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Danshenyin,DSY)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等数据库筛选丹参饮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以"heart fail-ure"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s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二者交集得到核心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活性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验证.手术结扎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丹参饮干预,超声检测、蛋白免疫印记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饮通过丹参醛、丹参酮ⅡA、miltionone Ⅱ等成分发挥对心衰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MAPK信号级联的生物调控过程以及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发现丹参饮治疗后小鼠左心室心功能、流出道血流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心肌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饮能够保护心肌,影响MAPK通路从而发挥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功能、消化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秭归县中医院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168 例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84 例.对照组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葶苈子治疗,共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体质量指数(BMI)]、免疫功能指标[分化簇抗原(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10、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肠道菌群(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消化球菌)、心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运动负荷(Wmax)、最大氧脉搏、无氧阈值(AT)、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 和每分最大通气量(MVV)].结果 两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CD4、CD8、IgG、IgM、乳杆菌、双歧杆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IgG、IgM、IL-10、双歧杆菌、乳酸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mg/L):259.69±20.73 比 217.69±20.73,ALB(g/L):41.46±4.58 比 36.56±3.73,RBC(×1012/L):4.52±0.24 比 4.21±0.31,BMI(kg/m2):22.37±2.73 比 19.66±2.24,CD3:0.63±0.08 比0.56±0.08,IgG(g/L):21.85±3.68 比 15.72±4.36,IgM(g/L):4.68±1.68 比 3.73±1.67,IL-10(ng/L):65.28±7.23 比 50.23±6.14,双歧杆菌(CFU/kg):83.5±8.6 比 78.5±8.3,乳酸菌(CFU/kg):62.1±6.5 比 53.5±6.0,PaO2(mmHg,1 mmHg≈0.133 kPa):98.36±1.75 比 91.95±2.95,VO2max(L/min):1.71±0.35 比 1.22±0.39,Wmax(W):127.49±19.54 比 97.49±15.37,最大氧脉搏(L/次):11.27±2.42 比 9.46±2.79,AT:(50.49±7.48)%比(41.35±6.67)%,FEV1/FVC:(75.68±5.86)%比(65.48±8.54)%,FEV1:(82.44±5.73)%比(73.57±7.75)%,MVV(L/min):74.86±10.64 比 64.63±9.68,均P<0.05],CD4、CD8、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0.32±0.06 比 0.39±0.05,CD8:0.28±0.06 比 0.34±0.05,IL-8(ng/L):16.64±2.63 比 26.35±4.13,IL-17(ng/L):112.38±30.16 比 207.75±42.23,TNF-α(ng/L):45.27±10.23 比61.26±14.29,肠球菌(CFU/kg):63.6±5.6 比 69.5±6.8,大肠埃希菌(CFU/kg):65.8±6.4 比 70.5±7.0,PaCO2(mmHg):41.84±4.45 比 56.18±5.37,心率(次/min):75.96±11.57 比 91.75±12.68,均P<0.05].结论 葶苈子联合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治疗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肠道菌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胆碱酯酶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erum cholinesterase,CHE)水平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急诊入院的ADHF患者,最终纳入研究244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依据CHE四分位数的第一和第三分位对患者分组并进行随访,对组间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随访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时依Cox回归或分层Cox比例风险分析识别主要和次要终点发生风险,并构建临床、生物标志物和两者的复合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CHE分组的生存曲线并比较其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HE水平和其他营养和预后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以识别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在350 (100, 683) d的随访期内,158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在调整了主要混杂因素的多变量Cox分析中,胆碱酯酶水平与复合终点显著相关。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无论临床模型、生物标志物还是两者的复合模型,CHE水平与复合终点、全因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显著相关( 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胆碱酯酶水平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的风险高于中等和高胆碱酯酶水平患者(78.1% vs. 66.7% vs. 46.7%,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HE预测复合终点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95% CI,0.664~0.888)。全球荟萃分析组慢性心力衰竭(MAGGIC)风险评分添加胆碱酯酶后,复合终点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从0.704增加至0.762, P=0.038)。 结论:胆碱酯酶可作为预测ADHF患者不良结局的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患者遵医行为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5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7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则实施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心脏功能及生命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的遵医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 Z值为-5.634, P<0.01),且观察组总遵医率为92.00%(69/75),高于对照组74.67%(56/75)( χ2值为8.112, P<0.01)。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步行试验(482.75 ± 81.45)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8.34 ± 6.10)%,均高于对照组的(406.92 ± 68.20)m、(39.61 ± 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82、9.034, 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体力限制、心理情绪、疾病症状及社会关系评分(11.00 ± 1.58)、(10.06 ± 1.55)、(6.06 ± 1.29)及(5.09 ± 1.14)分,低于对照组的(17.15 ± 1.90)、(11.79 ± 1.55)、(9.52 ± 1.23)及(8.09 ± 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835~21.533, P<0.01)。 结论:相比于常规健康教育,全程健康教育结合随访信息平台有利于提高慢性心衰患者遵医行为率、生命质量,改善心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TIM-3)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86例(心衰组)和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查体的健康对照32名(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中TIM-3的表达。