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介绍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在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我们共收治20例手部重度电烧伤患者,采用控制动脉血流的改良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进行血运重建与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3.0cmx2.5cm~12.0cmx4.0cm.结果 术后所有患指均存活,5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对术后手部外观和功能均感到满意.结论 控制动脉血流的前臂Flow-through静脉皮瓣是一种操作简单、血供可靠的重建电损伤所致濒危手指血运与修复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在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矫正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27例手部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共累及36个关节部位,男12例,女15例,年龄10个月至12.5岁,平均2.8岁。首先根据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挛缩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以此制定治疗方案。对轻、中度畸形,设计连续Z形皮瓣松解挛缩畸形,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关闭创面;对重度畸形,在连续Z形皮瓣彻底松解、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残余创面行游离植皮。术后对患儿手部功能和外观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7例患儿手部36个关节部位中,轻度畸形12个,中度15个,重度9个,轻、中度畸形均未予游离植皮,重度畸形选择性地减少了植皮量,所有挛缩关节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术后随访0.8~2.0年,均未再出现挛缩畸形,轻、中度患儿手部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颜色、质地接近周围正常皮肤;重度患儿仅植皮部位有少量色素沉着。1例12.5岁的患儿因存活皮片弹性差、紧张感明显,在2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治疗,术后手指紧张感消失,效果满意。结论: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瘢痕表面的皮肤,减少植量皮,为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后远期效果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69例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的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腕部高压电烧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0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人群类别、受伤情境、受伤季节、烧伤总面积、患肢腕部电烧伤分型、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患肢血管重建及皮瓣/肌皮瓣移植情况,患肢总截肢率、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截肢率,患者手术次数、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结局;另对比2008年1月—2013年12月(下称前期)、2014年1月—2019年12月(下称后期)收治患者前述除性别、患肢总截肢率、治疗结局以外统计项目。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笔者单位12年间共收治腕部高压电烧伤住院患者169例,其中男162例、女7例;年龄(35±13)岁,75.15%(127/169)的患者年龄段21~50岁。人群类别构成比中排前3位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工人、农民工和中小学生,分别占48.52%(82/169)、28.99%(49/169)、9.47%(16/169)。受伤情境构成比中排首位的是非电力专业工作中,占47.93%(81/169)。受伤季节多为夏季和秋季,分别占39.05%(66/169)、28.99%(49/169)。患者中65.09%(110/169)烧伤总面积<10%体表总面积。共有216个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肢,其中Ⅲ型25个(11.57%)、Ⅳ型21个(9.72%)。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为6.00(3.75,8.00)d。45个患肢行血管重建,75个患肢行带蒂轴型皮瓣移植、86个患肢行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患肢总截肢率为12.96%(28/216),Ⅲ型腕部高压电烧伤截肢率为28%(7/25)。手术次数为4(3,5)次,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为7.18%(13/181),住院时间为39.00(25.00,50.00)d,住院费用为123 553.00(50 656.50,216 003.00)元。与前期比较,后期收治患者伤后至首次皮瓣/肌皮瓣移植时间明显缩短( Z=-4.038, P<0.01),患肢行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比率明显升高( χ2=13.478, P<0.01),患肢行带蒂轴型皮瓣移植比率明显降低( χ2=10.242, P<0.01),手术次数明显减少( Z=-5.903, P<0.01),皮瓣/肌皮瓣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 χ2=4.492, 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Z=-2.723, P<0.01),住院费用明显下降( Z=-2.121, P<0.05);前、后期收治患者其余指标相近。 结论:笔者单位收治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工人、农民工可能是预防腕部高压电烧伤的重点人群,加强对非电力专业工作人员的高压电安全教育管理及对高压电环境周边的警示及保护、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高压电环境尤为重要,特别是夏秋季节。近6年间,笔者单位早期积极行血管重建、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可能使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有所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 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式切口及伞形支架方式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为52例患者行自体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男4例,女48例,平均年龄26.7岁(18~42岁),均采用双侧鼻内切口行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分离双侧下外侧软骨,暴露鼻中隔软骨,通过搭建伞形支架以纠正鼻小柱退缩及鼻尖突出度不够等鼻美学缺陷。所有患者术前、后拍照,并在随访期间通过网络或电话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52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术前鞍鼻、鼻头肥大、鼻尖不突出、鼻小柱退缩等鼻美学缺陷得以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30例患者获6~15个月随访,并同时完成术后满意度调查。