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周年控烟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10周年后各类公共场所的实施效果,调查人群的烟草暴露和危害认知情况,为控烟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源于2012和2021年天津市控烟调查。调查采用现场观察法记录天津市各类公共场所内各项控烟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采用拦截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天津市≥15岁常住居民二手烟暴露和烟草相关知识数据。结果:2012-2021年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禁烟标志张贴率处于较高水平(100.0%),教育机构、政府办公机构上升至100.0%,出租车下降幅度较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交通等候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公交车的控烟宣传资料摆放率下降,其他场所均上升。除出租车外,其他调查场所在观察期间发现有人吸烟的现象均下降。非吸烟人群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从43.2%下降至26.6%。公众对吸烟导致中风的知晓率上升11.3%、导致心脏病、肺癌的知晓率分别下降7.7%和7.2%;二手烟导致成年人心脏病、儿童肺部疾病、成年人肺癌的知晓率分别下降21.8%、22.1%、9.1%。结论:《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二手烟暴露情况得到改善,但禁烟场所的环境布置尤其是烟草危害宣传有待进一步提高,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共创无烟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2020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40岁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情况,为控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点的≥40岁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了74 559人的问卷调查,共64 142人纳入分析。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描述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以及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析二手烟暴露和接触的影响因素,并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和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6.4%(95% CI:44.1%~48.8%),女性(47.2%,95% CI:44.8%~49.7%)高于男性(44.8%,95% CI:42.0%~47.6%),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职业为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40岁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餐厅和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24.3%(95% CI:22.2%~26.4%)、23.3%(95% CI:21.1%~25.5%)、6.6%(95% CI:5.3%~7.9%)和2.2%(95% CI:1.6%~2.7%);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越低。在14岁及以前、14岁至调查时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别为56.4%和59.2%。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6);≥40岁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下降,而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二手烟暴露风险及在不同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 结论:我国≥40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仍较高,工作场所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职业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上升,需加强对已有禁烟条例和法规的执行监督,不断推动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并特别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的禁烟及二手烟暴露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2014-2021年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后对2014-2021年≥15岁吸烟人群的作用,探索北京市居民烟草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混合横断面研究设计,汇总2014、2016、2019和2021年4轮北京市成人烟草监测数据(4轮监测);4轮监测均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抽样方法;统计分析过程均经过复杂抽样加权,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人群吸烟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2019和2021年分别纳入8 484、9 372、8 534和10 551人,北京市≥15岁人群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3.4%、22.3%、20.3%和19.9%,随年份呈线性下降趋势( P=0.010)。年龄为25~44岁( OR=2.22,95% CI:1.68~2.95)、45~64岁( OR=2.64,95% CI:2.06~3.39)、文化程度为高中( OR=0.69,95% CI:0.49~0.95)、大专及以上( OR=0.46,95% CI:0.33~0.63)、知道吸烟会导致脑卒中( OR=0.71,95% CI:0.61~0.81)、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 OR=0.53,95% CI:0.42~0.66)与男性现在吸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控制混杂因素后,2019年( OR=0.73,95% CI:0.63~0.87, P<0.001)和2021年( OR=0.72,95% CI:0.61~0.88, P<0.001),男性现在吸烟率显著低于立法前的2014年。独居( OR=1.80,95% CI:1.33~2.4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OR=0.43,95% CI:0.27~0.69)、从事医生/教师外的其他职业( OR=8.54,95% CI:2.80~26.02)、退休/无职业( OR=9.39,95% CI:3.19~27.65)、知道吸烟会导致心肌梗死( OR=0.58,95% CI:0.39~0.84)、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 OR=0.54,95% CI:0.35~0.83)与女性现在吸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女性吸烟状况在4轮监测中无显著变化。 结论:北京市控烟立法5年后,男性现在吸烟率显著降低,立法卓有成效。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烟草危害知识共同影响吸烟状况,应将低文化程度人群、青年男性、女性独居者、从事医生/教师外的其他职业者和退休/无职业者作为下一步控烟工作的重点人群,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烟草危害知识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场所控烟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估《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简称《条例》)修正案的实施成效,为各执法部门后续对公共场所控烟的执行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2017-2021年在上海市松江区14类公共场所中抽取110家场所作为监测点,采用现场观察法对监测场所进行连续5年控烟实施情况和效果的监测,并对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条例》修正案实施后,2017-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场所吸烟情况出现率分别为30.9%、35.5%、27.3%、18.2%和14.5%,总体呈下降趋势(x2趋势=14.535,P<0.001).不同年份场所禁烟标识和举报电话的张贴率均维持在98.0%以上,但场所控烟资料摆放率从2017年的76.4%下降至2021年的49.1%.2017-2021年调查对象对烟草危害知识的知晓率以"过滤嘴不可降低吸烟的危害"知晓率最低,知晓率为34.9%~56.5%;"被动吸烟不比主动吸烟危害小"知晓率最高,知晓率为64.6%~80.5%.场所工作人员对《条例》的总体知晓率和支持率分别为95.0%和99.3%,场所外来人员对《条例》的总体知晓率和支持率分别为89.2%和98.0%.结论《条例》修正案在上海市松江区的实施获得一定成效,但部分控烟指标存在回落现象,需提高重视,做好长期宣传与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控烟知信行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控烟知信行现状,以冀为完善控烟政策、加强控烟执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7-9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9个区县的523名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名公共场所工作人员(19.31%)知晓《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容,知晓所在场所为禁烟区域的有481人(91.