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d再入院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30 d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324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30d是否再入院,分为未入院组269例和入院组5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30 d再入院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单独GNRI以及校准混杂因素后对30 d再入院的评估价值,以决策曲线分析法分析单独GNRI以及校准混杂因素后预测30 d再入院的实用价值.结果 入院组长期氧疗占比、CAT评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显著高于未入院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PaO2、GNRI显著低于未入院组(均P<0.05)o GNRI按四分位数分组,Q4 组、Q3 组、Q2 组、Q1 组再入院率分别为 4.94%(4/81)、6.17%(5/81)、23.46%(19/81)、33.33%(2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氧疗、FEV1%pred、CAT评分、GNRI为AECOPD患者30 d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均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长期氧疗、CAT评分和FEV1%pred混杂因素前后,GNRI Q3、Q4者再入院风险显著降低(均P<0.05),且OR值呈降低趋势(P<0.05).GNRI单独预测AECOPD患者30 d再入院的AUC为0.819(95%CI:0.773~0.860),校正混杂因素后AUC为0.858(95%CI:0.815~0.894),校正前后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GNRI预测AECOPD患者30 d再入院风险的净获益率为0.04~0.61,校正混杂因素后为0.05~0.70.结论 GNRI为AE-COPD 患者30 d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AECOPD患者30 d再入院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设计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参考文献资料,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设计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嵌入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病区护士使用转介单对有延续护理需求的患者进行转介,延续护理服务部专职护士接收转介,到病区为患者提供出院计划服务及出院后上门护理.结果 2021-2022年全院21个老年患者所在科室均应用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实施转介,转介患者386例,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219例(56.7%),内科系统9个科室共转介患者267例(69.2%).为386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597例次,患者出院30 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率为5.2%.结论 设计及应用老年患者出院延续护理转介单,有利于促进转介及提高不同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合作协调性,从而满足出院老年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及降低出院后非计划性再入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2022年 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 AHF病人 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分为未入院组和再入院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构建危险分层系统.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均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5).由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病人分为 5个亚组:极低危组、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各风险组非计划性再入院概率分别为 7.18%、10.18%、35.89%、52.79%、65.82%.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营养不良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和风险分层,可以为AHF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性肠病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症性肠病急性临床症状的复发常导致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率的增加,从而加重患者疾病负担及医疗资源紧张.该文就炎症性肠病患者非计划再入院概述、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识别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风险,制订护理决策及降低医疗负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移植患者超前过渡期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据调查,肺移植患者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高达33.3%~45.4% [1,2,3],与术后生存率下降相关 [4]。完善的出院准备服务能够促进患者从医院顺利转介到另一个治疗环境(社区医院、家中等),降低再入院和病死风险 [5]。国外有一项关于肺移植患者出院准备服务集束包的研究报道,但该集束包仅涉及沟通、出院安排、用药管理及随访等主题,并未从全周期角度进行干预 [6]。过渡期管理是出院准备服务的衍生,时间和地域跨度更为广泛,主要囊括医院到家庭的转移、院内转移、医院向社区的转移及全生命周期的过渡。其以患者为中心,将治疗过程中的断点有效连接,协调贯穿整个过渡期,以确保患者在不同机构或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之间安全转移 [7]。科学合理的过渡期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准备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 [8]。肺移植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其术前需要等待移植器官,术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度对术后结局影响重大。考虑此特殊性,本研究提出"超前过渡期管理",以扩大转移的范畴,即在患者进入移植等待列表时便启动过渡期管理;据此构建肺移植患者超前过渡期管理方案,涵盖器官等待阶段、住院阶段和居家阶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住院老年患者活动受限及失能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住院治疗与老年失能相关,老年人在住院期间的躯体活动较非住院时期明显减少。低水平的躯体活动不仅影响其住院期间的疾病康复,形成医院相关性失能,更会增加再入院率和长期照护需求,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文对住院老年患者躯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论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膜解剖理念下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患者120例(传统手术组),膜解剖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患者60例(膜解剖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疗效。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膜解剖手术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79.3±16.7)ml比(103.6±20.8)ml, t=-3.894, P<0.001],增加了淋巴结清扫数量[(27.0±5.1)个比(25.1±6.2)个, t=2.138, P=0.034];膜解剖手术组的手术标本切面分级优于传统手术组(χ 2=4.146, P=0.042),但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手术组[(161.1±18.4)min比(142.6±19.5)min, t=-6.166, P<0.001]。两组标本切除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30 d内再入院、30 d内死亡病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时间36.7(5.3~48.7)个月,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46, P=0.039)。 结论: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较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CME/D3)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提高了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标本质量,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并且有更高的1、3年无病生存率,肿瘤学治疗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优化急诊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结局、并发症、干预后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及再入院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第一救治时间、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复发率、48 h病死率,再入院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年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优化急诊护理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促进预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对低龄手术患儿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麻醉与喉罩麻醉对低龄手术患儿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喉罩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24 h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咳嗽、痰鸣音、啰音、排痰)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感染病原菌以及围手术期、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气管插管组患儿鼻塞[56.0%(28/50)]、咳嗽[42.0%(21/50)]、痰鸣音[14.0%(7/50)]、啰音[38.0%(19/50)]、排痰[16.0%(8/50)]等发生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38.00(19/50)]均显著高于喉罩组患儿[28.0%(14/50)、14.0%(28/50)、4.0%(8/50)、24.0%(12/50)、4.0%(2/50)、6.0%(3/50)](χ 2=12.18、21.47,均 P < 0.001);两组患儿共检出病原菌34株,其中喉罩组4株,气管插管组30株;革兰阳性菌7株(20.6%),革兰阴性菌23株(67.6%),真菌4株(11.8%);两组患儿病原菌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04, P=0.310);喉罩组患儿苏醒时间[(10.3±3.1)min]及拔管时间[(13.5±2.4)min]均显著短于气管插管组患儿[(16.1±5.1)min、(19.5±4.1)min]( t=3.17、7.19,均 P < 0.05);两组患儿延长住院及非计划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喉罩麻醉较气管插管麻醉操作简单,能够显著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安全性更高,是低龄患儿全身麻醉气道支持方式的首选。本研究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