分选CD4 + T细胞和CD8 +T细胞,使用抗TIM-3抗体刺激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D4 +T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IL-35、IL-17、IL-22水平和CD8 +T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4 +T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RORγt和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配对 t检验进行。 结果:心衰组TIM-3 +CD4 +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3.47%±1.06%比0.92%±0.27%, P<0.001),心衰组TIM-3 +CD8 +T细胞比例亦高于健康对照组(6.12%±1.91%比1.77%±0.63%, P<0.001)。慢性心衰患者存在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功能不全,表现为心衰组CD4 +T细胞分泌IFN-γ、IL-17和IL-2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分泌IL-10和IL-3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心衰组CD4 +T细胞中T-bet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1),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1.93±0.88比0.97±0.28, P=0.031)。心衰组CD8 +T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抗TIM-3抗体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纯化的CD4 +T细胞,分泌IFN-γ、IL-17和IL-22水平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 P<0.05),分泌IL-35水平则低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61±13)ng/ml比(72±17)ng/ml, P=0.029]。抗TIM-3抗体刺激后CD4 +T细胞中T-bet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TIM-3抗体刺激(均 P<0.05)。抗TIM-3抗体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纯化的CD8 +T细胞后,分泌TNF-α和IFN-γ水平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 P<0.01),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 P<0.05)。 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T细胞表面TIM-3升高表达,TIM-3可能参与了慢性心衰患者T细胞功能不全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的改变。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检索出有关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检索时段为从各自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12月,系统评价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的改变。结果:共纳入10篇关于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β-多样性改变明显,粪杆菌属、布劳特菌属、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厌氧棒状菌属丰度降低,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韦荣球菌属、肠杆菌属丰度升高。慢性心衰患者增加的微生物功能模块是色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脂多糖合成等,且与氧化三甲胺生成相关的细菌基因明显增加,与生成有益性代谢物丁酸盐相关的细菌基因减少,有害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水平升高。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与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与其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25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状态并评估其程度。比较对照组(无抑郁和焦虑)、抑郁组、焦虑组、抑郁焦虑组(同时有抑郁和焦虑)患者间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老年综合评估指标、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抑郁、焦虑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与抑郁、焦虑程度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焦虑组及抑郁焦虑组患者的Tiburg衰弱量表评分增加、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降低、明尼苏达心衰生存质量量表(MLWHFQ)评分增加、合并2~4种疾病和服用2~4种药物者所占比例增高、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抑郁组和焦虑组比较,抑郁焦虑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焦虑组、抑郁焦虑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焦虑组、抑郁焦虑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抑郁组、抑郁焦虑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焦虑组患者的血清CRP、Hcy、TNF-α水平高于抑郁组,血清IL-6、CRP、Hcy及TNF-α水平高于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焦虑组患者有营养不良风险者所占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抑郁患者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与抑郁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焦虑患者血清IL-6、CRP及Hcy水平与焦虑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93, 95%CI:1.049~1.139, P=0.000),Hcy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合并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14, 95%CI:1.030~1.205, P=0.007),CRP、TNF-α、IL-6及Hcy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焦虑与其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具有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饮停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气虚血瘀饮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内科CHF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CHF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Lee氏心衰计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对照组为77.1%(2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50, P=0.014)。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T-proBNP[(1 725.3±1 473.8)ng/L比(2 485.7± 2 164.4)ng/L; U=341.200, P=0.031]水平低于对照组;NT-proBNP下降幅度[(54.3±26.7)%比(35.5± 19.8)%; U=4.310, P=0.003]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785、9.925, P值分别为0.031、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结合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可提高CHF气虚血瘀饮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NT-proBNP水平以促进心肌损伤的修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衰对照组及心衰运动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将心衰对照组及心衰运动组大鼠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时心衰运动组大鼠给予为期8周的跑台有氧运动。于运动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采用递增负荷跑台实验测定大鼠运动能力,采用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大鼠心肌磷酸肌酸(PCr)及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细胞呼吸测量仪评估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心衰对照组PCr含量、PCr/ATP比值、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和Ⅱ的耗氧量、左心室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以及递增负荷实验最高跑速、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等均不及假手术组水平( P<0.05);心衰运动组ATP含量、复合体Ⅰ耗氧量、左心室FS和EF、递增负荷实验最高跑速、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均显著优于心衰对照组水平( P<0.05),PCr/ATP比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律有氧运动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做功能力,表现为心功能及运动能力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ATP水平及改善线粒体复合体Ⅰ功能有关;另外PCr/ATP比值可能不适合作为评估运动训练对心脏有益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