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N 0-N 1期患者Ⅱa区临床靶区优化策略及对远期口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可疑淋巴结临床靶区(CTV)减量照射的安全性和对下颌下腺及远期静息口干保护的临床意义,探讨多模态影像对可疑阳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T 0-4N 0-1M 0期初诊鼻咽癌患者,收集临床、放射治疗计划、多模态影像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部Ⅱa区个体化调强放疗(IMRT)、CTV处方剂量50.4 Gy(命名为CTV50)的优化方案。患者治疗中接受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及重复增强定位CT等检查,监测和评估可疑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反应。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下腺在降量照射后与标准治疗计划(CTV50∶CTV60)的剂量学差异。患者远期口干程度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晚期放射损伤标准、江苏省肿瘤医院多维度放射性口干评估量表和简化版口腔干燥量表(SXI)进行评估,用秩和检验分析口干程度差异。 结果:共106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49侧颈淋巴结阴性,其中73侧Ⅱa区可辨认淋巴结数≤3枚,76侧>3枚。106例患者中N 1期行对侧单颈Ⅱa区优化63例,行双颈Ⅱa区优化43例(N 0期及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的N 1期患者)。共发现109枚最大横断面上短径>5 mm的可疑淋巴结,其中105枚淋巴结门结构清晰,93例长短径之比≥1.5,76例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2.5。CTV优化区域内未发现淋巴结复发。优化后肿瘤靶区的大体肿瘤体积(GTV)平均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下腺的D mean、V 39 Gy显著低于未优化的常规计划( P<0.01)。下颌下腺单侧和双侧优化患者的远期口干和静息口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进行CTV50减量照射的优化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下颌下腺剂量学优势明显,患者静息状态下口干主观反应良好。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可疑淋巴结需要综合增强CT、MRI-DWI及PET-CT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评估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示踪动力学分析原理(第1部分):原理和方法概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PET可以实现局部体内肿瘤生物学的无创显像。通过设计放射性示踪剂来靶向与肿瘤相关的特定生物过程(例如肿瘤代谢、血流、增殖和肿瘤受体表达或配体结合),PET可以检测肿瘤扩散,表征肿瘤表型,并评估其对治疗的反应。例如,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 18F-FDG糖代谢显像已被广泛用于完成上述3种任务,并在癌症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临床实践通常是在示踪剂注射后的单个时间点进行显像(即静态显像),并没有使用PET肿瘤显像可提供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在解决肿瘤检测以外的问题时,仅依赖从静态显像获得的示踪剂测量信息可能出现误导性结果。该篇论文由2部分组成,描述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原理(第1部分),然后举例说明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具体实现(第2部分)。该综述旨在介绍肿瘤显像中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阐明动力学分析如何增强对体内肿瘤生物学的理解,改进临床决策方法,并指导对静态图像定量测量的解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部热疗对老年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对老年食管癌调强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1日—2023年2月6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宜兴市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177例老年(≥60岁)食管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行深部热疗分为热疗组和非热疗组。两组均采用6 MV X射线常规调强放疗,热疗组在放疗前1 h内使用体外热疗设备HG-2000Ⅲ进行高频深部热疗,每周2次,加热温度为41~43 ℃,时间为40 min。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校正组间混杂因素后,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42例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放疗剂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热疗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非热疗组(83.3%∶64.3%, P=0.0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组发生放射性肺炎、症状性(≥2级)放射性肺炎概率均显著小于非热疗组(61.9%∶85.7%, P=0.013;21.4%∶47.6%, P=0.012)。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是症状性放射性肺炎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11)。 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期间使用深部热疗不仅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TSPO分子探针 18F-FDPA和 18F-LW223用于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PET显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靶向相对分子质量1.8×10 4转位蛋白(TSPO)的分子探针 N, N-二乙基-2-[2-(4- 18F-氟苯基)-5,7-二甲基吡唑[1,5-a]并嘧啶-3-基]乙酰胺( 18F-FDPA)和 18F-(R)-( N-仲丁基)-3-氟甲基- N-甲基-4-苯基喹啉-2-甲酰胺(LW223)用于探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AP)的可行性和效能。 方法:选取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3只):正常对照组(A组)、VAP组(B组)和VAP治疗组(C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2、16和24周末注射 18F-FDPA和 18F-LW223,并于注射后40~50 min行活体腹主动脉PET/CT和同机CT血管成像(CTA)。所有显像结束后,处死全部动物,行腹主动脉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和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8F-FDPA在3组不同时间点(第12、16和24周末) PET/CTA同机显像中,靶本比(TBR;腹主动脉病灶/左心室血池)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68.09~144.88,均 P<0.001)。在第12周末显像中,3组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显像剂摄取增高灶。在第16和24周末显像中,B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均高于同期时间点的C组(均 P<0.05)和A组(均 P<0.001);C组腹主动脉局部的摄取高于同期时间点的A组(均 P<0.01)。3组不同时间点PET/CTA图像中,腹主动脉区域均无明显 18F-LW223摄取增高灶。在上述3个不同时间点,3组 18F-FDPA和 18F-LW223的TBR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2.88~36.79,均 P<0.05)。病理HE、免疫荧光CD68和TSPO染色显示,B组 18F-FDPA高摄取易损斑块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多于C组。 结论:与 18F-LW223相比, 18F-FDPA可用于早期探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并可评估降脂药物干预后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航系统辅助三维打印模板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导航系统辅助三维(3D)打印模板联合引导下 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差异,验证光学导航辅助下的粒子植入计划完成质量。