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方法:9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株来自江苏、河北、山东、云南、湖南、福建和天津等省份的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通过深度测序分析其血凝素特性。于2019年10月在云南省安宁市接种2019-202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2~5岁)、成人(24~57岁)和老年人(60~84岁)中各招募30名志愿者,采集其接种疫苗前和接种1个月后血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评估免疫前后血清对2015年以来分离的4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9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同源性较一致,但与甲型流感病毒[A(H1N1)pdm09](以下简称“疫苗株”)的血凝素重链和轻链氨基酸基因的差异分别为90~101个和24~30个氨基酸。疫苗株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为2 560,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以及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均为640。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成人和老年组人群针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40者占比分别为90.0%、70.0%和73.3%;而对4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仅为46.7%、36.7%和33.3%~43.3%。结论: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产生有效的交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 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9、 Z=-2.61、 Z=-2.27,均 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 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188)。 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抗原表位及其实验室检测价值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 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 1(aa 1~200)和NP 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 2(aa 170~305)、pGEX-KG-NP 2-1(aa 235~275)、PGEX-KG-NP 2-1-1(aa 237~256)、pXXGST-1-NP 2-1-2(aa 250~265)和PGEX-KG-NP 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 2和NP 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 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鼻腔免疫淋病奈瑟球菌疫苗候选蛋白MetQ的免疫保护效果初步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原核表达淋病奈瑟球菌MetQ蛋白,采用鼻腔免疫途径初步评估MetQ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old TF-metQ- E.coli BL21表达菌株,并进行MetQ蛋白的表达纯化。将6 ~ 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6只,MetQ组:MetQ蛋白+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佐剂等比例混匀后对小鼠进行鼻腔滴注,10 μg/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鼻腔滴注等比例、等剂量的PBS + CTB佐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etQ组末次免疫后3只小鼠的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的抗体效价。免疫印迹分析MetQ在不同淋病奈瑟球菌中的表达情况。间接ELISA分析MetQ抗血清与全菌抗原的结合能力。评估MetQ抗血清对淋病奈瑟球菌的杀菌活性以及对ME-180细胞的黏附抑制作用。计量资料以 ± s表示,不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成功表达去除信号肽的MetQ蛋白。MetQ组小鼠经鼻腔免疫后血清能检测到特异性IgG、IgG1、IgG2a、IgA抗体,抗体滴度分别达1 × 10 7、1 × 10 5、2 × 10 4、1 × 10 2,阴道分泌物能检测到特异性IgG、IgA抗体,抗体滴度分别达1 × 10 3和1 × 10 2。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etQ蛋白在8株淋病奈瑟球菌中均有表达。间接ELISA结果显示,MetQ抗血清与淋病奈瑟球菌全菌抗原结合能力为20。血清杀菌力实验结果显示,与无血清对照组(100%)相比,MetQ抗血清的有效杀菌滴度可达1∶320(淋病奈瑟球菌存活率:46.33% ± 6.67%, t = 8.05, P = 0.001),MetQ抗血清稀释1∶160、1∶640时,淋病奈瑟球菌存活率分别为22.01% ± 6.80%( t = 11.47, P <0.001)、84.55% ± 6.99%( t = 2.21, P > 0.05)。黏附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与无血清对照组(100%)相比,MetQ抗血清稀释1∶20、1∶40、1∶80能抑制淋病奈瑟球菌对ME-180细胞的黏附作用(淋病奈瑟球菌黏附率= 17.25%、28.23%、54.51%, t = 48.44、31.88、7.29,均 P<0.05)。 结论:MetQ蛋白在不同淋病奈瑟球菌中均有表达,经鼻腔免疫小鼠后能在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MetQ抗血清与淋病奈瑟球菌有较好的亲和性,并具有较好的血清杀菌活性及抗体黏附抑制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淋病奈瑟球菌疫苗候选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免疫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学治疗方案及临床特点,重点探讨免疫疗法及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在危重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以及免疫治疗方法,通过危重型患者的免疫学基础指标、病原体阳性情况、临床指标来评价免疫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的作用及效果。结果:高龄、男性和有合并症均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因素。55例新冠肺炎患者均实施了α-干扰素(IFN-α)治疗,其中81.8%(45例,轻型和普通型)康复,14.6%(8例)转化为重型,3.6%(2例)转化为危重型。部分重型患者还使用了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辅助治疗;危重型患者不但用了IFN-α、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治疗,还给予了恢复期血浆、MSC移植,由于出现肺出血及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下,实行了肺移植终末疗法。2例危重型患者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 +、CD8 +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B细胞明显减少,肺、肝、肾等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血中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等水平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出现型呼吸衰竭,需要无创辅助通气改善;经丙种球蛋白等辅助免疫治疗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转阴。1例危重型病例CRP较入院时明显降低(最低达21 mg/L),但肺部炎症进展迅速,病理结果显示,肺移植手术切下的病肺组织内有出血及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且免疫球蛋白A(IgA)阳性细胞减少;给予恢复期血浆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及稳定,MSC移植治疗使BUN水平较前期下降>50%,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升高2倍以上(从0.23×10 9/L升至0.57×10 9/L),但淋巴细胞总量仍低于正常参考值(<1.1×10 9/L),肺脏炎症病灶明显吸收,生命指征趋于平稳。 