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并探讨其在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多部门协作研究团队,构建包括随访定制模块、随访执行模块、信息备份与统计分析模块3个部分的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选取2022年1月-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A、B院区出院随访患者,A院区患者应用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进行随访,B院区患者采用人工电话随访,比较两院区随访效率;在两院区随机各选取100例出院患者,比较两组随访时长和人力投入情况.结果 A院区的随访率、有效随访率分别为99.96%及95.10%,B院区分别为99.84%、99.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28、2081.008,P<0.001);A院区的意见收集率为0.47%,高于B院区的0.01%(x2=249.365,P<0.001);A院区随访耗费小时数与岗位人力数更少.结论 智能交互出院随访平台可实现人机多方智能交互,能够节约护理人力及减少随访所用时间,提高出院患者随访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患者遵医行为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5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7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则实施随访信息平台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心脏功能及生命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的遵医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 Z值为-5.634, P<0.01),且观察组总遵医率为92.00%(69/75),高于对照组74.67%(56/75)( χ2值为8.112, P<0.01)。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步行试验(482.75 ± 81.45)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8.34 ± 6.10)%,均高于对照组的(406.92 ± 68.20)m、(39.61 ± 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82、9.034, 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体力限制、心理情绪、疾病症状及社会关系评分(11.00 ± 1.58)、(10.06 ± 1.55)、(6.06 ± 1.29)及(5.09 ± 1.14)分,低于对照组的(17.15 ± 1.90)、(11.79 ± 1.55)、(9.52 ± 1.23)及(8.09 ± 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835~21.533, P<0.01)。 结论:相比于常规健康教育,全程健康教育结合随访信息平台有利于提高慢性心衰患者遵医行为率、生命质量,改善心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疗信息云平台用于日间手术管理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医疗信息云平台用于日间手术管理的价值。方法:择期妇科日间手术患者,年龄≥18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云平台管理组(P组)和传统管理组(C组)。P组采用医疗信息云平台辅助管理,患者宣教及随访均在云平台完成;C组采用医护口头宣教、发放宣教材料及电话随访。于手术日晨,采用问卷法确定宣教效果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确定术前焦虑程度评分;测量血压及心率,计算手术日较门诊日水平的变化率。记录日间手术延迟-取消、术后24 h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主动反馈的情况;记录医护围术期宣教时间及随访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6例妇科日间手术患者。与C组( n=113)比较,P组( n=113)术前宣教效果评分升高,术前焦虑程度评分、血压变化率降低,手术延迟-取消率显著降低(6.2%/0)( P<0.05);术后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主动反馈率明显升高,医护围术期宣教时间及随访时间明显缩短( P<0.05)。 结论:医疗信息云平台不仅可改善围术期宣教和术后随访的质量,还可提高其效率,对完善日间手术管理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宁波市鄞州区2012-2020年HIV感染者确证后住院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HIV感染者确证后住院率及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宁波市鄞州区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2-2020年鄞州区确证HIV感染者病例报告卡、随访管理、抗病毒治疗和住院记录等资料,分析HIV感染者的住院率、住院人次数、住院疾病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鄞州区2012-2020年确证的763例HIV感染者中,总住院率和总住院人次数分别为6.95%(53/763)和2.59人次/100人年。<30、30~、45~、≥60岁年龄组HIV感染者住院率分别为3.16%(10/316)、6.07%(15/247)、7.86%(11/140)、28.33%(17/60),住院人次数分别为0.81、1.59、4.05、17.40人次/100人年。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年龄组与HIV感染者有住院史呈显著相关(а OR=14.44,95% CI:3.57~58.46)。艾滋病及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异常、其他疾病导致的住院率分别为1.83%(14/763)、1.05%(8/763)、3.93%(30/763)。 结论:在抗病毒治疗策略下,鄞州区HIV感染者的住院负担重点人群与普通人群相似,仍然是≥60岁年龄组为主,艾滋病及相关疾病导致的住院比例较少,HIV感染者的总体住院负担增加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单中心万例胃癌专病数据库的胃癌外科临床病理信息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我国医疗数据的存储大部分实现了电子化,但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和结构化模式,而肿瘤临床数据的规范收集、分析整理,是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胃癌专病数据库平台,整合数据资源,进而提高对胃癌的诊疗水平。本研究通过本中心建立的胃癌专病数据库,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构化临床病理信息,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近20年胃癌患者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以期了解胃癌外科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期构成和预后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2019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UICC/AJCC)第8版胃癌TNM分期指南,将结构化的胃癌临床病理资料重新评估判读。对2010—2016年期间患者的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及不同病理分期组间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 49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女比例为3.25∶1.00,其中男性10 320例,平均发病年龄59.68岁,发病年龄20年来基本稳定;女性3 172例,平均发病年龄55.93岁,发病年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17岁。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19年为13.87 d;平均住院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7年达到峰值8.36万,2019年为7.54万。经自然语言识别和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获得7 218例结构化临床病理信息。