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 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儿童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大多数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性左向右分流会使右心负荷增加,从而影响心功能。因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这些患儿至关重要。经皮介入封堵术现已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儿童ASD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但危害较大。严重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心脏磨蚀、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空气栓塞和溶血。常见并发症包括头痛或偏头痛、残余分流、血管相关并发症。该文就儿童ASD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圆孔未闭伴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联合卵圆孔未闭封堵安全性与有效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估成年卵圆孔未闭(PFO)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联合PFO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入选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诊的7例房颤合并PFO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资料。根据未闭卵圆孔大小、左心耳口宽度和深度选择相应的房间隔缺损或PFO封堵器及左心耳封堵器。4例患者左心耳封堵同时行PFO封堵;2例患者在房颤冷冻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时行PFO封堵;1例患者一站式术后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周后行择期PFO封堵。所有患者术后持续口服抗凝药物。术后8~12周复查TEE,如果形成封堵器械相关血栓,调整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6个月复查TEE。1、3、6、12、24个月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记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例房颤患者中男性2例,年龄(68.0±9.4)岁,3例有反复脑梗死及TIA发作病史,卵圆孔大小为(3.5±0.8)mm。3例患者置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分别为30、30、33 mm)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分别为8、9、16 mm),2例置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分别为34/38 mm、18/32 mm)及PFO封堵器(分别为PF1825、PF2525),2例置入LACbes左心耳封堵器(分别为24、28 mm)及PFO封堵器(分别为PF2525、PF1825)。术后随访12(11,24)个月,复查TEE显示所有患者左心耳与房间隔缺损或PFO封堵器位置正常,1例发生封堵器相关血栓,调整抗凝治疗方案,6个月后TEE复查显示封堵器械相关血栓消失。所有房颤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对于房颤合并PFO行左心耳联合PFO封堵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层感知器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法超声测量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多层感知器评价经胸超声对"术中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测量房间隔缺损(ASD)压管值对选择封堵器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进行封堵治疗的残缘为软缘、发育菲薄或合并房间隔瘤的中央型ASD患者460例,年龄(34.32±18.84)岁,男性129例,女性331例。记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的ASD大小,以及术中TTE测量经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后所得的ASD压管值大小。以手术最终选择的封堵器大小作为因变量,分别将术前和术中超声测量值作为协变量。将所有患者按照5∶2∶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及验证集导入多层感知器,采用梯度下降法优化调整权重,分别进行10次运算,计算相对误差平均值,评价两种超声测量方法对封堵器选择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超声测量的ASD大小为(15.26±5.33)mm,术中压管值为(23.83±6.39)mm,术后封堵器大小为(25.14±6.55)mm。术前、术后及封堵器大小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0.450, 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运行10次多层感知器,获得基于术前TTE和术中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后TTE测量的ASD压管值预测封堵器大小的训练模型。其中采用术前TTE获得的模型在验证集的相对误差为(16.55±0.02)%,术中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后TTE测量的ASD压管值获得的模型在验证集的相对误差为(4.81±0.01)%,两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185, P<0.001)。 结论:ASD封堵术中使用右上肺静脉鞘管压迫法、经胸超声测量ASD压管值的大小,对ASD封堵器的选择更加准确。对于ASD后缘、下缘、后下缘残缘为软缘,且发育菲薄或合并房间隔瘤的ASD患者封堵器的精确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纯超声引导经皮儿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单纯超声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进行经皮介入的继发孔型ASD患儿306例,其中男137例,女169例;年龄2.1~15.0岁[(6.18±2.45)岁];体质量10~63 kg[(23.05±9.97) kg]。306例患儿中,单发中央型ASD患儿259例,缺损直径5~25 mm;筛孔型ASD患儿47例,心脏彩超测量分流范围为11~31 mm。患儿心功能正常,无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8例患儿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中5例并漏斗胸,4例并鸡胸,4例并脊柱侧弯,3例并唐氏综合征,2例并癫痫。另有8例患儿并心律失常,其中并预激综合征3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3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及1例预激综合征患儿具有射频消融手术指征,与ASD封堵同期进行,所有手术在基础麻醉下经股静脉径路,在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图像不满意的患儿)引导下行ASD封堵术。