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使用肝素预防性抗凝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一项来自MIMIC-Ⅳ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有关脓毒症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时机以及肝素用量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关于肝素的使用是否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尚不清楚。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明教授团队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姚咏明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文《Early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with heparin alleviat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epsi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the MIMIC?Ⅳ database》,利用重症临床科研数据库MIMIC?Ⅳ对脓毒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共纳入6 646例成年脓毒症患者,并将患者分为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的肝素组(3 211例)和非肝素组(3 435例)。肝素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非肝素组(配对前病死率分别为14.7%、20.0%,风险比为0.77,95%置信区间为0.68~0.87,P<0.001;配对后病死率分别为14.9%、18.3%,风险比为0.78,95%置信区间为0.68~0.89,P<0.001)。肝素组和非肝素组患者60 d病死率和住ICU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在调整不同协变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与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相关(风险比为0.71~0.78,P<0.001),并且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仅给予5剂肝素与院内病死率降低相关(风险比为0.70,95% 置信区间为0.56~0.87,P<0.001)。亚组分析显示,肝素使用与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休克、序贯器官衰竭评价评分≥10分、急性肾损伤、机械通气、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降低显著相关(风险比分别为0.74、0.70、0.58、0.74、0.73、0.64、0.72,P<0.001)。E值分析表明,考虑未控制的混杂因素,结果依然稳定。该研究证实脓毒症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肝素与风险调整后的病死率降低存在关联,后续可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该研究的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与免疫反应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凝血功能紊乱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全身微血栓形成与出血倾向是凝血功能紊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不良临床结局往往是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并发症DIC又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又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研究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将为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可能。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方面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风险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胰疾病诊治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ERCP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肝硬化作为肝病的进展阶段,对手术应激的耐受能力减退,且在失代偿期可能存在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这为ERCP带来了内镜操作的挑战及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现对肝硬化患者行ERCP术的适应证、风险及管理控制进行综述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与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上述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科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入科时炎症指标〔PCT、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ATⅢ)水平,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28 d预后及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PCT、IL-6及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IL-6及ATⅢ 3个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85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28 d存活67例,死亡18例,28 d病死率为21.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病情较存活组更重,且PCT、IL-6、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4.34(1.99,14.42)比1.17(0.31,3.94),IL-6(ng/L):332.40(50.08,590.18)比61.95(31.64,194.20),CRP(mg/L):149.28(75.34,218.60)比83.23(48.22,174.96),均 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53.67±28.57)%比(80.96±24.18)%, P<0.01〕;但两组D?-?二聚体、NLR及S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例患者中,脓毒症伴单器官功能障碍36例,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9例,脓毒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0例;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逐渐升高〔PCT(μg/L):0.36(0.19,1.10)、3.00(1.22,9.94)、4.34(2.18,8.86),IL-6(ng/L):43.99(20.73,111.13)、100.00(45.37,273.00)、332.40(124.40,693.65)〕,ATⅢ活性逐渐下降〔(89.81±21.42)%、(71.97±24.88)%、(53.50±25.41)%〕,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62、0.517,均 P<0.01),ATⅢ活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523,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IL-6及ATⅢ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检测(0.818比0.722、0.725、0.770),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3.1%。 结论:脓毒症患者PCT、IL-6和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填纱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EPH)后盆腔填纱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EPH后因手术创面持续出血于外院行盆腔填纱治疗后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因EPH后手术创面持续出血转诊至本院后行盆腔填纱治疗,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产妇的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并分析影响盆腔填纱效果的因素。结果:11例产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为38.3周(38.0~39.9周),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术分娩7例(7/11),阴道分娩4例(4/11)。产后出血距盆腔填纱的中位时间为10 h(5~57 h),中位出血量为8 500 ml(4 800~15 600 ml),中位盆腔填纱数量为3块(2~7块),中位纱垫留置时间为6.0 d(3.0~6.0 d)。本次妊娠中位开腹次数为3次(2~3次),最多开腹4次。11例产妇中首次填纱成功止血9例(9/11),最终救治成功11例(11/11)。所有产妇均在实施盆腔填纱前发生失血性休克(11/11)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11),其他常见并发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11)、心脏骤停(4/11)、深静脉血栓形成(3/11)、感染性休克(3/11)和肠梗阻(1/11)。所有产妇均于凝血功能恢复且无活动性出血后取出填塞纱垫。11例产妇的中位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为3 d(3~5 d),中位纱垫留置时间6 d(3~6 d),中位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14 d(11~26 d),中位总住院时间为22 d(16~49 d)。