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ESCC)的疗效和生存获益情况.方法 将晚期ESCC患者分为对照组(第1天静脉滴注260 mg·m-2白蛋白紫杉醇+第1~5天静脉滴注20 mg·m-2顺铂)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1天静脉滴注卡瑞利珠单抗200 mg).2组均治疗4个周期,1个周期21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免疫功能(CD4+、CD8+、CD4+/CD8+)、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安全性及生存获益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48和42例.治疗后,试验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9.17%(38例/48例)和62.50%(30例/48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24 例/42 例)和 40.48%(17 例/42 例)](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4+/CD8+分别为1.11±0.29和1.87±0.38,血清糖类抗原199分别为(50.03±6.21)和(36.41±4.87)ng·mL-1,血清癌胚抗原分别为(21.25±3.39)和(14.97±2.85)ng.mL-1,血清糖类抗原125分别为(29.82±4.16)和(20.63±3.34)ng·m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83%(46例/48例)和80.95%(34例/42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蛋白尿、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为主,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ESCC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标志物表达,提高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青岛市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邯郸市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23年7月26日接受一线含CD38单抗(即达雷妥尤单抗)方案治疗的pPCL连续病例24例,包括男13例,女11例,年龄[ M( Q1, Q3)]为60(57,70)岁。根据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浆细胞比例5%~19%组( n=14)和浆细胞比例≥20%组( n=10)。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9月26日,随访时间为9.1(4.2,15.5)个月。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特点、疗效、生存率、安全性等相关数据,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24例pPCL患者中,确诊时合并贫血患者16例(66.7%),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13例(54.2%),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0 ml·min -1·(1.73m 2) -1患者8例(33.3%),合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13例(54.2%)。外周血浆细胞比例[ M( Q1, Q3)]为16%(8%,2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伴有17p缺失、t(4;14)或 t(14;16)患者分别为6例(25.0%)、4例(16.7%)、4例(16.7%)。总缓解率为83.3%(20/24),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0.5(95% CI:15.8~25.2)个月,总生存时间(OS)未达到。预计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0%和89.1%,预计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7.5%和53.4%。外周血浆细胞比例5%~19%组和外周血浆细胞比例≥20%组患者的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0.5(95% CI:15.7~25.3)个月,OS分别为17.8个月和未达到,两组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与PFS相关的危险因素( HR=7.7,95% CI:1.1~54.9, P=0.043)。共17例(70.8%)患者合并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50.0%)患者合并3~4级血小板减少,16例(66.7%)患者合并临床判定的感染,所有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后得到控制和改善。 结论: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pPCL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36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心血管风险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为临床识别及预测RA患者中的中、高心血管风险患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84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对照。所有纳入对象根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分为低心血管风险组和中高心血管风险组,同时于入院时接受血清CD36水平及其他血清学指标检测,且病例资料完整。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中 P<0.05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人数明显增多[8例(23.5%)与38例(45.2%), χ2=4.80, P=0.029],并和血清CD36呈负相关( r=-0.27,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95% CI)=1.654(1.157,2.365), P=0.029]、舒张压[ OR值(95% CI)=1.225(1.040,1.442), P=0.015]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D36水平[ OR值(95% CI)=0.569(0.352,0.922), P=0.022]升高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血清CD36水平诊断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0.691,截断值为4.27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41.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中随着心血管风险增高而降低,提示血清CD36水平升高是RA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且血清CD36水平对RA患者心血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潜在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的变化,了解其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收治的60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B组,另将6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C组,比较3组患者HMGB1表达水平、NLR、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3 +、CD4 +、CD8 +和CD4 +/CD8 +T淋巴细胞)和38 000蛋白的差异,分析HMGB1、NLR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和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结果:A、B、C组患者HMGB1分别为(5.63±1.40)ng/mL、(4.00±1.59)ng/mL和(2.19±0.88)ng/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HMGB1=101.72, P<0.001);NLR分别为(3.17±0.41)、(1.88±1.51)和(1.43±0.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NLR=727.79, P<0.001)。CD3 +、CD4 +和CD4 +/CD8 +细胞水平与HMGB1( r=-0.66、-0.66和-0.70, P均<0.001)和NLR( r=-0.88、-0.88和-0.86, P<0.001)呈负相关,CD8 +、38 000蛋白与HMGB1( r=0.67,0.40, P均<0.001)和NLR( r=0.80,0.61, P<0.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HMGB1、NLR水平升高,并且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38 000蛋白具有相关性,可将其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能力和感染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特异性敲除减轻糖尿病小鼠肾脏损害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特异性敲除对糖尿病小鼠肾脏损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巨噬细胞Btk基因特异性敲除(Btk -/-)小鼠和C57BL/6N小鼠链脲菌素(STZ,50 mg/kg)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Btk -/-组和Btk -/-糖尿病组。