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横结肠保护性造口及皮下腹腔外造口关闭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改良的横结肠保护性造口+皮下腹腔外造口关闭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间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64例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切除术+改良的横结肠保护性造口+皮下腹腔外造口关闭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无死亡病例。全组患者一期保护性造口的手术时间(26.3±10.4)min,造口相关出血量(5.2±4.2)ml,住院时间为(11.2±1.7)d、住院费用为(4.0±1.6)万元。一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吻合口漏12例(18.8%),患者均无广泛的腹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全身毒性反应,无再次手术;吻合口狭窄4例(6.2%),2例经扩肛治疗痊愈,另2例出现直肠吻合口及上方肠管的严重肠管挛缩及狭窄并导致永久性横结肠造口;造口旁感染2例(3.1%),造口局部肠壁皮肤分离1例,造口皮疹3例(4.7%),无造口回缩及造口狭窄病例。全组64患者中除2例永久性造口外,另62例于术后1~6(3.4±2.6)个月二期局部麻醉下行皮下腹腔外造口关闭。二期手术时间(19.3±12.4)min,术中出血(2.6±3.9)ml,住院时间(5.6±2.1)d,住院费用(0.4±0.2)万元。二期手术并发症:结肠瘘口修补处漏2例(3.2%),切口感染2例(3.2%)。结论:改良的横结肠保护性造口及后续的皮下腹腔外造口关闭安全可行,对于伴随直肠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York-Mason术式在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6.6±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时伴尿液从肛门溢出,合并膀胱颈口狭窄2例,尿失禁1例。3例有前列腺癌术后放疗史。尿道直肠瘘病史(1.8±2.3)年。术前尿道造影检查示造影剂从膀胱颈部溢出流入肠道。3例可疑患者加做CT三维重建可见瘘口。尿道镜检查可见膀胱颈部有凹陷。5例行肛门镜检查见直肠下端前壁有气泡形成,伴有直肠前壁凹陷;瘘口至肛周距离(6.0±2.1)cm,瘘口直径≥1 cm 12例,<1 cm 8例。术前12例已行膀胱造瘘,17例已行横结肠造瘘。本组20例均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全麻,患者取俯卧折刀位,将臀部分开固定以显露肛门。从骶尾关节旁2点处至肛门边缘做一8 cm长旁正中皮肤切口,此为改良York-Mason入路。切开肛门括约肌后,两侧括约肌分别用3-0铬缝线标记。显露尿道直肠瘘口,用4-0可吸收线缝合尿道侧瘘口,3-0可吸收线缝合直肠前壁侧瘘口。将3-0铬缝线标记的浅、深肛门括约肌收紧打结,重建肛门括约肌。2例伴膀胱颈部狭窄者行尿道内切开。术后3 d拔除肛周切口引流管,导尿管均留置3周。有结肠造瘘者术后可进普食;无结肠造瘘者术后禁食5 d,应用静脉营养。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48个月,17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5 ml,未见尿液从肛门溢出。15例术后复查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无尿道直肠瘘。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大便失禁。3例仍有肛门漏尿,其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改良York-Mason术后治愈;2例有放疗史患者,其中1例经过再次留置尿管2周后,肛门渗液消失,另1例仍有肛门漏尿,患者因高龄体弱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排尿困难者定期尿道扩张。本组20例中,15例控尿基本满意,无需尿垫;4例每天需用尿垫1~3块;1例为完全尿失禁。结论: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不同结肠造瘘方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4,P<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6,P<0.05).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5,P<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808).结论 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手术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逐层梯度切除直肠肌鞘改良Soave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逐层梯度切除直肠肌鞘改良Soave术治疗小婴儿(3个月以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通过手术确诊56例小婴儿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见型(病变肠段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以下,为HD最常见的一种类型)42例,长段型(病变累及降结肠甚至横结肠)14例(56例中5例术前因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行回肠末端造瘘术,未纳入本研究,故实际研究样本量为51例);接受手术时患儿平均日龄(42±17)d,术前根据临床表现、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及直肠黏膜及肌层活检等结果确诊.51例均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逐层梯度切除直肠肌鞘改良Soave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采用Wingspread评分系统评估肛门功能.结果 51例患儿均一期完成巨结肠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42例常见型切除肠管平均长度为(10±2)cm,长段型切除肠管平均长度为(27±7)cm,术中失血量(15±5)mL,手术时间(96±12)min,术中、术后均无一例发生死亡或麻醉意外,其中9例拔除肛管后出现肛周皮肤糜烂,住院期间无吻合口瘘及肠梗阻发生.5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9)个月,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4例,污粪7例,拖出"新直肠"隧道狭窄2例,无一例便秘复发,肛门功能Wingspread评分优良率为92.15%(47/51).结论 小婴儿巨结肠诊断明确后一期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逐层梯度切除直肠肌鞘改良Soave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除病变肠管的长度短、所需切除肠管的长度相对较短以及麻醉过程安全等优势,同时患儿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排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术35例(造瘘组)及未行预防性回肠造瘘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45例(未造瘘组)患者临床资料.造瘘组腹腔镜下完成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及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骶前放置引流管,术后3~6个月闭瘘.未造瘘组在骶前放置双腔引流管.结果 造瘘组患者粪便转流彻底.1例造瘘患者术后行放疗后周围皮肤严重腐蚀,1例吻合口漏.未造瘘组8例出现吻合口漏,3例2~8周治疗后愈合,5例再行横结肠或回肠造瘘手术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应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吻合口漏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回肠造瘘回纳创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内镜辅助经横结肠腔道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NOSES术(改良CRC-NOSES-Ⅷ式C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右半结肠由于距肛门较远、标本体积较大,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具有一定困难。目前已有的经阴道或直肠取出标本的方法需额外切口,造成一定的创伤。本文介绍一例右半结肠癌根治NOSES术经横结肠腔道标本取出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