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体位安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构建手术体位安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手术患者术中体位安置管理质量,促进患者手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与小组讨论建立手术体位安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筛选和修订条目,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86和0.902,指标重要性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4和0.161(均P<0.05).构建的手术体位安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0项.结论 构建的手术体位安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可用于手术患者体位安置质量评价,为降低患者手术体位安置风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静脉血栓栓塞信息化预警管理系统构建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方法构建静脉血栓栓塞(VTE)信息化预警管理系统,并分析其实施效果.方法 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栓护理学组为主导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VTE信息化预警管理系统构建"活动主题,根据品管圈理论进行主题选定、方策拟定、目标设定、方策实施和效果确认等活动.结果 VTE信息化预警管理系统构建和实施后,VTE风险评估率、出血风险评估率、机械预防实施率、药物预防实施率、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率、VTE风险评估正确率、患者/家属VTE预防知识知晓率、患者/家属对VTE预防措施实施满意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满意率均达标;品管圈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各维度平均分也均高于实施前.结论 基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VTE信息化预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VTE,加强医、护、患三方VTE防治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技能,提高了VTE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血性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际部2022年6月—2023年12月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评估]、感知健康能力[采用中文版感知健康能力量表(perceived health competence scale,PHCS)评估]、卒中复发情况等信息.根据MMAS评分将患者分为依从性差(MMAS评分<6分)组和中高依从性(MMAS评分≥6分)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和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12例,平均年龄(59.9±5.9)岁,MMAS评分6(6~7)分,其中服药依从性差组41例(19.34%),中高依从性组171例(80.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依从性差的风险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的6.290倍(95%CI 1.912~20.689,P=0.002);无配偶患者依从性差的风险是有配偶患者的4.172倍(95%CI 1.372~12.684,P=0.012);无业患者依从性差的风险是在职患者的4.115倍(95%CI 1.326~12.773,P=0.014);PHCS评分低水平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风险是中等水平患者的2.190倍(95%C/1.098~4.370,P=0.026).中高依从性组患者出院后 1 个月(99.42%vs.92.68%,P=0.004)、3个月(98.83%vs.80.49%,P<0.001)和6个月(98.25%vs.75.61%,P<0.001)的随访完成率均高于依从性差组;3个月(3.55%vs.12.12%,P=0.038)、6个月(4.76%vs.16.13%,P=0.019)的卒中复发率低于依从性差组.结论 初中及以下学历、无配偶、无业、PHCS评分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风险较高.护理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的品管圈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将活动主题确定为"降低产妇产时出血",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2年3月14日至24日阴道分娩的4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22年9月5日至15日阴道分娩的4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产时出血发生率、出血量、会阴侧切率比及助产士的综合能力评分.结果 对照组9例发生产时出血,观察组6例发生产时出血,两组产时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3%vs 13.95%,x2=0.727,P=0.394).观察组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32.3±138.9)mLvs(678.6±214.5)mL,t=3.754,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25.58%,x2=1.124,P=0.289).结论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的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量,同时减少子宫收缩乏力、会阴侧切引起的产时出血风险,提高助产士的综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鼻肠管放置的临床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干预在危重症患者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管的 94 例危重症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47 例和对照组 47 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前馈控制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至患者鼻肠管拔除.对比两组置管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营养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置管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危重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前馈控制干预应用在危重症患者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肠内营养中,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行常规护理加风险管理的 45 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重症患为观察组.另选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常规护理 45 例重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维护依从性 97.78%高于对照组 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 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重症患者采用基础常规护理加风险管理的效果较好,可以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 002 例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n=47)和非消化道出血组(n=95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 χ2 检验模型预测效果.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纳入 4 个预测因子: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21,95%CI:1.012~1.030)、消化系统疾病病史(OR=5.710,95%CI:1.697~19.21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2.180,95%CI:5.870~83.808)、连续肾脏替代治疗(OR=12.159,95%CI:5.066~29.181).模型公式:Logit(P)=-5.821+0.021×主动脉阻断时间+1.742×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病史+3.099×是否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498×是否连续肾脏替代治疗.ROC的AUC为 0.812(95%CI:0.746~0.877),灵敏度为 64.6%,特异度为 85.7%,Youden指数为 0.503.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校正后一致性指数为 0.813.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辅助预测效能,可以更快速地对患者进行评估,预测体外循环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基于PDCA循环的肛门括约肌损伤组合护理(OASI-CB)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2021年18053例阴道分娩孕妇纳入研究,筛选集束化干预策略应用前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PDCA循环为指导,从孕妇风险因素、分娩风险因素、新生儿风险因素和助产人员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结合产科OASI-CB对会阴Ⅲ、Ⅳ度裂伤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制订改进计划并实施,比较应用干预策略前后会阴Ⅲ、Ⅳ度裂伤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干预策略前,9364例阴道分娩孕妇中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发生率为0.13%;应用干预策略后,8689例阴道分娩孕妇中会阴Ⅲ、Ⅳ度裂伤发生仅1例,发生率为0.0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有助于预防分娩时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炎症性肠病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急性临床症状的复发常导致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增加,从而加重患者疾病负担及医疗资源紧张.该文就炎症性肠病患者非计划再入院概述、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识别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风险,制订护理决策及降低医疗负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