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捐献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特质正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器官捐献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检验器官捐献者家属的特质正念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以期为针对捐献者家属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器官捐献协调员点对点联系器官捐献者家属,遵循自愿同意原则,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对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6.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155份有效问卷,器官捐献者家属中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检出率为61.94%,抑郁的检出率为40.65%,焦虑的检出率为30.97%,特质正念的得分是63.67±12.76.器官捐献者家属的特质正念水平与其创伤应激症状(B=-0.068,P<0.05)、抑郁(B=-0.066,P<0.05)、焦虑(B=-0.075,P<0.05)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创伤后应激症状、抑郁和焦虑发生率较高.器官捐献者家属的特质正念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的伦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近年来,随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激励政策.为保障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公正、尊重自主、不伤害、有利原则,梳理我国当前在实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神激励缺乏延续性心理干预、人道救助在实践中被曲解及间接经济激励对个人捐献自主性的影响等,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全球及我国器官捐献发展特征分析与学科建设
编辑人员丨2024/2/3
在人民健康需求、国家主导、社会支持和行业努力等多个助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重大进步。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构建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近期,《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出台16年后迎来首次的修订,条例中完善了"器官捐献"的相关内容,这将更好地保障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健康发展。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器官捐献已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多学科共创的新生学科。因此,推动以保障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合法合理权益及移植受者健康权益为总体目标的器官捐献学科体系建设,符合推动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全球及我国器官捐献发展现状和特点,论证建设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础的器官捐献学科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给无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需要各级红十字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新生力量也逐渐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总结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专业优势,提出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明确有无捐献意愿并对家属提供危机介入服务、协助家属完成捐献事宜并举行告别仪式、跟踪回访并开展哀伤辅导活动等实务工作为捐献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服务.针对实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扩大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完善其管理,提高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及为开展后期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西北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和分析西北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意愿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利于提高公民逝世后器官成功捐献的比例.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获取组织发现的1480例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标准的潜在捐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1480例人群性别、年龄、直系家庭成员数、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居住地、职业、死因的情况.结果1480例潜在捐献者中,拒绝捐献者1044例(70.5%),同意捐献者436例(29.5%).436例同意捐献者中,425例成功捐献,因从外院转运途中抢救无效死亡或者供者病情危重来不及实施捐献者11例.捐献是否成功与潜在供者的年龄、直系家庭成员数、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居住地、职业和死因等因素相关.结论 年龄较大、家庭直系成员少、家庭年收入低、学历低、已婚、有宗教信仰、非城镇居民、农民和脑外伤/ 脑出血患者的捐献率高. 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建立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器官捐献率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分析某中心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与未成功的因素,提高器官捐献成功率.总结分析2016年2月~2018年6月某中心完成的89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影响因素,分为成功与未成功两组.成功组23例中,参与捐献的家庭成员1人~2人的18例,3人以上的5例,家庭成员关系越简单成功率越高(P<0.05);妻子做决定的10例.未成功组为66例,其中肝肾功能衰竭、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医师到达前心脏停跳、家属部分成员的反时与本组其他原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对器官捐献的理解及接受程度会影响捐献率;相关人员对器官捐献适应证的知识不足以及脑死亡后器官功能维护知识的不足也是未成功捐献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引导学生参与遗体捐献文化工作中"三原则"的制定及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最早接触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最好教学媒介就是称作"大体老师"的遗体标本,本校的这些遗体标本都来自捐献.在对"大体老师"(遗体)进行动手解剖、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外,还特别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本教研室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遗体捐献、接收和利用的过程,开展形式独特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平台,让医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感悟他们及其家属的大爱和大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仁爱之心,促进学生形成" 感恩、敬畏、责任"的价值观,为以后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出并践行了开展遗体捐献文化(人文关怀)工作和过程中的"敬重逝者、慰藉家属、教育学生"三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遗体捐献者家属丧亲哀伤的复杂性和特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关注遗体捐献者家属丧亲后的哀伤反应,为提供有针对性哀伤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2月,目的性抽样选取杭州市12例遗体捐献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整理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 遗体捐献者家属丧亲后哀伤除生理反应外,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系统支持反应.结论 与一般丧亲反应相比,遗体捐献者家属丧亲后的哀伤反应呈现复杂性和特异性.因此,应关注遗体捐赠者家属心理感受,理解共情其哀伤复杂性和特异性,建构现代化生死观,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系统支持,提供专业的哀伤辅导,推动捐赠事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器官捐献家属沟通专员的选择及工作难点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家属沟通是器官捐献与移植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该环节的核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谈话者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潜在捐献者家属对器官捐献产生的总体印象.无论最终是否同意捐献,家属可能会将其亲身经历和感受与身边的亲友分享,进行二次传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器官捐献家属沟通的最佳人选"一直是器官捐献工作者致力探讨的问题.纵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由于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组织架构、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就该问题有不同的建议和做法,本文将围绕该议题展开讨论,总结当前家属沟通工作的难点并提出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家庭视角下浙江省居民器官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浙江省居民的器官捐献意愿,提出提高捐献者家属乃至全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同感,营造良好捐献氛围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浙江省1886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结果:年龄、文化程度、扮演的主要家庭角色以及家人的态度、对家属代理同意捐献的态度均是影响浙江省居民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结论:家人的态度显著影响个人器官捐献意愿,促进生前签署捐献意向有利于减少家庭阻力;青年人器官捐献意愿较强,应鼓励青年人在家庭中讨论器官捐献问题.应该完善器官捐献分配体系,落实捐献家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消除家庭对器官捐献的顾虑、提升大众器官捐献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