12周后测定小鼠一般指标,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足细胞标志物WT1和Nephrin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IV型胶原(IV-Col)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巨噬细胞激活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磷酸化(p)-Btk,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p-p38MAPK、p-JNK、p-ERK以及核因κB(NF-κB)通路p-p65、p-IκB蛋白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IL-1β、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 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Btk -/-糖尿病组尿白蛋白明显减少,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肾脏巨噬细胞CD68表达明显减少,足细胞标志物WT1及Nephrin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外基质FN、IV-Col及TGF-β1表达明显减少,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MCP-1表达明显降低,p-JNK、p-ERK、p-p38MAPK及p-p65、p-IκB表达明显下调(均 P<0.05)。 结论:巨噬细胞Btk特异性敲除可能通过MAPK、NF-κB通路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对糖尿病小鼠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人骨髓瘤细胞系ARP1、MM.1S和NCI-H929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并对三种细胞移植后生长周期、肿瘤负荷和生物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将ARP1、MM.1S和NCI-H929细胞分别由皮下或尾静脉植入经 137Cs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每周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监测肿瘤负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或骨髓中CD138 +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CD138和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micro-CT评价骨病变。 结果:皮下移植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的小鼠在两周内均可形成局部肿瘤,免疫荧光检测支持浆细胞肿瘤。尾静脉移植后第20天时可在ARP1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κ轻链[(8.2±1.0)ng/ml]。尾静脉移植6周左右,ARP1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下肢逐渐瘫痪等表现,骨髓中能检测到人CD138 +CD38 +细胞群,予硼替佐米治疗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5.7±0.2)%对(21.3±2.1)%, P<0.01]。MM.1S和NCI-H929组小鼠骨髓中未检测到人CD138 +CD38 +细胞群。 结论: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系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作为MM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耐药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耐药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敏感组(45例)和耐药组(3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χ 2=11.73, P=0.001)、糖尿病并发症(χ 2=4.94, 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低于平均值、糖尿病患者是否伴并发症为自变量,是否耐药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CD 4+ 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OR(95% CI)值为4.909(1.926~12.514),是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耐药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耐药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血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激活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治疗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激活在抗HIV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共206例,为HIV感染组,定期随访并收集治疗前,治疗后6、12、24个月的血液标本;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格检查者52名,为健康对照组,留取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 +CD4 +T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CD38 +和CD8 +CD38 +T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浆HIV RNA载量。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分析。 结果:HIV感染组治疗前血浆IL-6、超敏CRP和TNF-α分别为(13.42±2.35) pg/mL、(4 012.46±1 012.35) μg/L和(51.78±11.32) μg/L,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14±0.78) pg/mL、(707.21±305.76) μg/L和(19.01±6.48)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56、16.79、13.45,均 P<0.001);启动ART后,HIV感染组IL-6、超敏CRP和TNF-α水平均逐渐下降,治疗后24个月恢复正常。HIV感染组治疗前CD3 +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256.00±65.32)/μL,HIV RNA载量为(4.467±4.244) lg拷贝/mL,两者呈负相关( r=-0.625, P=0.041)。HIV感染组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的CD8 +CD3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5、6.84、2.57,均 P<0.050);治疗前CD8 +CD38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HIV RNA载量呈正相关( r=0.768, P=0.026)。HIV感染组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的CD4 +CD3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0、1.10、2.11,均 P<0.050)。 结论:HIV感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同时导致异常免疫激活,但随着ART的持续可逐渐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JAK2 V617F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伴JAK2 V617F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三系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1.14×10 9/L,血红蛋白38 g/L,血小板计数13×10 9/L。骨髓、外周血原始细胞分别占0.02、0.02,可见噬血细胞。早期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可见的髓系原始细胞约占3.1%。JAK2 V617F突变检测阳性,伴有ASXL1、JAK2、SH2B3、TET2、U2AF1基因突变。铁蛋白1 884 ng/ml,可溶性CD25 17 454 pg/ml,NK细胞活性12.49%。治疗上兼顾MDS和HPS两种疾病,病情稳定近2年,后期出现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表现。 结论: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PS患者易出现骨髓纤维化,早期联合使用芦可替尼治疗有效,总体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