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与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研究方法。纳入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术前影像评估为T 1~3期且体质指数<28 kg/m 2的患者,排除行局部切除术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癌、术前存在肿瘤致肠道梗阻或穿孔、术前接受新辅助放疗或不适于行腹腔镜手术者。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264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被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NOSES组(52例)和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组(辅助切口组,212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1匹配,最终获得两组病例各46例。比较两组2年无病生存情况、手术及围手术期情况。 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NOSES组和辅助切口组的肿瘤短径分别为(2.9±0.8)cm和(3.1±1.0)cm( t=0.842, P=0.402),两组其他基线资料也均具有可比性(均 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OSES组的术后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6)d比3(1~6)d, Z=-3.035, P=0.002]及首次恢复流食时间[3(1~6)d比3(2~7)d, Z=-2.587, P=0.010]均早于辅助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辅助切口组相比,NOSES组术后疼痛评分更低[3(2~5)分比4(3~7)分, Z=-5.477, P<0.001],美容评分更高[8(6~9)分比7(5~8)分, Z=-6.329,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SES组的远切缘距离长于辅助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2)cm比(2.9±1.4)cm, t=3.287, P<0.001]。两组近切缘距离、收获淋巴结数和环周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2年,NOSES组和辅助切口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5%和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6)。 结论:NOSES的中长期疗效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NOSES具有切口更加美观、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的优势,更符合微创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辐射诱导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为以核质桥为指标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 Gy 60Co γ 射线(剂量率为1 Gy/min)照射人离体外周血(设0 Gy对照),照射后28 h在细胞样品中加入终浓度为6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48、56、68和72 h后收获;或照射后加入终浓度为0.6、1、2、6、10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68 h后收获。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进行标本制备,分析单核细胞、双核细胞、多核细胞的比例,以及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及微核率。 结果:对不同细胞培养时间,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0和2 Gy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具有升高的趋势;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0~0.033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微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不同浓度松胞素B处理组,随松胞素B浓度的增加,0和2 Gy时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有所升高;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 0~0.047 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6 μg/ml组相比,10 μg/ml组微核率显著降低( U=2.74, P< 0.01)。 结论:不同细胞培养时间组和不同松胞素B浓度组的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当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可提前得到核质桥分析结果;培养开始加入松胞素B可简化实验步骤,但可供分析的细胞数过少,用于剂量估算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 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氨态氮=100:0(N1)、50:50(N2)和0:100(N3)]处理,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水分与氮素形态互作对水稻花期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W 2水分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生产能力、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W1处理,其N素累积量略低于W1处理.(2)在不同氮素形态之间,N2处理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N3和N1处理,这主要是N2处理加强了水稻物质转运以及光合生产能力,其中叶片含氮量和N素浓度提高可能是N2处理呈现出高光合性能的重要原因.(3)氮素利用效率以N1处理最高,随后依次分别为N2和N3处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与氮素形态对促进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收获指数等形成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且W2 N2处理的效应较其他处理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及其受株龄和遮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量分配动态研究对了解作物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凤丹’是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T.Hong et J.X.Zhang)为原种形成的新型木本油料作物,其产量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不同株龄‘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以及遮荫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凤丹’生物量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总生物量随株龄增大而增加,但其增长速率趋势则相反.‘凤丹’根和茎的生物量分配在休眠期最大,而叶生物量分配最大值出现在果熟期;繁殖分配仅为3.24%~6.85%,但随株龄增大而增加(4年生果实生物量为(7.74±0.31)g/株,8年生果实生物量为(26.81±0.44)g/株).‘凤丹’单株年同化总量为161.21~232.34 9,种子收获指数为2.71%~6.87%,收获指数与株龄呈正相关(R2=0.8178).‘凤丹’营养生长和总生物量在遮荫条件下有所降低,但繁殖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在30%遮阳处理中显著增加(种子增产3.66 g/株,产量提高389.36%).本研究表明‘凤丹’年周期内的源与库结构呈动态变化,株龄对‘凤丹’的生物量分配及产量有明显效应,适度遮荫可提高‘凤丹’的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甘薯光合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2014-2015年遮雨棚下种植甘薯品种‘济薯21’,以全生育期正常灌水(WW)为对照,研究了全生育期(DS)、发根分枝期(DS1)、蔓薯并长期(DS2)和快速膨大期(DS3)干旱胁迫对甘薯光合作用、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S、DS1、DS2和DS3的生物产量分别比WW降低31.3%、21.2%、19.6%和7.7%,收获指数分别降低19.9%、14.5%、14.1%和6.5%,薯干产量分别降低45.3%、33.1%、31.3%和14.2%.栽后100 d,DS、DS1、DS2和DS3的叶面积系数分别比WW减少77.1%、60.1%、39.2%和17.1%;栽后90 d,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比WW降低56.7%、26.6%、18.7%和9.5%.