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分裂周期蛋白80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核分裂周期蛋白80(NDC80)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提取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胶质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分析NDC80基因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分析与NDC80共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通过敲减NDC80基因,探索NDC80表达减少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NDC80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高(1.996±1.314、0.099±0.148, P<0.01),且NDC80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风险比( HR)=5.12, P<0.01)。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DC80是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子(均 P<0.01)。NDC80的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等通路上。此外,敲除胶质瘤细胞中的NDC80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受限,细胞周期阻滞在G 0/G 1期。 结论:胶质瘤组织中NDC80的上调是胶质瘤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辐射诱导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为以核质桥为指标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 Gy 60Co γ 射线(剂量率为1 Gy/min)照射人离体外周血(设0 Gy对照),照射后28 h在细胞样品中加入终浓度为6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48、56、68和72 h后收获;或照射后加入终浓度为0.6、1、2、6、10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68 h后收获。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进行标本制备,分析单核细胞、双核细胞、多核细胞的比例,以及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及微核率。 结果:对不同细胞培养时间,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0和2 Gy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具有升高的趋势;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0~0.033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微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不同浓度松胞素B处理组,随松胞素B浓度的增加,0和2 Gy时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有所升高;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 0~0.047 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6 μg/ml组相比,10 μg/ml组微核率显著降低( U=2.74, P< 0.01)。 结论:不同细胞培养时间组和不同松胞素B浓度组的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当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可提前得到核质桥分析结果;培养开始加入松胞素B可简化实验步骤,但可供分析的细胞数过少,用于剂量估算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周围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遗传损伤指标间的接触-反应关系,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的全血铬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某企业2010-2017年515名铬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918次观察结果和队列中的基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肺功能检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全血铬水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的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的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tCN).结果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国内外六价铬化合物生物监测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全血铬水平可较好地反映六价铬化合物的职业接触情况.六价铬化合物接触人群动态队列中,男性、女性人群总体全血铬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2.77和1.79 μg/L.当全血铬水平为6.00 μg/L时,全血铬水平与肺功能指标、遗传损伤指标的接触-反应曲线均出现转折节点;其中,自然对数转换的全血铬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0.05 L、1秒率降低0.67%,呼气峰值流量降低0.15 L/s,最大呼气中期流量降低0.09 Us,MNF增加 0.149‰,尿8-OHdG增加 0.090 μg/g,mtCN增加0.013.当全血铬水平>6.00 μg/L时,尿 8-OHdG、MNF和 mtCN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高(P值均<0.01).结论 全血铬水平可作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初步提出可溶性六价铬化合物职业接触人群全血铬的生物接触限值为6.00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和前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DNA损伤引发细胞启动一系列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包括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DNA损伤修复途径主要包括: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分别在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 break,SSB)或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等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DNA损伤修复缺陷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等存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作用,使PARP抑制剂(PARP inhibitor,PARPi)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肿瘤治疗合成致死靶药.PARPi在卵巢癌及多种实体瘤治疗中疗效良好,使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合成致死靶药研发成为热点,其他在研靶点主要包括: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protein,AT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与 RAD3 相关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 related protein,ATR)、DNA 依赖性蛋白质激酶催化亚单位(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 1(checkpoint kinase1,CHK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 kinase 2,CHK2)、阻止有丝分裂的蛋白质激酶WEE1等.PARPi与其他DDR靶药、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有可能成为克服PARPi耐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和发展前景.本文针对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关键分子和潜在肿瘤治疗靶点进行综述,阐述了 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在卵巢癌的应用和前景,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结直肠癌细胞周期各时相中双微体存在形式及复制分离时期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在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明确DMs的复制、分离时相.方法 通过无血清饥饿法阻滞人结直肠癌细胞COLO 320DM周期进展后,取花萼海绵体诱癌素A(Calycu-lin-A)诱导间期细胞以染色质超前凝集制备核型样本.用秋水仙素处理COLO 320DM细胞以获取有丝分裂(M)期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DNA合成前期(G1 期)、DNA合成后期(G2 期)、M中期、M后期和M末期核型,并统计DMs数量.结果 DMs在G1 期、M后期和M末期时相细胞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在G2 期和M中期时相细胞中主要以双体形式存在.结论 单体型DMs在S期发生复制后由单体转变为双体,双体型DMs在M后期完成分离并由双体转变为单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秋水仙碱对胶质瘤细胞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秋水仙碱对胶质瘤细胞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替莫唑胺(TMZ)处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和A172细胞,构建TMZ耐药细胞系U87/TR和A172/TR,再使用秋水仙碱(10、30 ng/ml)干预1、2、3 d,采用细胞计数法、BrdU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胶质瘤组织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s),并预测其靶基因;然后,采用qRT-PCR检测U-87/TR和A172/TR细胞中这些miRNAs的表达情况,调控miRNAs的表达以观察秋水仙碱效应的变化.