术前鼻额角141.29°±5.61°,术后137.67°±5.27°;术前鼻唇角89.53°±10.56°,术后94.90°±5.88°;术前鼻尖角86.60°±7.09°,术后80.42°±5.47°;术前鼻小柱-小叶角48.82°±7.32°,术后44.63°±2.51°;术前鼻尖突出度与鼻长之比0.48±0.07,术后0.54±0.07;术前小叶与鼻小柱长度之比1.74±0.36,术后1.22±0.21。术前、后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面诊中患者鼻尖无明显偏曲、下旋、翘曲。术后满意度调查显示,术后3~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功能后遗症,大部分患者对美观及功能结果满意。 结论:闭合式切口联合伞形支架搭建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闭合式切口允许术中随时进行支架评估调整,术后无鼻小柱切口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修复上睑下垂手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CFS悬吊术失败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9~49岁,平均25岁)患者18只眼,分别用提上睑肌缩短术、CFS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对CFS的解剖不熟悉、缝合固定不牢靠、CFS发育不良与缝合部位不当等。13例18只眼修复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未完全矫正,由重度矫正为轻度上睑下垂;2例复发,6个月后再次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至正常;其余患者上睑下垂矫正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眼睛情况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在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颞浅筋膜瓣切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内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在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中,内镜组应用内镜切取颞浅筋膜瓣,开放手术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切取颞浅筋膜瓣。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颞浅筋膜瓣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耳廓再造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术区瘢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患者满意度、POSAS得分比较采用 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内镜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9.8±2.9 )岁(7~17岁);开放手术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0.3±3.8)岁(7~17岁)。术后随访(15.4±3.4)个月(1~2年),所有筋膜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性别构成比、术后并发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内镜组术区瘢痕长度比开放手术组短[(8.2±1.4)cm vs.(15.8±1.9)cm ],POS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耳畸形Nagata法二期再造术应用内镜辅助切取颞浅筋膜瓣可以减少术后瘢痕生成,改善术后外观,对耳廓再造外形、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康复治疗对烧伤儿童手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因其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等均较差,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烧伤等各种意外伤害;但因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烧伤后不仅瘢痕出现早而且增生快,特别是关节部位挛缩严重,所致畸形和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多变。烧伤后的瘢痕和功能障碍又对患儿以后生活、上学、工作造成困扰,使得患儿在生活中易受其他儿童歧视,从而心理受创并产生自闭倾向,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该研究纳入52例手烧伤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及以内开始干预)和晚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以后开始干预),均进行皮肤护理、瘢痕按摩、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压力治疗、佩戴支具、游戏与音乐治疗。结果显示,与康复治疗前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显著改善(P=0.001),晚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改善情况不明显(P=0.142)。在早期干预组中,38.5%的患儿出现手部活动度明显改善;而在晚期组干预中,69.2%的患儿手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伤后至介入康复时的时长和住院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均呈负相关(P 值分别为<0.001、0.003),康复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呈正相关(P=0.005)。儿童手烧伤后应尽早进行系统的手部康复功能训练,积极预防手部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手部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早期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手烧伤患儿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和后期畸形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用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的临床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皮肤创面患者日益增多。在各种创面的治疗手段中,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局部应用不可或缺,并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然而,它们是否具有可靠的效果仍有争议,而且从社会经济角度考虑,它们在皮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为此,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在《Burns & Trauma》发文《Clinical guideline on topical growth factors for skin wounds》,该指南对临床常见的5种外用生长因子的疗效、应用细节、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分级推荐和评价,以促进外用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中的合理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