干旱胁迫降低了甘薯垄间的日蒸发量、蒸腾速率、耗水量和日耗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利用效率而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干旱胁迫通过降低叶面积系数和光合速率,减少了生物产量及其向块根的分配,进而导致薯干产量显著降低.干旱胁迫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对叶面积系数和光合速率,以及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不利影响越大、导致减产幅度越大,水分利用效率越低.在有限的灌水条件下,甘薯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前期干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施氮量对晚稻抵御抽穗扬花期低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低氮(N1,90kg N·hm-2)、正常氮(N2,180 kg N·hm-2)、高氮(N3,250 kg N·hm-2)和超高氮(N4,330kg N·hm-2),研究了抽穗扬花期低温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遇低温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N2产量最高,N1最低,N3和N4居中,N3、N4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均较高,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下降;随施氮量增加,包穗率、总干物质量和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穗部干物质量则以N2最多;低温来临后,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3、N4的Pn、Tr较N2降幅更大;各处理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一定程度上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以N3、N4的变化幅度最为显著.表明高氮量不利于晚稻抵御抽穗扬花期低温,生产上应避免氮肥施用失当,双季晚稻施氮量以不超过180 kg·hm-2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测定和估算群落生物量.结果表明:(1)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减弱,群落总生物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增长(p<0.05),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异速生长,LAG与PLL乔木层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各器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先下降再增高,凋落物层现存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LVR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相当,LCQ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占明显优势,草本层生物量下降,PLL和LAG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低于10%;(3)群落总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群落树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施氮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可为双季杂交早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0、120、150、180和210 kg·hm-2,以No、N1、N2、N3和N4表示)和3种每穴栽插苗数(2、3和4根苗每穴,以M1、M2和M3表示),在成熟期对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测定,并分析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早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量各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收获指数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加每穴栽插苗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适量增苗能增加总生物量和产量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与其他处理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每穴栽插3~4根苗的组合产量均较高,同时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适宜的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组合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产量和氮积累量,建议双季杂交早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180 kg·hm-2、每穴栽插苗数为3~4根苗的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田氮素渗漏淋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量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氮素淋失是稻田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探究自然降雨过程中典型双季稻田氮渗漏淋失特点,采用田间渗漏池法,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土壤60 cm深处渗漏水中氮淋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初期出现氮渗漏淋失峰值,这是防控的关键时期;双季稻生长季控释尿素减氮20%(0.8CRU)和减氮30%(0.7CRU)处理全氮淋失量分别为42.3和37.7 kg hm-2,均显著低于常规尿素(CU)处理(53.9 kg·hm-2),且0.7CRU处理显著低于等氮量控释尿素(1.OCRU)处理(51.3 kg·hm-2);各施氮处理全氮渗漏淋失率为11.9%~ 13.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0.8CRU和0.7CRU处理较CU处理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增加了氮收获指数.总之,控释尿素减氮20% ~30%能保证水稻产量和防控稻田氮渗漏淋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供氮量对二月兰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华北冬绿肥二月兰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特征,确定实现绿肥高产高效的土壤适宜供氮量,可为华北集约化农田最大化发挥绿肥生态效应和优化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选取多年不施肥试验地设置供氮梯度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冬绿肥二月兰翻压前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和冬绿肥季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无机氮含量较低(0~90 cm土层15 kg·hm-2)条件下,施氮显著提高二月兰生物量和吸氮量.其中,施氮90 kg·hm-2处理表现最高,绿肥生物量(干质量)和吸氮量分别为2031.0和42.0 kg·hm-2;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量高于60 kg·hm-2后呈现快速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二月兰生长季的表观氮平衡表现出由亏缺到盈余的变化特征,在施氮量为60~90 kg hm-2条件下氮收支基本平衡.土壤供氮量(绿肥播前O~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施氮量之和)与二月兰生物量、吸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关系可以分别用二次、线性加平台和指数方程进行模拟,依据模型计算二月兰生物量最高值(2010 kg· hm-2)时的播前土壤供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是136和78 kg·hm-2;而在二月兰吸氮量最高值40 kg·hm-2时,二月兰生物量为1919 kg· hm-2,相当于最高生物量的95%,绿肥翻压前土壤残留无机氮降低至57 kg· hm-2,与之对应的播前土壤供氮量为105 kg·hm-2,该值与目前华北地区优化施氮下玉米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推荐含量(100 kg·hm-2)基本相当.综合考虑绿肥的农学和环境效应,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中二月兰播前土壤供氮量应控制在100~ 105 kg·h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