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QT综合征合并晕厥和抽搐与癫痫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长QT综合征是少见病,临床特征是心电图记录到QT/QTc间期延长,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并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导致晕厥和猝死。该类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可在首发时即引起猝死,也可呈反复短暂发作的特征,发作时可合并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癫痫发作的表现,抗癫痫发作的药物治疗可能部分有效;极少见情况下,长QT综合征患者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在长QT诱发心律失常晕厥的同时存在癫痫。对长QT综合征鉴别诊断的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和误诊为癫痫的比例较高。相较于癫痫误诊,长QT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发作误诊为癫痫造成猝死的危险性更高,临床鉴别十分重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G13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4例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ALG13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4例 ALG13基因变异癫痫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和基因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3例错义变异(p.N107S),1例无义变异(p.W112X);2例为新发变异,2例为遗传性变异。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3个月~2岁,局灶性发作1例,痉挛发作2例;1例兼有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和强直发作;其中3例为婴儿痉挛症。4例均有发育迟缓,其中孤独症样表现3例,肌张力低下2例,视觉损害1例。脑电图示高峰失律3例,前头部棘波1例,痉挛发作2例。3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1例脑萎缩。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2个月~4岁4个月,经抗癫痫药物治疗4例仍有发作。结论:ALG13基因以新生变异为主,热点变异为p.N107S;该基因变异多在婴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以婴儿痉挛症表型最常见,部分可出现孤独症样表现、肌张力低下和视觉损害,部分患儿有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癫痫患者新型抗癫痫药物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人口迅速的老龄化,老年癫痫很可能成为最常见的癫痫形式之一。近年来,第三代抗癫痫药物拉考沙胺、吡仑帕奈、布瓦西坦、醋酸艾司利卡西平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癫痫发作的单一治疗和(或)辅助治疗。文中总结了老年癫痫患者使用第三代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及耐受性,阐述了药物对认知及情绪的影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旨在为临床医生选择第三代抗癫痫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6月收治的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患儿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特点。结果: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患儿发病年龄为6~9岁,发热至首次抽搐时间间隔为4~7 d,于24 h内进展为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以多灶性发作为主,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慢波活动为背景、颞区为主的癫痫波发放,2例急性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脑水肿征象。3例患儿均对多种(4~5种)抗癫痫药物耐药,接受大剂量麻醉药物治疗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1年后随访,3例均演变为难治性癫痫,其中2例伴认知障碍,1例伴运动障碍。结论: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常见于既往体健的学龄期儿童,可由发热诱导,其癫痫发作呈爆发性、难治性,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大剂量麻醉药物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大多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自限性癫痫短期药物治疗反应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自限性癫痫(SeLECTS)患儿临床发作后2种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未控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确诊的112例SeLECTS患儿,纳入病例分析的患儿均予常规ASMs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访1~2年,随访内容包括治疗药物种类、临床发作控制情况、是否出现新的发作形式、脑电图演变等。根据使用不超过2种ASMs后癫痫是否控制,将其分为反应良好组(69例)和反应不良组(43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脑电图特点,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2种ASMs未控制的危险因素。 结果:2组的起病年龄( χ2=8.919, P=0.003)、发作形式( χ2=4.218, P=0.040)、发作频次( Z=-7.664, P<0.001)、脑电图背景变慢( χ2=10.284, P=0.001)、出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现象( χ2=11.921, P=0.001)、放电泛化( χ2=25.377, P<0.001)、演变为癫痫性脑病伴睡眠期棘慢波激活(EE-SWAS)( χ2=54.33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作频次( P<0.001, OR=0.086,95% CI:0.022~0.329)、脑电图放电泛化( P=0.006, OR=9.942,95% CI:1.918~51.527)及脑电背景变慢( P=0.041, OR=6.648,95% CI:1.077~41.038)是与短期药物治疗反应不良相关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大部分SeLECTS患儿临床发作易控制,预后良好,发作频次、脑电图放电泛化及脑电背景变慢与短期药物治疗反应不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拉莫三嗪对不同发作类型、综合征及不同病因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所有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使用拉莫三嗪或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病例为研究对象。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的病例为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134例,其中,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98例,对照组36例。对局灶性发作及起源不明的发作,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8、-2.11, P<0.05);对全面性发作,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9, P>0.05)。对不能归类综合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9, P<0.01);对West综合征及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4、-1.22, P>0.05)。对病因不明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6, P<0.05);而对结构性病因,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7, P<0.01);对遗传性病因,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2, P>0.05)。 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对于局灶性发作和起源不明的儿童难治性癫痫、不能归类综合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结构性病因和不明病因的儿童难治性癫痫,尤其是对于结构性儿童难治性癫痫,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额叶癫痫伴广泛性3 Hz尖-慢复合波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24岁,癫痫病史20年,临床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因频繁癫痫发作收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入院后完善检查,发作间期脑电图提示全导同步、阵发性3.0~3.5 Hz高波幅尖-慢复合波活动,过度换气后未诱发出上述波形,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右侧额叶软化灶,经讨论后考虑为局灶性症状性癫痫,行额叶软化灶切除术,术后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添加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再发作。该病例提示局灶性病灶也可出现广泛性放电,应通过临床信息仔细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抽动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由于儿童抽动障碍(TD)发病年龄更小、治愈率降低及难治性病例增多,儿童TD的治疗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D的药物治疗进展,包括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胺D受体阻滞剂、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癫痫发作药物、肉毒杆菌毒素A,以及持续至成年期的儿童TD的治疗进行重点介绍,旨在强调儿童TD的正规治疗、足疗程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BTF基因变异相关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的临床与基因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对3例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发现存在 UBTF基因变异,通过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其家系成员的 UBTF基因进行验证,分析 UBTF基因的变异特点,同时对3例患儿的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1例,就诊年龄分别为出生后9个月、4岁和6个月,临床表型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及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障碍。其中例1和例2存在癫痫发作,例1伴有吞咽困难、喂养问题、体重不增、共济失调。头颅MRI平扫显示例1和例2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例1胼胝体发育不全、脑室扩张和软化灶;例3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非特异性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患儿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线粒体环基因检测未见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存在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NM_014233.4:c.1414(exon14)G>A(p.Gly472Ser)、c.1392(exon14)G>T(p.Lys464Asn)]及母源无义变异[NM_014233.4:c.520C>T(p.Arg174 *)],均为未报道的变异位点。3例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智力改善。例1通过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例2应用4种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才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结论: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相对较罕见,部分病例可伴随脑萎缩。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及母源无义变异为3例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