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7至9月,选取某三甲医院252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放射组并依据工种、工龄分为不同亚组,以同期岗前体检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07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照信息,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统计分析各组间检测结果。结果:放射组"dic+r"率、染色体总畸变率及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Z=2.59、3.74、9.99, P<0.05);不同工种间"dic+r"率、ace率及染色体总畸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9、8.17、11.39, 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的"dic+r"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 2=2.90, P<0.05),核医学组的ace率及染色体总畸变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 2=2.81、3.19, P<0.05);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χ 2=7.66, P<0.05)。不同工龄组间染色体畸变水平及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ossion回归分析显示,与放射诊断组比较,核医学组、放射治疗组及介入放射学组( IRR=2.31、1.66、1.78, P<0.05)导致染色体畸变风险升高。 结论:电离辐射对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辐射损伤,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水平相对较高,需加强辐射防护以保障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DC对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放射科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连续收治的40例行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5.9岁。所有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行腹部MRI增强检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预测疗效的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12例,客观缓解率75.0%(30/40)。ADC预测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 CI:0.74~0.98),最佳界值为1.32×10 -3 mm 2/s,灵敏度为0.63,特异度为1.00。高ADC组(≥1.32×10 -3mm 2/s, n=19)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优于低ADC组(<1.32×10 -3mm 2/s, n=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ADC<1.32×10 -3mm 2/s( HR=3.711,95% CI:1.705~8.074, P<0.05)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ADC<1.32×10 -3mm 2/s( HR=3.518,95% CI:1.016~12.185, P<0.05)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ADC是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行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与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和放射防护状况,规范介入放射诊疗行为并促进放射防护监管措施的落实。方法:以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成立市区两级调查组,逐级调查各区域截至2020年底介入放射工作基本情况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对指标参数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疗机构93家,800 mA(含)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36台;开展介入放射学手术135 593例,年介入手术量在1 000例以上的40家,10~1 000例的41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 539人,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者为99.0%,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培训通过率分别为96.9%、99.5%和95.8%;配置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3 532件,其中98.9%的机构配备了分体式铅衣或一体式铅衣,但6.5%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眼镜、54.9%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手套。结论: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防护状况和防护管理总体较好,但应结合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的现况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强化人员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放射防护培训和防护用品的配置与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影响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的影响。方法:检索1996—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7篇文献,涉及22 937人。采用Stata 16.0开展Meta分析,分析血清中三碘甲状原氨酸(T 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甲状腺激素(T 4)、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并开展不同职业分类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亚组分析。 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T 3、T 4水平的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为-0.19(-0.37, -0.01)和-0.34(-0.38, -0.30),与对照组比有降低的危险性( Z=2.07、-16.06, P<0.05);放射工作人员FT 4水平的SMD为0.22(0.06,0.39),与对照组比有升高的危险性( Z=2.61, P<0.05);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发生相对危险度为1.47(1.19,1.82),与对照组比有升高的危险性( Z=3.58, 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T 3、T 4、TSH水平的SMD分比为-0.29(-0.51,-0.07)、-0.31(-0.47,-0.15)、-0.43(-0.73,-0.13)( Z=-2.55、-3.86、-2.82, P<0.05),核医学工作人员T 4水平SMD为-0.26(-0.45,-0.07),与对照组比有降低的危险性( Z=-2.70, P<0.05)。 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影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素水平和甲状腺结节,尤其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其放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 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 Z=48.547, 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 136.217, 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 Z=2.877~26.967, 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 Z= 4.172~36.908, P<0.05)。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淮安市2020年放射诊疗资源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淮安市放射诊疗资源配置现状及医疗照射频度。方法:根据"江苏省放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2020年监测数据,对淮安市放射诊疗机构的人员、设备、照射频次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淮安市共有放射诊疗机构181家,其中三级医院7家(3.9%),二级医院24家(13.3%),一级医院126家(69.6%),未评级医院24家(13.3%);放射工作人员1 397人,其中男性948人(67.9%),女性449人(32.1%);放射诊疗设备459台,其中放射诊断设备420台,放疗设备13台,核医学设备4台,介入放射学设备22台;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平均数量相差较大,三级、二级、一级和未评级医院平均放射工作人员分别为80.1、20.9、2.2和2.0人,三级、二级、一级和未评级医院平均放射诊疗设备数量分别为15.7、5.5、1.4、1.6台。