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N 0-N 1期患者Ⅱa区临床靶区优化策略及对远期口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可疑淋巴结临床靶区(CTV)减量照射的安全性和对下颌下腺及远期静息口干保护的临床意义,探讨多模态影像对可疑阳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T 0-4N 0-1M 0期初诊鼻咽癌患者,收集临床、放射治疗计划、多模态影像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部Ⅱa区个体化调强放疗(IMRT)、CTV处方剂量50.4 Gy(命名为CTV50)的优化方案。患者治疗中接受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及重复增强定位CT等检查,监测和评估可疑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反应。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下腺在降量照射后与标准治疗计划(CTV50∶CTV60)的剂量学差异。患者远期口干程度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晚期放射损伤标准、江苏省肿瘤医院多维度放射性口干评估量表和简化版口腔干燥量表(SXI)进行评估,用秩和检验分析口干程度差异。 结果:共106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49侧颈淋巴结阴性,其中73侧Ⅱa区可辨认淋巴结数≤3枚,76侧>3枚。106例患者中N 1期行对侧单颈Ⅱa区优化63例,行双颈Ⅱa区优化43例(N 0期及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的N 1期患者)。共发现109枚最大横断面上短径>5 mm的可疑淋巴结,其中105枚淋巴结门结构清晰,93例长短径之比≥1.5,76例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2.5。CTV优化区域内未发现淋巴结复发。优化后肿瘤靶区的大体肿瘤体积(GTV)平均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下腺的D mean、V 39 Gy显著低于未优化的常规计划( P<0.01)。下颌下腺单侧和双侧优化患者的远期口干和静息口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进行CTV50减量照射的优化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下颌下腺剂量学优势明显,患者静息状态下口干主观反应良好。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可疑淋巴结需要综合增强CT、MRI-DWI及PET-CT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评估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癌调强放疗中靶区优化对患者口腔黏膜反应、唾液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分析口腔癌调强放疗中靶区优化对患者口腔黏膜反应、唾液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口腔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调强放疗.试验组60例,在调强放疗中对颈部Ⅱ区与口腔靶区进行优化.对比两组调强放疗后3个月疗效、腮腺受量、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口干反应发生率与口腔疼痛发生率,并观察放疗前、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腮腺、颌下腺静息状态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结果:试验组客观缓解率与对照组相比[80.00%(48/60)vs75.00%(4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健侧腮腺限制平均照射剂量(Dmean)、V34及口腔Dmean、V30均比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放疗后3个月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口干反应与口腔疼痛发生率(41.67%、50.00%、58.33%)均比对照组(75.00%、78.33%、85.00%)低(P<0.05);两组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腮腺、颌下腺静息状态下ADC值均比放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腮腺、颌下腺静息状态下ADC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口腔癌调强放疗中靶区优化可有效预防相关口腔黏膜炎的发生,降低口腔黏膜反应、口腔疼痛及口干程度,减少腮腺受量,减轻调强放疗对患者唾液腺功能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雷尼替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观察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LP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联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每次20 mg,q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每次0.15 g,bid.2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咽喉反流情况、炎症因子、食管动力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50例,脱落3例,最终有47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因入组51例,脱落5例,最终有46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45例/47例)和78.26%(36例/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评分分别为(12.01±2.14)和(15.81±3.02)分,反流体征指数量表评分分别为(5.89±1.06)和(8.20±1.45)分,核因子-κB p65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7±0.18和1.13±0.21,高敏-C 反应蛋白分别为(20.01±3.52)和(32.01±5.29)mg·L-1,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28.49±4.01)和(24.68±3.58)mmHg,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72.01±8.69)和(65.58±7.14)mmHg,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分别为(1 584.19±258.67)和(1 348.67±226.35)mmHg·cm-1·s-1,远端潜伏期分别为(2.92±0.49)和(3.62±0.6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便秘、口干、恶心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LPRD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咽喉反流情况、体征和食管动力学,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旨在寻找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肩关节镜手术使用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B组于术前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C组于术前及术后均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持续30 min.术后当患者切口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时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补救,并维持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第一次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时间点、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有效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对患者进行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 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而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口干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对术后镇痛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物剂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术前比,术后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酸戊乙奎醚对全麻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睡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65 ~ 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30 min肌注盐酸戊乙奎醚1 mg;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1 ml.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术后第1晚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于术前1d、术后24、72 h评估两组患者睡眠,总分≥7分为术后睡眠障碍,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采用数字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1d、术后24、72 h静息和活动时疼痛程度.