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后矫正及美学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后矫正效果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在笔者医院诊治的84例先天性轻度单侧上睑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上睑提肌缩短术)和观察组(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各42例.比较两组矫正效果、眼睑生理功能、美学评分、上睑回缩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38/42),高于对照组73.81%(31/42)(P<0.05).两组上睑活动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美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眼睑自然闭合状态下的睑裂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睑回缩量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上睑回缩量依次增加,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上睑回缩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76%(2/42),低于对照组21.43%(9/42)(P<0.05).结论: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可有效改善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的眼睑生理功能,矫正效果和美学效果均优于上睑提肌缩短术,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及3D打印技术鉴定肋骨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薛某,女,60岁,某年5月14日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伤后以"车祸致面部裂伤、胸部疼痛1h"为主诉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齿状突急性骨折骨髓水肿的变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局部骨髓水肿程度与骨折断端分离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行CT及MRI检查的35例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骨折断端分离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牵张组(11例)及未牵张组(24例).基于MRI表现,将骨髓水肿程度分为4级(1~4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髓水肿程度的差异.结果:35例中,19例患者可见骨髓水肿,在压脂STIR序列MRI图像上可见局部骨髓呈明显高信号改变,在CT图像上可见邻近骨皮质断裂;余16例患者未出现明显骨髓水肿,即STIR序列上骨髓内未见明显高信号.两组患者骨髓水肿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1<0.05),牵张组骨髓水肿程度低于未牵张组.结论: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MRI上可无明显骨髓水肿表现,这与传统的影像学观念不同,尤其是骨折断端分离时,容易导致漏诊,在MRI阅片时应该提高警惕,需结合CT表现、临床病史及MRI上其它软组织损伤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部损伤功能重建应用异体肌腱的长期随访结果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体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术后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我科应用异体肌腱二期修复手部肌腱缺损患者共36例57指,男26例,女10例;年龄6~64岁,平均40.7岁。拇指9例,示指15例,中指10例,环指12例,小指11例。屈肌腱29例46指,伸肌腱7例11指。患者均为二期修复重建,受伤至二期手术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急诊修复骨折及覆盖创面,其中屈肌腱多根缺损采用硅胶管道占位,术后逐渐加强锻炼强度。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患者因锻炼不当出现移植肌腱断裂,再次手术缝合;8例13指出现肌腱粘连行松解术。结果:术后采用TAM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功能:优28指,良20指,可6指,差3指,优良率84.2%。结论:利用异体肌腱二期修复手部肌腱缺损、重建手部功能避免了自体肌腱移植,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我们共收治16例因骨性磨损致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其中原发病为桡骨远端骨折1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骨质增生4例,均采用掌长肌腱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将伸肌支持带远1/2制成组织瓣作为"腱床"保护伸肌腱,避免肌腱再度受到磨损。结果: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伸指功能以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无伸肌腱再发断裂;与健侧对比,无伸指肌力下降,无弓弦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伸肌支持带组织瓣作为"腱床"能隔离骨性磨损,有效保护伸肌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8.9±22.5)(范围13~79岁),体质指数(23.1±4.3)kg/m 2(范围17.2~27.1 kg/m 2),骨髓炎源性骨缺损14例、骨折不愈合源性骨缺损4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0例、胫骨8例,骨缺损长度(13.9±9.7)cm(范围5.8~31.2 cm),缺损长度占所在长骨(股骨或胫骨)的比例33.7%±16.8%(范围15.0%~63.0%)。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下肢与长骨全长变化、股胫角测量、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满意度评价、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重点关注假体的稳定机制及新骨的再生重建特点。 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1、3、12、24个月X线检查显示新骨沿钛合金假体表面逐渐爬行生长。术前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分别为(39.3±4.0)cm及(80.5±5.7)cm,与健侧相差(1.6±1.0)cm及(1.5±1.1)cm;术后1周分别为(39.9±3.5)cm及(80.9±6.2)cm,与健侧相差(1.0±0.6)cm及(0.9±1.1)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9.7±3.6)cm及(80.9±7.8)cm,与健侧相差(1.8±1.1)cm及(1.0±0.7)cm。