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舒更葡糖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γ-环糊精类衍生物,可以快速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所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近年来关于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文章主要介绍舒更葡糖钠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包括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术后肌松残余、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作用、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等,其他不良反应如术后恶心呕吐、肾排泄时间延长、线粒体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和金属味异常味觉等,为舒更葡糖钠在肌松拮抗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鼻导管吸氧组(C组)和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组(T组)。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连接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装置吸纯氧30 L/min。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泊酚1.5~2.5 mg/kg后,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氧流量调整为70 L/min,随后开始胃镜操作。根据患者体征如呼吸加深、心率增快,甚至体动等,每次静脉注射丙泊酚0.2~0.5 mg/kg。记录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和苏醒时间;记录T组术后5 min内和30 min内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气道损伤和气压伤)发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与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发生情况和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增加通气氧流量、开放气道、面罩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患者、操作者和麻醉医生的主观满意度评分。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体动、呕吐、反流、支气管痉挛和呛咳等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胃镜检查时间缩短,丙泊酚用量增加,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开放气道使用率及面罩通气使用率降低,体动和呛咳发生率降低( P<0.05)。T组术后未见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诊疗性操作的镇静与麻醉方案指导意见(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支气管镜能利用自然腔道进入肺内,用于肺和纵隔病变的诊断、穿刺活检,并能在镜下行气道内止血、肿瘤治疗、支架置入等手术,在呼吸道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手术操作可刺激气道黏膜,容易引起剧烈呛咳、气道痉挛,引发低氧血症、血压急剧波动,给患者带来强烈不适和呼吸循环风险。镇静与麻醉应用于支气管镜诊疗能降低诊疗风险,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镜检查在识别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原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撤机后呼吸困难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措施。结果:研究期间共45例撤机后持续呼吸困难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支气管黏膜炎16例(35.6%),肺外气道梗阻29例(64.4%)。29例肺外气道梗阻患儿中,声门下狭窄15例,11例为瘢痕增生引起,4例为痰痂形成引起;单纯喉软化6例,鼻腔狭窄2例,喉蹼2例,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声带赘生物、气道痉挛各1例。16例支气管黏膜炎患儿经气道灌洗后供氧或无创呼吸支持治愈;11例声门下增生狭窄患儿中,9例经气管导管扩管治愈,2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治愈;1例鼻腔膜性狭窄、2例喉蹼、1例声带赘生物患儿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余14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在严格把握撤机指征情况下,对撤机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儿,需考虑存在上气道及中心气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等肺外因素引起的气道梗阻,尤其应重视插管后声门下狭窄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临汾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及观察组( n=4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治疗、物理性治疗及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功能训练。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量表(FOI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两组的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P<0.05)。 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剂量西维来司他钠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西维来司他钠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手术患者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急诊拟行AAAD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30~64岁,BMI 18.5~24.9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维来司他钠低剂量组(SL组)、西维来司他钠中剂量组(SM组)和西维来司他钠高剂量组(SH组),每组40例。SL组、SM组和SH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10 min经静脉泵注西维来司他钠4.8、6.0和7.2 mg/kg至24 h时泵注完毕。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 1)、术毕即刻(T 2)、术后24 h (T 3)和72 h (T 4)时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 2)、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T 1-T 4时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和IL-8浓度。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和3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90 d内全因死亡率。 结果:与T 1时比较,T 2-4时3组患者PA-aDO 2和RI升高,OI降低,血清TNF-α、IL-6和IL-8浓度升高( 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和3 d时3组WBC、NEUT和NEUT%及CRP浓度升高( P<0.05)。与SL组和SM组比较,SH组患者T 2-4时PA-aDO 2和RI降低,OI升高,血清TNF-α、IL-6和IL-8浓度降低,WBC、NEUT和NEUT%及CRP浓度降低,术后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新出现肺部啰音和支气管痉挛发生率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 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90 d内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维来司他钠7.2 mg/kg可有效地抑制AAAD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减轻围术期ALI,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95例)和对照组(C组,96例)。