观察术后3d盐酸戊乙奎醚相关口干、面红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晚P组睡眠时间明显短于C组,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1、3d两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d比较,术后3d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dP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ldP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3d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未发现与盐酸戊乙奎醚相关的口干、面红等不良反应.结论 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干扰其术后早期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食管反流病:一种很容易被误辨的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胃食管反流病是西医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之一,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回顾并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认为中医辨证胃食管反流病也存在许多误区.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特别是许多以食管外表现为主的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的反流症状,因此可能会将其病位误辨为肺、心、肝、肾.另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某些症状非常特殊,如泛酸、烧心等典型表现,以及可能伴随的口苦、口干、口臭、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症状,这些看似具有明显热性特征的病证却可能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或痰浊中阻.因此,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病时,必须先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疾病诊断,正确认识其发病机制,然后参照舌脉和其他兼症以及古今医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准确对其病位及病性进行辨证,进而为正确治疗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联合收肌管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重度疼痛,对于这类患者如何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治疗的重点.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观察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给予30 mL 0.375%罗哌卡因+1.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组仅给予30 mL 0.375%罗哌卡因,2组均采用收肌管阻滞.治疗方案得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医伦会审[2018]第170号,审批时间2018-10-31),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科室和医生具有关节置换的资质及相关临床经验.2组患者术中均使用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2,4,6,12,24,48 h测量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静息、运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镇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追加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术后2-48 h 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②在静息状态下2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较罗哌卡因组显著降低(P<0.05);③在运动状态下2组(12-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且在12,24,48 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较罗哌卡因组显著降低(P<0.05);④在心率方面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仅在术后48 h较罗哌卡因组显著降低(P<0.05);⑤术后24 h内追加盐酸哌替啶(100 mg/次)者,罗哌卡因组有6例,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有1例(P<0.05);术后24 h-48 h内追加者,罗哌卡因组有2例,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有3例(P>0.05),所有追加均为1次;⑥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罗哌卡因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恶心,另有2例出现口干;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有2例出现恶心及口干,另有1例出现心动过缓(心率=49次/min);⑦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⑧提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咽癌放疗早期涎腺DWI变化及其与放疗后口干程度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早期涎腺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放疗后6个月口干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6例经病理证实鼻咽癌且未经过放疗患者,放疗前通过DWI检查,测量涎腺(腮腺、颌下腺)静息状态下ADC值、酸刺激后ADC升高值、升高率.于放疗后第2周重复DWI检查,测量上述各参数并计算其与放疗前基数之间的差值.于放疗后6个月,据RTOG/EORTC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口干程度.计算上述ADC差值与口干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于静息状态下腮腺及颌下腺ADC值,放疗后2周较放疗前明显升高(1.35±0.21vs0.92±0.05,P<0.01;1.39±0.13 vs 1.24±0.70,P<0.01).对于酸刺激后腮腺ADC升高值及升高率,放疗后2周较放疗前显著降低(0.27±0.71 vs0.38±0.08,P<0.01;20.45±6.17 vs 41.19±9.50,P<0.01).放疗后2周静息状态下腮腺ADC值、酸刺激后腮腺ADC升高值及升高率与基值的差值均与放疗后6个月口干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55,P<0.01;r=-0.61,P<0.01;r=-0.72,P<0.01).结论:放疗后早期涎腺ADC值即可发生改变.放疗后2周静息状态下腮腺ADC值、酸刺激后腮腺ADC升高值及升高率均与放疗后6个月口干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鼻咽癌调强放疗唾液腺功能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唾液腺功能损伤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8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放疗前、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放疗后3、6、12个月行口干评级和DW-M RI扫描.DW-M RI扫描包括静息状态和酸刺激后第3、6、9、12、15、18和21分钟.结果 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口干分级逐步加重,放疗结束至放疗后3个月口干恢复不明显,放疗后6、12个月口干逐步恢复;放疗后12个月与放疗后3个月、放疗结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12个月与放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腮腺和颌下腺放疗第4周、放疗结束ADC值均呈逐步升高,放疗后6、12个月均逐步降低,与放疗结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放疗前、放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酸刺激第3分钟和第6分钟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颌下腺在放疗前酸刺激第3分钟和第6分钟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酸刺激第3分钟ADC升高,第6分钟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M RI的ADC值在鼻咽癌调强放疗唾液腺功能损伤评价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发性多软骨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7岁,因“反复胸闷、喘息发作1年余,加重3天”于2019年1月16日于我院就诊.患者1年余前于家中装修后出现反复发作性胸闷不适,伴活动耐力明显减退,登楼有明显气促,症状逐渐加重,院外确诊为哮喘后规律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 μg/4.5 μg)吸入治疗,自诉胸闷气促较前缓解.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静息状态下即感气促,不能言语,胸部CT检查示双侧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图1).病程中患者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有间歇性双耳廓疼痛肿胀,无关节肿痛、口干、眼干等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入院体格检查:T 36.8℃,P 122次/分,R 28次/分,Bp 139/92 mmh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