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曾经吸烟(OR=2.485)、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3~4 d/周(OR=0.345)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条例》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职高(OR=4.900)、文化程度为大专(OR=4.569)、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0.296)、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以上(OR=0.051)、从不吸烟(OR=0.171)、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3~4 d/周(OR=3.123)、被动吸二手烟频率为5~6 d/周(OR=5.858)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禁烟区域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支持《条例》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有375人(71.7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OR=1.737)、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3.318)、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9 000元(OR=2.225)、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OR=2.903)、从不吸烟(OR=0.290)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条例》支持率的影响因素(P<0.05).129名(24.67%)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有投诉举报吸烟的行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6 000元(OR=4.275)、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9 000元(OR=3.110)、家庭人均月收入>9 000元(OR=2.101)是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投诉举报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庆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对《条例》的整体知晓率、支持率较低,投诉举报行为较少,建议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控烟宣传教育,加大《条例》宣传力度,加大控烟执法力度,完善控烟投诉监督举报机制,以充分发挥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在控烟中的强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多水平模型的重庆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重庆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及在个体和学校两个水平上的相关因素,为青少年烟草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9-10月在重庆市开展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概率抽样法,选取重庆市10个监测区县的9 588名在校生完成中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问卷.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17.1%,现在吸烟率为3.9%,青少年吸烟行为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普高、职高、男生、家中有人吸烟、在室内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吸烟、看到有人在学校吸烟、好朋友中有人吸烟(有一些吸、大多数吸、全部吸)、社交场合吸烟感到更舒服、使用过电子烟与尝试吸烟均呈正相关(OR 值分别为 1.45,1.40,1.91,1.50,1.42,1.43,2.05,5.38,6.53,1.36,5.04,P值均<0.05);吸烟使人看起来减少吸引力和社交场合吸烟感到更不舒服与尝试吸烟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6,0.58,P值均<0.05).职高、男生、家中有人吸烟、在室内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吸烟、好朋友中有人吸烟(有一些吸、大多数吸、全部吸)、使用过电子烟与现在吸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2,1.67,1.69,1.83,5.84,23.02,35.84,6.28,P值均<0.05);社交场合吸烟感到更不舒服与现在吸烟呈负相关(OR=0.29,P<0.01).结论 重庆市青少年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行为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影响因素涵盖学校类型、性别、家庭环境、社交因素等多个方面.应加强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的实施与拓宽实施范围,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SPO模型的控烟条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基于SPO(结构-过程-结果)模型构建《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杭州市作为实证研究区域评价其新版《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实际执行效果,为其他城市的无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均数法、连乘累计组合赋权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并使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杭州市所辖区县的控烟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邀请到17位专家和学者全程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2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94.44%,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9、0.91;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和0.249;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重要性均数均>3.5,CV为0.07~0.21,CR均<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经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41项三级指标.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杭州市11个区县的控烟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经百分制换算后二级指标得分最高分为89.66,最低分为26.05,各区县间总得分差距明显,其中,不同区县间管理支持、物力和人力资源、条例的宣传、监督执法、公众参与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于评价区域控烟条例的实施效果,能为其他城市无烟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实施对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就诊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控烟条例》)的实施对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就诊情况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5年6月1日《控烟条例》实施前后5年间(2012-2016年)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就诊量及复诊病例占比的变化,并采用时间序列季节指数法分析戒烟门诊就诊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结果 《控烟条例》实施后至2016年12月31日,该戒烟门诊的每月平均门诊量显著高于《控烟条例》实施前[(101±37)比(48±17)例;t=-7.486,P<0.001];并且《控烟条例》实施后戒烟门诊复诊病例数占总就诊例数的比例显著高于《控烟条例》实施前[30.4%(582/1 912)比8.2% (161/1 966);x2=309.8,P<0.001].此外,平均每年二、三季度(夏秋季)门诊量较多,6月份达高峰,一、四季度(冬春季)门诊量较低,1月份为低谷.结论 《控烟条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戒烟门诊就诊量的增加,且就诊量的变化存在季节性波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烟草流行及控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了解中国烟草流行及控制现状对控烟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烟草流行因素不仅包括其本身具有的成瘾性,还包括心理和环境各个方面.控烟工作已引起中国的重视,各地控烟条例的实施和戒烟门诊的成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吸烟模式,降低烟草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从烟草危害、烟草流行情况、烟草流行因素及控烟现状4个方面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圳市15~70岁居民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居民吸烟现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从深圳市10个行政区抽取了274个禁烟场所,每个场所拦截调查10名居民,有效调查2 708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烟草危害的认知、《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的认知,吸烟行为和控烟态度进行调查.用SPSS 19.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深圳市15~70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5.1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居民现在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烟草危害知识得分高(OR=0.75,95%CI:0.67~0.86)是保护因素;而男性(OR=12.94,95%CI:9.41~17.79)、高年龄(OR=1.21,95%CI:1.10~1.45)、反对控烟(OR=3.70,95%CI:2.84~4.81)是危险因素.结论 应将高龄人群、男性、反对控烟者列为控烟干预重点对象,可通过提供戒烟服务、加强宣传教育和控烟执法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人群的现在吸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