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男性健康。骨骼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超过7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和骨相关事件(SREs)。骨转移及其引发的SREs如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使用骨改良药物治疗骨转移预防SREs不可忽视。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尚无统一治疗方案,针对现阶段的诊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前列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合理的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TGF-β1、Ca2+和BALP联合检测对HCC骨转移患者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5/4/5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钙离子(Ca2+)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350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骨转移组(n=304)和骨转移组(n=46).将HCC合并骨转移患者根据PET-CT检查结果分为骨转移单发组(n=21)和多发组(n=25);根据是否出现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和并发症组(n=6).比较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各组的血清TGF-β1、Ca2+和BALP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TGF-β1、Ca2+、BALP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骨转移特异子量表(QLQ-BM22)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联合检测TGF-β1、Ca2+和BALP水平对HCC合并骨转移的评估效能.结果 350例HCC患者发生骨转移46例,发生率为13.14%.骨转移组的 ALP、AFP-L3、CEA、TGF-β1、Ca2+、BALP 水平为(157.35±13.67)U/L、(138.47±12.18)μg/L、(11.69±2.53)μg/L、(58.95±7.26)μg/L、(2.74±0.39)μmol/L、(126.49±14.35)U/L,高于无骨转移组的(97.35±8.73)U/L、(82.39±7.75)μg/L、(2.47±0.56)μg/L、(26.75±4.38)μg/L、(1.96±0.28)μmol/L、(51.74±6.1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1,9.263,13.582,9.265,6.527,12.672,均P<0.05).骨转移患者中,多发性骨转移患者的 TGF-β1、Ca2+、BALP 水平为(73.16±8.41)μg/L、(2.95±0.48)μmol/L、(137.26±15.71)U/L,高于单发骨转移患者的(37.28±4.59)μg/L、(2.14±0.31)μmol/L、(69.45±8.0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2,8.427,12.036,均P<0.05);发生并发症骨转移患者的 TGF-β1、Ca2+、BALP 水平为(79.56±9.25)μg/L、(3.02±0.51)μmol/L、(143.19±16.58)U/L,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的(35.47±4.38)μg/L、(2.17±0.32)μmol/L、(72.38±8.1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47,9.138,13.257,均 P<0.05).Pearson 分析显示,HCC 骨转移患者血清 TGF-β1、Ca2+、BALP 水平与 VAS、QLQ-BM22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TGF-β1、Ca2+、BALP水平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任一单项的检测效能(P<0.01).结论 TGF-β1、Ca2+、BALP检测评估HCC骨转移患者早期预警和病情评估价值较高,联合检测的效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5/4/5
-
显微改良瘘口封堵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5/3/29
研究背景 相较其他手术策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性Tarlov囊肿的长期预后更佳,但仍存在较高的囊肿复发率和脑脊液漏发生率,阻碍这一技术的临床推广.假设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瘘口未完全闭合是手术失败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一种囊肿分离和瘘口封堵的新方法,旨在更牢固地封堵瘘口.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显微改良瘘口封堵术的35例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以及囊肿内神经根穿行和术后囊肿转归.分别于术前、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脊髓功能临床评价评分系统(SCP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29)和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神经功能,记录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术后粘连等)发生率,并随访复查MRI有无囊肿复发.结果 共35例患者计74个囊肿,其中大囊肿(直径>1.50 cm)49个(66.22%),囊肿主要压迫S1神经根(22个,29.73%)和S2神经根(36个,48.65%),均有瘘口及穿行其中的神经根.平均随访(37.78±17.1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症状改善率最显著的是神经根性疼痛(94.29%,33/35),其次依次为会阴部疼痛(13/14)、腰骶部疼痛(85.19%,23/27)、直立性头痛(2/3)、神经源性跛行(5/8)、下肢麻木(12/20)、会阴部麻木(7/14)、性功能障碍(4/9)、大便障碍(8/19)、小便障碍(6/17).末次随访时神经根性疼痛评分(P=0.000,0.000)、腰骶部疼痛评分(P=0.000,0.001)和会阴部疼痛评分(P=0.001,0.009)低于术前和出院时,出院时亦低于术前(P=0.000,0.000,0.001);末次随访时SCPS总评分(P=0.000)及疼痛和感觉障碍(P=0.000)、肌力(P=0.000)、步态(P=0.000)和小便功能(P=0.019)分评分高于术前;ODI指数(P=0.000)及疼痛程度(P=0.000)、提/携物(P=0.000)、行走(P=0.000)、坐(P=0.000)、站立(P=0.000)、睡眠(P=0.000)、个人护理(P=0.000)、社会活动(P=0.000)和旅行(P=0.000)分评分低于术前;JOA29量表和MacNab评定标准的总体改善率均为94.29%(33/35).术后有2例新发下肢麻木,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或脑脊液漏.结论 显微改良瘘口封堵术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可以完全封堵瘘口,降低术后囊肿复发和脑脊液漏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5/3/29
-
改良结扎法用于脊髓损伤造模的优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21
背景:目前根据脊髓损伤的损伤方式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模型构建方法,传统物理损伤造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尚缺乏较为有效和稳定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调控、创伤小、死亡率低、模型更稳定、适用范围广、术后护理时间短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体质量和鼠龄相似的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钳夹造模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改良组选用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在开窗的基础上使用缝线结扎的方法进行脊髓损伤的造模.比较两组大鼠的排尿行为、血尿、脓尿(感染率)、死亡率、脊柱畸形率及术后1,3,5,7 d的BBB运动功能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比常规建模方法排尿行为恢复较快、血尿率低、感染率低、死亡率低、脊柱畸形率低,BBB评分结果更集中稳定(1周内均<2分),由此可证明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更适用于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21