两组在其他麻醉用药相同基础上,B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布托啡诺负荷剂量10 μg/kg,随后以10 μg·kg -1·h -1的速度持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7 d内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呼吸衰竭和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记录患者单肺通气前(T 1)、单肺通气30 min(T 2)、单肺通气60 min(T 3)、恢复双肺通气20 min(T 4)时的PaO 2、氧合指数(oxygen index, 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A-aDO 2)、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IP)、平台压(plateau pressure, Pplat)、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记录患者术前(T 0)、T 1~T 4、术后24 h(T 5)时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 CC16)、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IL-6水平;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其他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拔管时间、补液量、失血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 结果:B组肺不张发生率及PPC总发生率低于C组( P<0.05),PPC严重程度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C组( P<0.05),两组均无4、5级患者。与T 1时比较,T 2~T 4时两组患者PaO 2、OI、Cdyn降低( P<0.05),A-aDO 2升高( P<0.05)。T 3~T 4时B组PaO 2、OI高于C组( P<0.05)。T 4时B组的A-aDO 2低于C组( P<0.05),Cdyn高于C组( P<0.05)。T 1~T 4时两组PIP、Ppl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2~T 5时两组患者血清CC16、ET-1、IL-6水平较T 0时升高( P<0.05)。T 3~T 5时B组CC16、ET-1、IL-6水平较C组降低( P<0.05)。B组患者术后6、12 h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 h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B组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住院时间缩短(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拔管时间、补液量、失血量、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静脉使用布托啡诺可以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部氧合,降低术后7 d内PPC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雾化吸入阿米卡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获取数据检索时间限定为从建库至2018年11月,对比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与单用静脉抗生素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依照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8篇RCTs纳入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静脉抗生素治疗相比,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OR=2.59,95% CI:1.87~3.59, P<0.000 01),增加细菌清除率( OR=2.87,95% CI:1.93~4.27, P<0.000 01),雾化联合治疗组撤机率( OR=1.88,95% CI:1.16~3.04, P=0.01)。但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和单纯抗生素治疗2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39,95% CI:0.86~2.24, P=0.18),支气管痉挛发生率( OR=2.30,95% CI:1.00~5.30, P=0.05)、肾功能损伤率( OR=0.61,95% CI:0.34~1.11, 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予以雾化吸入阿米卡星联合静脉抗生素较单用静脉抗生素能改善患者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呼吸机撤机率,但不会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增加支气管痉挛发生率和肾功能损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全静脉麻醉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EMLA乳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术前在双腔气管插管大、小套囊处涂抹EMLA乳膏,对照组在套囊处以医用石蜡油润滑。回顾2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情况,术前(T 0)收缩压(SBP)、舒张压(DPB)、心率(HR),术中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翻身侧卧(T 1)、肺楔形切除(T 2)、术毕恢复平卧(T 3)、拔除气管导管(T 4)时SBP、DBP、HR及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发生率、全身麻醉药用量、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术后拔管期咳嗽情况及术后1 d随访情况。 结果:2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期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比55.00%, χ2=12.170, P<0.01)。观察组T 0、T 1、T 3时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2、T 4时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2组T 0、T 1、T 2、T 3、T 4时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比60.00%, χ2=13.333, P<0.01)。2组患者术后1 d并未出现喘鸣、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喉痉挛、饮水呛咳等并发症。 结论: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能有效减轻双腔气管导管移位时对气管内膜的刺激,降低拔管期咳嗽发生率及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吸气峰压抢救哮喘持续状态患儿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存在哮喘持续状态的重症哮喘患儿机械通气策略的选择,为临床治疗该类急症患儿提供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的选择思路。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伴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气管管壁炎性肿胀、气道重塑、气道狭窄或阻塞和支气管痉挛密切相关,吸气峰压中的部分气压用于克服气道阻力,因此,高吸气峰压不一定预示气压伤风险的升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12岁6个月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在给予药物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后患儿通气障碍未见改善,故予有创机械通气,设置为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调节参数为吸气峰压70 cmH 2O(1 cmH 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 2 cmH 2O,FiO 2 60%,呼吸频率 25次/min。同时辅以肺泡灌洗术,患儿病情逐渐好转,从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逐渐过渡至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模式,最后顺利撤离呼吸机。 结论:针对已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但病情未明显缓解的危重症哮喘患儿,建议考虑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较高的吸气峰压参数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以对抗气道过度狭窄带来的严重气道阻力,从而改善持续的低氧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