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头面部胀痛及嗅觉减退和丧失等。近年来内镜鼻窦手术已成为CRS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虽然鼻窦手术方法较以往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临床实践发现鼻内镜手术仍无法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鼻腔黏膜粘连、水肿、愈合延迟等发生率高。因此临床上更加关注CRS的术后鼻腔处理。鼻腔填塞是术后较常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weet综合征3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Swe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9年期间收诊的36例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3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50~60岁区间(27.8%)最好发,皮损多见于头面颈部(30.6%)、四肢(27.8%)、上肢(19.4%)及全身(22.2%)。有伴随症状者中发热(47.2%)和关节痛(19.4%)最常见。合并恶性肿瘤5例(13.9%),合并慢性炎症或感染17例(47.2%),合并糖尿病4例(11.1%),合并妊娠3例(8.3%)。临床最常误诊为多形红斑(11.1%)和过敏性皮炎(11.1%)。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真皮乳头水肿,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结论:Sweet综合征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相同,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临床容易误诊,全面评估患者系统性疾病以及准确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并诊断Sweet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的分型及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慢性鼻-鼻窦炎(CRS)根据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浸润程度进行分型的可行性。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ECRS)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NECRS)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外周血Eos百分比(Eos%)、影像学变化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纳入符合CRS诊断标准的330例研究对象,以组织Eos%≥15%将病例分为ECRS组(n=153)和NECRS组(n=177),比较和分析两组病例的相关特点,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ECRS组外周血Eos%显著高于NECRS组,组织Eos%与外周血Eos%呈正相关;②ECRS组鼻窦CT病变程度总分、前后组筛窦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③ ECRS组全组鼻窦累及率、后组筛窦及上颌窦累及率明显高于NEC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FESS术后1年评价远期疗效,ECRS组患者术后鼻塞、流涕、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症状评分( P<0.01),NECRS组患者术后除头面部胀痛无缓解( P>0.05)外,其余指标评分均低于术前各症状评分( P<0.05)。 结论:CRS可按组织Eos浸润程度进行分型,ECRS的鼻窦病变范围及程度较重,更易罹患全组鼻窦炎,其中筛窦病变程度最重,后组筛窦及上颌窦最易受累。外周血Eos%与组织Eos%呈正相关,且在ECRS病例中显著升高,可作为术前CRS分型的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主观症状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主观症状与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22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慢性病自我管理效能量表(CDSES)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2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术后仍存有鼻塞症状184例(80.70%)、流涕症状134例(58.77%)、嗅觉障碍症状116例(50.88%)、头面部胀痛症状112例(49.12%)、整体不适感症状208例(91.22%);22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CDSES中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维度得分为(6.19±1.04)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维度得分为(7.42±0.95)分,其中总分≥7分者32例,占14.04%(32/228);各项主观症状的VAS得分与CDSE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后仍存在疾病症状的困扰,自我管理效能需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这类患者术后主观症状给予重视,教会患者疾病症状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症状包括鼻塞、黏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我国CRS患病率为8%,其中嗅觉功能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OD)在CRS患者中普遍存在,并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了解CRS的发病机制并找到适合OD的长期治疗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CRS相关OD的发病机制、评估方法及干预策略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近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通窍活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著录《医林改错》,因其疗效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距今已流传百年,此方由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鲜姜、红枣、老葱、黄酒配伍而成,具有通畅气血、祛瘀生新之功.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通窍活血汤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疗效卓越,其中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最佳.气血通畅是维持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阐述. 王清任首创通窍活血汤旨在"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1],尤其适合血脉不通、瘀血阻滞导致的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包括且不限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脑供血不足等.通窍活血汤既可推动气血运行上荣脑窍,又可化瘀通络,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成效显著,特点明确.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通窍活血汤特异的再生、抗炎、保护机体的功效,其较单一使用西药的疗效更优异. 本文通过参阅中外文献,对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年研究进行归结,以期为临床疾病提供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中医药治疗慢性头面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慢性头面部疼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机制不明,临床治疗仍十分棘手.针刺、中药治疗慢性头面痛,疗效显著.我们通过影像学检测发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额顶叶网络系统和视觉相关网络系统均发生异常;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慢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在动物实验中,我们通过硝酸甘油注射的方式构建偏头痛大鼠模型,通过三叉神经第二支结扎并剪断的方式构建慢性口面疼痛模型,发现外侧缰核神经元兴奋性和海马突触可塑性在慢性头面部疼痛及相关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电针通过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缓解小鼠慢性口面痛以及相关的焦虑情绪,芍药苷草汤通过抑制外侧缰核神经元兴奋性,缓解偏头痛大鼠的头面部疼痛.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慢性头面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外侧缰核所在的视觉相关神经投射环路在针刺、中药治疗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发生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其次是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病程不少于12星期,常合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作为一种多因素病因的炎症性疾病,涉及免疫系统和上皮屏障,受微生物组群、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固有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先天对应细胞,缺乏遗传因素重组产生的适应性抗原受体.其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es,ILC2s)激活后释放大量2型细胞因子,与Th2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论文就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ILC2s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尤其是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APP在影响鼻内镜手术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APP在影响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02-2017-02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71例,对照组73例.对照组在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模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APP信息化平台进行医疗健康管理.比较干预后6个月2组患者疾病预后的差异.结果:干预后6个月,患者术腔Lund-Kenned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及头面部胀痛V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PP医疗健康管理平台,可有效提高患者鼻内镜术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出院后患者遵医嘱治疗及复诊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不典型面痛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疼痛,是现今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卡马西平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用药,但是长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镇痛效果耐受,大剂量使用还可因不良反应而致停药[1].半月神经节阻滞及损毁、三叉神经各支的阻滞和损毁是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2~4].三叉神经上颌支注射位置深,在放射影像定位下的穿刺,较难避免伤及翼颚窝内的血管,有一定的风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开重要血管,对于较深部位的阻滞更凸显其安全性和有效性[5].本研究旨在观察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不典型面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