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系统辅助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患者共20例(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60.5岁),植入部位为头颈部8例、胸壁1例、盆腔9例、椎旁和(或)腹膜后2例,中位处方剂量150 Gy。对比术前、术后计划中的粒子数、针数、相关剂量学参数等。剂量学参数包括靶区90%大体肿瘤靶区(GTV)所接受的处方剂量( D90)、GTV分别接受100%、150%、2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 V100、 V150、 V200)、GTV接受的最小边缘剂量(MPD)、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以及2 cm 3范围脊髓接受剂量( D2 cm 3)。采用配对 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术后使用针数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12 (9,19)根];术后实际粒子数较术前计划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35,68)和49(35,63)颗; z=1.859, P>0.05]。术后计划的MPD较术前计划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52±14.89)和(67.22±20.56) Gy; t=-3.769, P=0.001];其余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533,-0.423, z值:-0.849~1.416,均 P>0.05)。术后剂量质量评价为优者17例(17/20),为良者2例(2/20),为中者1例(1/20)。 结论:联合模式引导对植入计划的完成质量良好,术后实际靶区剂量可达到术前预计划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制备方法的比较及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制备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及初步的临床应用。 方法:分别通过手工标记及自动化标记2种方法对临床常用的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 D-1-苯丙氨酸-3-酪氨酸-奥曲肽(TOC)和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I&T进行标记,考察标记中前体和核素的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标记产率和比活度等因素,并对标记产物的澄清度、pH值、无菌、细菌内毒素和体外稳定性等进行质量控制。将 177Lu-PSMA-I&T初步临床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并通过SPECT/CT显像进行疗效评价。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2种标记方法前体和核素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基本相同,均具有较高的产率和比活度。 177Lu-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高于手工标记[(99.2±0.4)%与(95.3±1.5)%; t=7.17, P<0.001],比活度分别为(91.6±13.7)与(89.1±13.2) GBq/μmol; 177Lu-PSMA-I&T自动化标记的产率亦高于手工标记[(99.6±0.3)%与(95.7±1.3)%; t=8.24, P<0.001],比活度分别为(96.1±14.3)与(93.2±13.8) GBq/μmol。标记产物均为无色澄清溶液,pH值6.5~7.0,无菌和细菌内毒素等均符合规定。标记产物48 h后放化纯均>9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77Lu-PSMA-I&T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后的显像示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有较好摄取。 结论: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简便,产率高且稳定。采用自动化标记可简化流程、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靶区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采用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筛选适合ENI照射的患者,为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符合入组条件的92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ENI组272例,IFI组652例,以倾向评分配比法平衡后,ENI组272例,IFI组2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行Log 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经倾向评分配比后,ENI组和IFI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85.9个月,随访率为95.9%。EN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3%、31.7%和18.4%,IF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4.0%、20.9%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EN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43.7%和24.9%,IF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31.8%和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体积、N分期、照射范围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均 P<0.0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6岁、颈胸上段癌、病变长度≤6 cm、T1~2期、N0~1期、Ⅰ~Ⅱ期、肿瘤体积≤50 cm 3、剂量>60 Gy、化疗1~2个周期ENI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IFI组(均 P<0.05)。ENI组患者的治疗总失败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IFI组(均 P<0.05)。ENI组患者≥2级和≥3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FI组(均 P<0.05),但两组患者≥3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晚期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尤其是相对年轻、早期、颈胸上段食管癌接受化疗患者,给予ENI照射可明显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靶向药物及其用于疾病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90%以上的上皮性肿瘤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高丰度表达,具有特异性和广谱性,是肿瘤微环境靶向显像和治疗的研究热点。FAP靶向抗体、小分子抑制剂和多肽作为配体,通过偶联核素以及荧光探针用于肿瘤靶向显像、治疗、精准手术导航,并通过二聚体化以及新剂型构建(如白蛋白、纳米递送系统等)优化FAP靶向药物的生物分布,进而增加其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和增强生物学作用,推动其用于肿瘤靶向内放射性治疗和光热治疗。除了肿瘤,FAP也可为炎性疾病的显像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靶点。笔者就近年来FAP在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整合素α vβ 3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联合PD-L1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分子探针 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 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 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 +免疫细胞、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 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 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 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8.63, 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2, 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 +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 +/PD-L1: 2.34%与0.95%,CD11b +/PD-L1:2.41%与0.66%; t值:11.17和8.70,均 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 t值:4.10和6.03,均 P<0.05)。 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