结果 秋水仙碱显著抑制U87/TR和A172/TR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P<0.05),而且显著阻滞U87/TR和A172/TR的有丝分裂,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30 ng/ml秋水仙碱显著增加TMZ对U87/TR和A172/TR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P<0.05),明显降低TMZ的IC50值(P<0.05).生信分析显示,胶质瘤组织miR-330-3p、miR-491-5p、miR-6782-5p、miR-31-5p、miR-330-5p、miR-137和miR-433-3p呈差异表达,秋水仙碱明显上调U87/TR和A172/TR细胞miR-330-3p的表达(P<0.05)、明显抑制miR-330-3p靶基因ErbB的表达(P<0.05).抑制miR-330-3p表达明显逆转秋水仙碱的生物学效应(P<0.05).结论 秋水仙碱可以抑制TMZ耐药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涉及到miR-330-3p/ErbB信号通路的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究柴胡Bupleuri Radix不同极性部位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不同极性部位的柴胡作用于SMMC-7221细胞后,采用MTT法考察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考察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柴胡低极性部位(LPB)组和中极性部位(MPB)组干预后肝癌细胞与周期阻滞、凋亡及迁移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LPB和MPB干预前后肝癌细胞内源性差异物的变化,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LPB和MPB调节的代谢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B、MPB能够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P<0.05、0.01、0.001),LPB能够显著抑制细胞迁移(P<0.05、0.01).LPB阻滞细胞于G1期和G2期,MPB阻滞细胞于G2期.LPB显著下调肝癌细胞中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 2(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2,NPAS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CDK1)、CDK2、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Cyclin E基因表达(P<0.05),MPB显著下调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cell division cycle 25B,CDC25B)、CDK1、Cyclin B1 基因表达(P<0.05).LPB 显著下调 NPAS2、CDC25A 蛋白表达(P<0.01),LPB 和 MPB 显著下调 B 淋巴细胞瘤-2(B-cell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1、0.001),上调 Bcl-2 相关 X 蛋白(Bcl-2associated Xprotein,Bax)、细胞色素 C(cytochrome C,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蛋白表达(P<0.05、0.01、0.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肝癌的发生与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7种代谢通路的紊乱密切相关.结论 LPB和MPB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肝癌细胞阻滞于G1期主要与Npas2-CDC25A-CDK2-CyclinE复合物有关,阻滞于G2期主要与CDC25B-CDK1-CyclinB1复合物有关,凋亡主要与Npas2-CDC25A靶点以及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此外,LPB和MPB可干预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抗肝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MA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MA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实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AD1表达.分析MAD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中,MAD1蛋白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细胞表达,少量定位于细胞核,主要定位在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癌细胞.阳性显影为棕黄色沉积.在正常乳腺的上皮,MAD1表达为强阳性,乳腺导管内癌的表达稍弱;100例患者中共获得有效随访100例,随访率为100.00%.其中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7.00%,高于2年的87.00%、3年的80.00%(P<0.05).MAD1表达差异分析显示,HER-2高表达同低表达患者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MAD1蛋白高表达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MAD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强,其和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MAD1和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存在相关性,出院后患者生存时间为1个月至3年.MAD1表达水平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现相关性.结论 MAD1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标志物,其高表达显示出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长期生存和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胃癌中PCMT1表达的预后价值及其对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CMT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UALCAN数据库在线分析PCMT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注释(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其可能的功能与信号通路.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MT1、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Cox回归、Kaplan-Meier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预后分析.采用慢病毒构建干扰或过表达PCMT1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GC-803与HGC-27细胞,设置干扰空载体(sh-NC)组与干扰PCMT1载体(sh-PCMT1)组,过表达空载体(LV-Vec)组与过表达PCMT1载体(LV-PCMT1)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CMT1、CyclinB1、CDC20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注射4组MGC-803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每组3只,测量体质量,14 d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体积,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B1与CDC2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UALCAN数据库分析示PCM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均表达升高(P<0.05).GO与KEGG富集示PCMT1主要参与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检查点与细胞周期等信号.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CMT1与Ki67在患者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o Cox多因素分析示PCMT1高表达[风险比(HR)=2.921,95%置信区间(CI):1.628~5.239]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Kaplan-Meier曲线分析示高表达PCMT1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16.7%,HR=4.651,95%CI=2.846~7.601)低于低表达PCMT1患者(70.0%,HR=0.215,95%CI=0.132~0.351)o ROC曲线表明,PCMT1预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674~0.854).Western blot对PCMT1的检测结果表明慢病毒干扰或过表达PCMT1细胞系构建成功.CCK-8结果表明下调PCMT1表达MGC-803与HGC-27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过表达PCMT1则促进细胞增殖(P<0.05).干扰PCMT1后CDC20蛋白表达下调,CyclinB1蛋白表达上升,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而过表达则呈现相反趋势(P<0.05).sh-PCMT1组裸鼠肿瘤的体积与质量减小,肿瘤组织CDC20蛋白表达降低,CyclinB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sh-NC组相比),LV-PCMT1组则呈相反趋势(P<0.05,与LV-Vec组相比).结论 PCMT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通过调控细胞有丝分裂进程中纺锤体检查点影响肿瘤细胞恶性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