-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柱侧弯28例
编辑人员丨2024/12/2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合并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我科对28 例ALDH合并脊柱侧弯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取俯卧位,经皮穿刺置入工作通道,于椎间孔下可视化切除突出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完成减压.结果 手术时间45~75 min,(60.6±9.3)min.未见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28 例随访14~30 个月,(20.1±5.1)月.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Cobb角、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之间的水平距离(CSVL-C7 PL)及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显著低于术前(均P =0.000);末次随访腰、腿部疼痛VAS评分、ODI、Cobb 角、CSVL-C7 PL及SVA明显低于术后1 个月(P<0.05).随访过程中2 例症状复发,行椎板开椎间盘窗髓核切除术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优22 例,良4 例,可2 例,优良率92.9%(26/28).结论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ALDH合并脊柱侧弯,可以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脊柱侧弯,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21
-
UBE术式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0/26
目的 对比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84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 44 例接受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BE组),40 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椎间盘突出部位、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等信息.术前、术后 2d和术后 1 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1 月采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指标评估疗效.比较 2 组术前和术后关节突保留率以及椎间盘高度变化.结果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及椎间盘突出类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相对于开放组,UBE组手术耗时较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同时UBE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2 组患者术前、术后 2d时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 1 月时 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内术前、术后2d及术后 1 月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时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中UBE组优、良、可、差依次为 40、2、2 与 0 例,总体优良率高达 95.4%.在开放手术组中,优良可差分别为29、7、4 与 0 例,整体优良率达到 90%.术前和术后 2 组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BE组中,术前和术后椎间盘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放组术后椎间盘高度明显增加(P<0.05).UBE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为 63.6%,而开放手术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仅为 10%.结论 UBE可以直达靶点解除神经压迫,是一种微创、灵活、创伤小、学习曲线平缓、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有利于术后康复的新技术,可彻底摘除突出髓核,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0/26
-
动态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0/19
目的 探讨动态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判断不同体位DTI参数是否可作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方法 纳入行颈椎减压手术的CSM患者105例.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进行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评估,根据恢复率分为预后良好组(恢复率≥50%)(44例)和预后不良组(恢复率<50%)(61例).基于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动态DTI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CSM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糖尿病、压迫节段数、术前mJOA评分、最狭窄位置椎管横截面积[自然体位(Area-N)、伸颈位(Area-E)、屈颈位(Area-F)]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ADC-N、ADC-E、ADC-F)和各向异性分数(FA)(FA-N、FA-E、FA-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ea-N[比值比(OR)0.226;95%置信区间(CI)0.069~0.732,P=0.013]、FA-N(OR 3.028;95%CI 1.12~8.19,P=0.029)、Area-E(OR 0.248;95%CI 0.076~0.814,P=0.021)、FA-E(OR 4.793;95%CI 1.737~13.228,P=0.002)、Area-F(OR 0.288;95%CI 0.095~0.87,P=0.027)、FA-F(OR 2.964;95%CI 1.126~7.801,P=0.028)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FA-E对CSM患者预后不良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论 动态DTI可以预测CSM术后疗效,FA-E值可以作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优良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0/19
-
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的中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 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两种切口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5~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脊髓压迫角与OPLL患者症状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角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颈椎OPLL的病例42例.于MRI矢状面上测出脊髓最大压缩水平的脊髓压迫角,并与患者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和JOA改善率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7个月.采用改良的JOA评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脊髓压迫角与术前JOA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和JOA改善率均呈线性负相关(P<0.001).结论 脊髓压迫角可作为评价OPLL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一个因素,脊髓压迫角越大,患者临床症状越重,手术疗效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