结果:306例封堵术中,单纯超声引导成功301例,余5例患儿术中超声缺损较大,尝试超声引导未成功,后改用射线下左上肺静脉法释放封堵器获得成功,手术时间(开始麻醉至鞘管拔除)17~45 min[(21.25±8.84) min],封堵器型号10~30 mm,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径路的ASD封堵术作为一种微创、零射线损伤的手术方式,在儿童ASD封堵中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成人心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进行成人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治疗118例先天性ASD患者,男31例,女87例,年龄15~72(40.3±15.3)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117例ASD为继发孔型,1例为A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通过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并评价封堵效果,对术前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114例成功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皮ASD封堵术,3例因封堵器与ASD同轴性问题,改行右侧第4肋间小切口ASD封堵术成功,1例患者术中出现右心室损伤转正中行ASD修补术。选择12~38 mm封堵器。1例筛孔型病例采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成功患者无封堵器移位,无明显残余分流,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10例拔管后直接转回心外科普通病房,手术后住院(2.3±1.1)天,总住院时间(4.5±1.7)天。术前7例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封堵后反流减少至轻度6例。术前51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肺动脉压力由(50.4±11.4)mmHg降至(38.9±12.9)mmHg(1 mmHg=0.133 kPa, P<0.05),封堵器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 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在成人心外科中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放射线及造影剂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非经典适应证的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合并下腔型或边缘极短等非经典适应证之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合并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述非经典适应证的多孔型ASD术前先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检查及3D模型打印,对其中缺损大小合适者10例行介入治疗并收集其临床及随访数据。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0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9例植入动脉导管未闭(PDA)和ASD封堵器各1枚,1例植入2枚ASD和1枚PDA封堵器。10枚PDA封堵器型号为(16/14~32/30) mm,平均为(23.80±5.85)/(21.80±5.85) mm;11枚ASD封堵器型号为(10~36) mm,平均(23.27±7.91) mm。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的X线心胸比(0.44±0.02)较术前(0.50±0.03)明显降低( t=5.670, P<0.05)。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右室前后径[(26.60±3.69) mm]较术前[(33.20±6.00) mm]明显降低( t=5.25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PDA封堵器和ASD封堵器封堵非经典适应证的特殊类型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CHD类型。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CHD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对CH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主要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机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等方面,对ASD、VSD和PDA等常见的CHD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分析大连市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23例,患儿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手术顺序为先封堵后球囊扩张。其中20例患儿房间隔缺损封堵及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均成功,3例患儿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瓣跨瓣压差<35 mmHg(1 mmHg=0.133 kPa),未行球囊扩张。术后随访,所有患儿肺动脉瓣跨瓣压差均<35 mmHg[(19.5±1.9)mmHg],与术前[(62.0±7.8)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2, P<0.01),其中少量反流3例,余20例患儿未见肺动脉瓣反流;房间隔水平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提示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同期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先封堵房间隔缺损,部分患儿肺动脉瓣狭窄可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CT三维容积测量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全心动周期心电门控扫描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ASD患者35例。CCTA影像学数据以5%递增的顺序自0开始依次重建至95%RR间期,合计20个时相。采用CT内镜辅助测量技术(CTVE)观察每个时相的ASD形态,利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出ASD在各时相的横径(D a)及上下径(D b),运用等周长转换公式计算其等效圆直径[D e,D e=短径+2×(长径-短径)÷3,D a、D b中较大者为长径,较小者为短径]。取75%RR间期时相的数据,将患者分为D a(75%RR间期)≥D b(75%RR间期)组和D a(75%RR间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