淮安市2020年度X射线诊断频次2 903 246人次,放射治疗27 648人次,核医学8 078人次,介入放射学17 874人次。全市医疗照射频度为599.50人次/千人口,其中常规X射线诊断频度为334.59人次/千人口,CT为239.82人次/千人口,乳腺和牙科共计14.18人次/千人口,介入3.62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疗5.61人次/千人口,核医学1.69人次/千人口。结论:各级医院放射诊疗资源不平衡,需加强合理配置。二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可能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加大放射卫生监督力度,确保放射诊疗活动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医疗照射频度与经济水平基本一致,分析不同地区医疗照射频度差异及预测发展趋势,需建立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与秩和比法模糊联合在放射诊疗服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放射诊疗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山东省16市为例探讨其适用性。方法:根据2023年全省3 475家放射诊疗机构普查结果,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与秩和比(RSR)法加权模糊联合方法,选取放射诊疗机构数每百万人口、放射工作人员数每百万人口、放射诊疗设备数每百万人口、X射线诊断人次每千人口、介入人次每千人口、放射治疗人数每千人口、核医学诊疗人次每千人口等7项指标,对2023年山东省16市放射诊疗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分析各市放射诊疗服务水平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经TOPSIS法与秩和比法加权模糊联合分析发现,山东省各市放射诊疗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排名前3的城市为济南、东营、青岛,排名后3为菏泽、临沂、德州。另外,各市放射工作人员数每百万人口、X射线诊断人次每千人口、介入人次每千人口、加权模糊联合法得分、TOPSIS法得分和RSR得分与人均GDP水平均呈正相关性( r=0.597~0.750, P<0.05)。 结论:TOPSIS法与RSR法加权模糊联合应用,能够客观地反映山东省不同市的放射诊疗服务水平,适用于放射诊疗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全血细胞及遗传学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全血细胞及遗传学的影响因素,为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加强辐射防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2年1月,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4 180名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特征、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等结果进行收集,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全血细胞及遗传学异常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血细胞及遗传学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核医学组放射工作人员血红蛋白(HGB)、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最高,放疗组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WBC)异常率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放射工作人员WBC、HGB、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工龄、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的HGB、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血小板(PLT)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医院级别放射工作人员HGB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放射工作人员WBC、HGB异常风险分别是男性的3.048、13.122倍( P<0.001);工龄6~20年、>2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WBC异常风险分别是工龄≤5组的1.517、1.874倍( P<0.05);工龄>2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PLT异常风险是工龄≤5年组的2.643倍( P<0.05);放疗组、介入组放射工作人员的WBC异常风险分别是普放组的2.407、1.341倍( P<0.05)。 结论:电离辐射对核医学、介入组、放疗组工作人员全血细胞及遗传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重点关注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南省某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未检率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未检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对各检查项目[个人基本信息资料采集、血压、内科常规、皮肤科、眼科(色觉、视力,眼晶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DR胸片、彩超(腹部及甲状腺)、心电图、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验、甲状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尿常规]未检率及按照不同职业受照类别、性别、年龄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各检查项目未检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580.657, P<0.05),其中DR胸片未检率最高,为46.0%,其次为尿常规(9.3%),只有血液检查未检率最低为0。就不同分类来说,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总体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 χ2=93.969, P<0.05);女性高于男性( χ2=24.228, P<0.05);不同年龄组中,<30岁最高,其次≥50岁,40~岁最低( χ2=12.623, P<0.05);医疗机构单位级别越高总体未检率越高( χ2=24.725, 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放射诊疗( χ2=23.263, P<0.05)。不同分类中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的有DR胸片、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电图、尿常规( χ2=141.776、13.801、11.228、5.465、4.825, P<0.05);女性高于男性的有DR胸片、尿常规( χ2=43.032、23.247, P<0.05);不同年龄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甲状腺彩超、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85、9.519、7.958、16.656, P<0.0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心电图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28、29.831、15.342, 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DR胸片、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519、14.109, P<0.05)。 结论:应继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介入治疗意外照射导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1例由于介入治疗意外照射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损伤的病例,探讨该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询问受照患者详细病史,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追踪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采集患者外周血估算生物剂量,现场采集介入治疗医院照射设备数据等。结果: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为0.95 Gy。测得介入设备减影模式和透视模式下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分别为373.5和47.8 mGy/min。该介入医生习惯长时间曝光操作,其年有效剂量为20.51 mSv,高于同科室其他工作量相近的介入医生(3.09 mSv)。患者全身及局部临床表现均符合放射损伤,辗转多家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局部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结合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及临床表现,该病例被诊断为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放射性损伤与是否按规范操作及X射线机输出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非专科医院在辐射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