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所在长骨长度及下肢全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12、0.04, 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患肢股胫角分别为174.7°(173.9°,175.5°)、175.2°(173.5°,176.4°)、175.0°(173.5°,1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01, P>0.05)。末次随访时的LEFS评分为50(46,51)分,较术前的20(17,21)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56, 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9.8分,平均9.7分。末次随访时2例出现假体固定螺钉断裂,但所有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均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松动及移位;2例发生外固定架钉道感染,经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联合局部消毒换药治疗均获得治愈。 结论: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术后早中期稳定,下肢与长骨长度随肢体负重及功能锻炼无明显变化,新生骨由缺损两端逐渐爬行生长,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评价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适应证。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28~55岁(平均35.5岁)。按骨折AO分型:A1型18例,A2型10例,A3型14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远端锁钉操作时间、锁定过程透视次数,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手术时间(50.2±8.5)min,出血量为(40±8.6)mL,远端锁钉操作时间为(7.5±1.5)min,透视次数为0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6.3±2.6)周,无患者出现患肢膝关节疼痛;无畸形愈合、伤口感染、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3例,良17例,可2例,临床优良率为95%。结论:应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远端锁钉操作时间短,锁钉成功率高,能有效降低医患双方的放射线暴露,并可避免切开髌腱等组织,减少膝前疼痛率,临床优势明显,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的机械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后路单节段截骨后凸矫形内固定术治疗OVCF后凸畸形患者80例,男17例、女63例,年龄(63.21±8.07)岁(范围47~77岁)。术后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螺钉松动、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机械并发症患者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FI)、相对总横截面积(relative gross cross-sectional area,rGCSA)、相对功能性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rFCSA)。使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19例发生PJK、61例未发生,PJK组多裂肌FI(0.44±0.05)高于无PJK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例发生螺钉松动、73例未发生,螺钉松动组多裂肌FI(0.47±0.05)高于无螺钉松动组(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发生ASD、50例未发生,ASD组多裂肌FI(0.45±0.07)高于无ASD组(0.36±0.10)、rFCSA(0.09±0.03)低于无ASD组(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FCSA不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57例未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多裂肌FI(0.48± 0.08)高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37± 0.09),rGCSA(0.16±0.04)和rFCSA(0.09±0.03)低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20±0.09和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GCSA和rFCSA均不是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陈旧性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发生PJK、螺钉松动、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与较高的多裂肌FI相关,且发生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也与较小的多裂肌rFCSA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A字法行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上海生命树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对内眦赘皮过度矫正患者100例进行A字法修复术治疗,男2例、女98例;年龄19~43( 28.0±5.7)岁。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术通过手术祛除内眦部三角形皮瓣,内眦部皮下及眼轮匝肌深面进行广泛的分离松解。眼轮匝肌瓣折叠缝合覆盖内眦韧带表面,缝合泪阜段皮肤及切口鼻侧上下缘皮肤。术后随访6~22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0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泪阜过度暴露、双侧内眼角角度过尖、不对称、内眦部陈旧瘢痕等问题得到了改善。术前内眦角间距为(33.64±3.51) mm,术后为(35.92±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左侧眼裂长度为(28.92±1.07) mm,右侧为(28.94±1.04) mm],术后分别为(27.78±1.03)、(27.79±1.0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非常满意69例,占69%;满意19例,占19%;较不满意7例,占7%;不满意5例,占5%。5例不满意患者中3例是因泪阜暴露矫正不足,2例因内眦角度形态不对称,重新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A字法内眦赘皮过度矫正修复祛除部分上睑瘢痕,恢复眼轮匝肌结构的完整性,重建内眦赘皮,调整眼角角度和形态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