结论:盆腔填纱可以作为EPH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时措施,为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争取了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关键时间,为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一年集中监测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AHI)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设计为集中监测,监测对象为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并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所有患者,但在进行该药致AH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时,排除患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或恶性肿瘤肝转移以及用药前肝功能异常者。对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并经主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判定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AHI者,由专人另行建立临床档案,并每个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当月应用该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记录进行复核。监测期结束后,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监测对象的电子病历,记录纳入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总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检测结果,用药至发生AHI的时间,以及AHI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AHI组和无AH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 P<0.2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 OR及其95 %CI。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71例,其中发生AHI者34例,AHI发生率为12.5%。AHI组与无AHI组(23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身高、体重、静脉用药总剂量、联用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抗凝血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HI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比高于非AHI组[58.8%(20/34)比30.8%(73/237), χ 2=10.358, P=0.001]。2组患者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ALT、AST、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AHI组患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用药前[341(176,1 175)U/L比25(16,31)U/L, P=0.014;439(167,1 586)U/L比36(24,56)U/L, P=0.029;36.0(15.31,42.1)μmol/L比18.6(14.8,22.1)μmol/L, P<0.001],且均明显高于用药后非AHI组( P=0.006, P=0.026, P<0.001)。34例AHI患者中,用药第2、3和5天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分别为19、14和1例,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诊断AHI后,29例患者停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例改用利多卡因,2例分别继续用药1和3 d后停药。34例患者均接受保肝对症治疗,32例(94.1%)好转,至出院时25例(78.1%)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7例(21.4%)ALT、AST水平恢复至参考值上限2倍以内,TBil水平在参考值范围内;2例(5.9%)患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209,95 %CI:1.537~6.704, P=0.002; OR=2.437,95 %CI:1.083~5.486, P=0.031; OR=3.172,95 %CI:1.507~6.677, P=0.002)。 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多发生在用药3 d内,起病急,临床体征和症状均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及保温措施,观察组联合应用集束化保温干预。比较2组体温变化、凝血功能、自发性低体温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入急诊科时、入急诊科60 min体温分别为(36.41 ± 0.75)、(36.74 ± 0.65)℃,对照组分别为(35.42 ± 0.80)、(35.54 ± 0.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914、9.168, P<0.01);观察组入急诊科60 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35.24 ± 2.25)、(13.56 ± 1.02)、(17.45 ± 1.52)s,对照组分别为(39.45 ± 3.42)、(15.12 ± 1.34)、(19.20 ± 1.23)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802、7.058、6093, P<0.01);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体温持续时间分别为16.07%(9/56)、(7.32 ± 1.14)h,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18.42 ± 3.20)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432, t值为24.579, P<0.01);观察组寒战、感染、病死率分别为16.07%(9/56)、7.14%(4/56)、5.36%(3/56),对照组分别为51.61%(32/62)、24.19%(15/62)、17.74%(11/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6.393、6.322、4.316, P<0.05或0.01)。 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有助于预防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风险,拮抗凝血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是患者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寒战、凝血功能障碍、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延缓患者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评估并识别IPH的风险因素对于降低IPH发生率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将对IPH风险评估的高危人群、评估工具、评估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itrin缺陷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和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itrin缺陷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情况,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例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1例患儿的基因变异情况,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Sanger测序和QPCR技术对可疑位点和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11例NICC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肝损害症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贫血( n = 7),心脏畸形( n = 2),心肌酶高( n = 4),高酯血症( n = 1),高钾血症( n = 1),迁延性腹泻( n = 3),发育迟滞( n = 1)。11例患儿共检测到10种不同类型的 SLC25A13基因突变,包括3种移码突变,2种剪切改变,2种错义突变,1种内含子插入,1种无义突变,1种杂合缺失。经查阅迄今文献和数据库,c.1878delG(p.I627Sfs*73),exon11缺失尚未见报道。 结论:NICCD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精准诊断,为临床治疗和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依据。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 SLC25A13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21例,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9例作为简单保温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作为全程复合保温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段内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记录其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分析术后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显著短于简单保温组[(8.06±4.60)min比(13.98±7.22)min,(47.19±12.97)min比(56.84±17.49)min]( t=5.40、3.47,均 P<0.05)。T2、T3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APPT较简单保温组凝血检测结果明显缩短[(12.55±0.88)s比(13.11±0.97)s,(27.44±2.43)s比(29.03±2.14)s;(11.42±0.73)s比(11.87±0.74)s,(27.44±1.96)s比(28.80±2.22)s]( t=3.32、3.81,均 P<0.05)。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简单保温组患者[7例比27例,5例比22例](χ 2=17.782、14.894、3.33、3.57,均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缩短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抑制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低体温引起的躁动、寒战等并发症,效果优于简单保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