];脉虚与气血亏虚证相关[OR(95% CI) =2.852 (2.068~3.192)];肢体抽动与肾阳虚损证相关[OR (95% CI)=3.850 (1.037~16.524)].脊髓感觉障碍、颅神经障碍及小脑症状、情绪障碍及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及癫痫、二便异常及体质虚弱为湿热浸淫脉络证患者的临床常见表现.结论 岭南地区MS患者初诊时风、湿、痰、火热及血瘀证候所占比例较高,随着治疗的深入,证候组合逐渐简单,本质矛盾逐渐显露,单一证候逐渐合并,2证逐渐增加,3证、4证相对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抽动障碍患儿的非运动症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抽动障碍(TD)的基本特征是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运动和发声,并伴随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与特定的感觉相关,包括先兆冲动、感觉调节障碍和抽动相关认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运动症状作为驱动力,促使运动症状的发生,在TD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非运动症状,不但有助于阐明TD的发生机制,也将有助于制定新的TD防治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