结论:除IFN外,丙种球蛋白、抗血清及MSC治疗更有助于清除病毒,减轻炎症反应,MSC移植疗法虽未能完全纠正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免疫低下的状态,但是控制了肝脏、肾脏的炎症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炎球菌的血清型已超过100种,对众多血清型肺炎球菌进行分型和鉴定是肺炎球菌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建立准确、快速和高效的肺炎球菌血清型分型技术是疾病诊断、疾病监测、疫苗研发和疫苗效果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肺炎球菌血清分型和鉴定技术主要包括抗血清表型分型、荚膜多糖生化分型及荚膜多糖基因簇分型三种。本文将综述肺炎球菌血清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和分析不同分型技术的适宜应用场景,为肺炎球菌血清分型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群脑膜炎球菌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和杀菌抗体检测(SBA)评价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 binding protein,fHBP)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并合成fHBP序列,连接至pET43.1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个亚家族的重组fHBP蛋白,fHBPA和fHBPB,经过纯化后免疫家兔和小鼠,通过ELISA和SBA试验检测免疫抗血清效价和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菌株的杀菌滴度。结果:fHBP免疫兔血清效价均大于2.0×10 6,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高于1.0×10 6。69株流行株SBA试验中fHBP免疫兔血清对41株A亚家族和20株B亚家族均有大于1∶128杀菌滴度,亚家族靶菌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fHBPA小鼠血清对A亚家族流行株Nm210902、Nm211009、Nm450522平均滴度为1∶1 024、1∶608、1∶861,对Nm510703、Nm311304、Nm431002流行株的滴度为1∶234、1∶861、1∶430;fHBPB小鼠血清对B亚家族流行株Nm311302、Nm311113和Nm321114的杀菌滴度分别是1∶2 896、1∶1 878和1∶430。而fHBPA和fHBPB混合蛋白质免疫鼠血清Nm210902、Nm510703和Nm311302平均滴度分别1∶876、1∶274、1∶1858,对3株靶菌均存在有效杀菌。 结论:fHBP免疫抗血清效价均在1.0×10 6水平以上,对61株B群流行株的杀菌滴度大于1∶128,对69株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株有94.2%的保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百日咳患儿211例的临床特点、菌株体外耐药性和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体外耐药模式和治疗效果,为百日咳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疑诊为百日咳的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培养百日咳鲍特菌,并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资料,菌株以百日咳特异性抗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并经质谱分析最终确认。药物敏感试验采用E-test法,抗菌药物治疗2周评价疗效。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1 029例患儿中211例(20.5%)鼻咽拭子培养百日咳鲍特菌阳性,7月份分离率最高[31.2%(45/144)]。211例患儿中,男105例(49.8%),女106例(50.2%),年龄为3.8(2.2,6.9)个月,114例(54.0%)未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192例(91.0%)患儿在标本采集前曾使用抗菌药物,142例(67.3%)来自多孩家庭,其中136例(95.8%)为家庭中的幼子。159例(75.4%)夜间阵发性咳嗽剧烈,61例(28.9%)咳嗽后有鸡鸣样回声。白细胞计数>20×10 9/L、淋巴细胞计数>10×10 9/L的患儿分别为94例(44.5%)和97例(46.0%)。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对138株(65.4%)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256.000 mg/L。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对菌株的MIC 90分别为0.190、0.190、0.094、0.094和0.750 mg/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所有菌株的MIC均<0.016 mg/L。195例(92.4%)患儿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76例(57.1%)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满7 d症状无改善者改用或联合应用其他抗菌药物。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患儿单药治疗2周[46/48(95.8%)比46/57(80.7%)]、出院后1周[45/46(97.8%)比39/47(83.0%)]和出院后2周[45/45(100.0%)比41/47(87.2%)]鼻咽部细菌阴转率均高于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5.86、6.15, P=0.019、0.015、0.013)。 结论:百日咳患儿鸡鸣样回声较少,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淋病奈瑟菌NGO2105蛋白660 ~ 1 468肽段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原核表达淋病奈瑟菌NGO2105蛋白的660 ~ 1 468肽段,制备并鉴定其多克隆抗体。方法:将pCold TF-NGO2105 660-1468 aa重组质粒转化至 E.coli BL21(DE3)菌中进行蛋白表达。包涵体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纯化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印迹分析抗体对淋病奈瑟菌中NGO2105蛋白的特异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抗血清与淋病奈瑟菌的亲和力,黏附抑制实验评估抗NGO2105 660-1468 aa抗体对淋病奈瑟菌对人宫颈上皮细胞ME-180细胞黏附作用的抑制能力。不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NGO2105 660-1468 aa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复性和纯化后得到了可溶性NGO2105 660-1468 aa蛋白,以该蛋白免疫小鼠后抗血清的效价为5.12 × 10 6,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抗体能较好与淋病奈瑟菌的NGO2105 660-1468 aa片段结合。黏附抑制实验结果提示,相比未处理组的黏附率(100%),抗NGO2105 660-1468 aa抗体在20和40倍稀释时均能显著抑制淋病奈瑟菌的黏附作用(黏附率= 52.9%、79.2%; t = 8.40、5.29; P < 0.001、= 0.006),呈现一定的浓度梯度依赖。 结论:成功表达及纯化出NGO2105 660-1468 aa肽段蛋白,制备出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该抗体与淋病奈瑟菌有较好的亲和力且有黏附抑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的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血清学检测均显示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和/或抗血清内因子抗体阳性。12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4例患者中有2例内镜下可见多个息肉状广基隆起(直径0.2~0.9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神经内分泌瘤;2例胃体/胃底见10余个形态不规则隆起型肿物(直径0.8~3.5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增生性息肉。1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以胃体/胃底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具有不同程度的胃底腺萎缩,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小凹增生及胰腺腺泡化生。嗜铬粒素A或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有胃体神经内分泌细胞线状和/或微结节状增生,而胃泌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胃窦黏膜内G细胞增生。所有病例胃窦黏膜无明显炎性病变或呈轻度慢性炎。2例属于早期病变,6例属于旺炽期病变,6例属于末期病变。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部分较隐匿,内镜表现呈多样性,不同的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学改变。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形态学认识,避免漏诊、误诊,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