分析近5年3 62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直径为(4.44±2.61) cm,淋巴结清扫数为(24.30±13.29)枚,不同手术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开腹手术1 398例(38.55%),腹腔镜手术1 856例(51.19%),机器人手术372例(10.26%)。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658例(18.15%),ⅠB期318例(8.77%),ⅡA期559例(15.42%),ⅡB期543例(14.98%),ⅢA期632例(17.43%),ⅢB期612例(16.88%),ⅢC期276例(7.61%),Ⅳ期28例(0.77%)。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 431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69%和60%。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0%、64%和81%、6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9)。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A期88%、ⅠB期77%、ⅡA期70%、ⅡB期62%、ⅢA期44%、ⅢB期32%、ⅢC期22%、Ⅳ期17%。 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中心胃癌的综合诊疗模式和提高我国胃癌综合治疗的疗效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当日出院的护理管理和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探索国内骨科加速康复模式,本文介绍了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当日出院的做法、流程、护理管理措施、出院后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可视化互动随访和居家护理康复指导,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骨科同行提供借鉴,为医政管理者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科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信息共享,优化管理流程,解决眼科日间手术预约、患者宣教、病房管理及随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总结分析了某眼科专科医院日间手术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介绍该院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构建并应用眼科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践。该体系包括日间手术预住院管理系统、互联网病房平台、随访管理平台、日间手术电子病历和日间手术流程化专科护理机器人5个部分。该体系应用后1年与应用前1年相比,患者日间手术失约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分别由应用前的2.40%和0.24%下降至应用后的1.00%和0.08%,患者满意度由94.5%提升到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该体系的应用能够方便患者并确保日间手术安全和效率,为其他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在慢阻肺患者筛查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筛查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慢阻肺防治中心架构内的全省33家综合医院及289家基层医院覆盖社区内参加筛查的151 062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肺功能仪,对慢阻肺筛查问卷(COPD-SQ)≥16分者(高危人群)行肺功能检查,通过信息化平台内结构化数据对人群进行评估和管理。描述筛查人群和慢阻肺患者的分布特征和随访情况,分析该策略在患者筛查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信息化平台内151 062例居民基本资料完整并且完成问卷筛查,慢阻肺高危人群占筛查人群的26.5%(40 042/151 062);50%以上存在呼吸道症状,如慢性咳嗽(59.4%)或气促(77.6%);高危人群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后更为显著;吸烟指数≥600者高危人群比例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77.1%比16.4%);生物燃料暴露(61.3%比22.1%)及呼吸疾病家族史(64.2%比22.6%)与高危人群比例增加有关(均 P<0.001)。5 268例经肺功能检查诊断为慢阻肺,高危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27.8%(5 268/18 965);男性患病率34.0%(3 942/11 588)高于女性18.0%(1 326/7 377);2 950例(56.0%)至少完成1次症状随访,510例(9.7%)完成1次以上肺功能随访。 结论:基于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慢阻肺筛查和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慢阻肺筛查效率,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随访不连续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院生物样本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套规范化、信息化的用于保存、管理、查询和统计生物样本及其临床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生物样本及其信息的利用率。方法:在保障生物样本库运营环境和样本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创建一种基于数据库的数据逻辑关系模型,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和分析中心入组生物样本库患者的生物样本及其配套临床信息。结果:为保证随访队列的建立,中心生物样本库持续的采集住院和门诊患者的生物样本和配套的临床信息。2014年12月年至今,共保存来自住院、门诊和科研的生物样本超过27万余份。利用该模型优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完成了生物样本库基本工作;同时,实现了样本源多种信息的联合查询和批量查询功能,并以报表格式进行相互转换和统计学分析。结论: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符合医院级样本库的建设管理模式,优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样本库日常工作和研究人员多元的科学需求,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与头颈癌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新诊断或既往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患者罹患头颈癌的风险。方法:全部数据来源于TriNetX Analytics Network联合研究平台,共计纳入临床随访信息完整的研究对象13 094 188例,分为实验组(GPA患者20 663例)及对照组(非GPA患者13 073 525例)。记录2组患者在最初诊断为GPA的同时或之后罹患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和喉/下咽恶性肿瘤的患者,参与者的特征按各协变量[年龄、性别、种族、头颈部癌症(HNC)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并使用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的混杂变量,包括人乳头瘤病毒、烟草和酒精暴露,在分层队列之间进行了匹配。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2组患者患HNC的危险比( HR)和相应95%可信区间( CI),以评估GPA对HNC发生的影响。 结果:在GPA患者中,分别有22例(0.11%)、59例(0.29%)、15例(0.08%)和18例(0.09%)同时被诊断为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和喉部的恶性肿瘤。将GPA患者与标准化对照人群进行比较时,GPA患者发生鼻腔/鼻咽恶性肿瘤的风险至少高出2倍[ HR值(95% CI)=2.20(1.04,4.65), P<0.001]。 结论:本研究发现,GPA患者罹患鼻腔/鼻咽癌的风险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但仍需要更多的大型人口数据调查来证实这些相关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