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基础的干预在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干预在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及永久性肠造口术的11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与观察组(2019年1—6月),每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护理干预。采用肠造口患者造口知信行量表(CPCKAPS)、社会影响量表(SIS)比较干预效果。结果:最终纳入对照组54例,观察组52例。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造口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1.15±2.33)、(44.53±3.94)、(25.21±3.1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77、-4.575、-2.422;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IS量表社会排斥、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维度得分分别为(17.62±3.94)、(10.78±2.49)、(15.81±3.4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143、2.102、3.024; P<0.05)。 结论: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干预方案,可更好促进患者造口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有效降低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钟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钟向式肺叶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钟向式肺叶切除术的184例CLM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71例,中位手术年龄为6.8个月,中位体重为9 kg。所有病例均为下叶切除,其中左侧81例,右侧103例。患儿术前均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以明确病变位置及伴发畸形,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84例患儿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133例,叶内型隔离肺44例,支气管扩张4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3例。3例患儿因胸腔粘连而中转开胸,其余均通过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 min,范围为35~1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 ml,范围为1~60 ml。88.0%(162/184)的患儿未安置胸腔引流管,所有患儿术后6 h正常饮食。23例患儿术后出现低热,2例出现漏气,其余患儿恢复顺利,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 d。共21例患儿失访,其余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儿童胸腔镜肺下叶切除,是治疗儿童CLMs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融指数与压力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消融指数(AI)和压力导管(CF)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并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60岁阵发性房颤患者共7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I组(40例)和CF组(37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的单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PVI)成功率、安全性、复发率,并分析与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77例患者,年龄(68.5±6.4)岁,男40(51.9%)例。AI组单圈PVI成功率[52.5%(21例)比29.7%(9例), P=0.011]高于CF组,消融时间[(24.5±1.7)min比(33.7±2.2)min, P<0.001]及总手术时间[(136.6±6.1)min比(139.7±7.4)min, P=0.048]均短于CF组。术后随访1年,生存分析显示AI组房颤累积复发率低于CF组(22.5%比40.5%, P=0.0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F指导射频消融( HR=3.272,95% CI:1.319~8.114, P=0.011)、左心房直径扩大( HR=4.233,95% CI:1.511~11.862, P=0.006)及合并冠心病( HR=4.829,95% CI:1.399~16.666, P=0.013)是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论:与CF相比,AI指导的射频消融提高了PVI单圈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复发率。CF指导射频消融、左心房前后径扩大及合并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的影响因素及出院时间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 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 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TC患者首次行 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581、?7.952,均 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9.23,复相关系数 R2=0.212, 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 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34.45,复相关系数 R2=0.622, 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 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12.76,复相关系数 R2=0.186 ,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 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 结论:PTC术后患者首次 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 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相关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为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阅临沂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2017年内科系统全年的产出能力得分,根据产出能力得分对2018年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比较实施前后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根据DRGs产出能力得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后,2018年医院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高于实施前,医疗服务效率中时间效率指数较实施前降低,病区管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方案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36、3.367、-13.090、-14.665、-11.630、-10.005、-11.572、-13.941、-8.906; P<0.05)。 结论:医院内部以DRGs产能得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下,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外产时处理手术胎儿的呼吸管理经验——附20例病例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20例产前诊断存在畸形的胎儿行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手术的呼吸管理经验。方法:2016至2018年我院收治的20例行EXIT手术的胎儿,其中颌面部淋巴管瘤5例,颈部畸胎瘤4例,肺囊腺瘤3例,胸腔积液5例,隔离肺3例。对其采用母体胎盘途径麻醉,胎头娩出后,维持胎盘循环下,全部病例均采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对胎儿进行人工气道建立,记录插管前后胎儿的血氧饱和度、胎心率,待插管成功后断脐,并抽取胎儿动脉血气。随即于产房内进行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给予3~5 cmH 2O(1 cmH 2O=0.098 kPa) PEEP支持,术中抽取血气分析,新生儿手术结束后转至NICU。 结果:(1)20例胎盘维持下胎儿处于麻醉状态,母体1.5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瑞芬太尼泵入,胎儿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51.5±4.7)%,胎心率(155.3±11.34)次/min;(2)20例胎儿的气管插管完成时间(24.20±3.43)s,声门暴露时间(3.20 ±1.12)s,1次插管成功率90%(18/20),其中2例声门暴露困难,行2次气管插管后成功;(3)使用3~5 cmH 2O PEEP支持下高频正压通气模式,可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SpO 2(92.10±3.34)%],胎儿平均住院时间(15.0±3.2)d,呼吸机维持时间(3.0±1.2)d,术后并发肺炎4例,肺不张2例。 结论:(1)避免母体过深麻醉,有效维持胎盘循环,可提供人工气道建立前的良好氧合,为胎儿提供有效麻醉;(2)可视喉镜缩短了插管时间,声门暴露良好,可提高断脐后新生儿的氧合指数;(3)使用PEEP支持下高频通气模式,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第一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接受原护理治疗策略(原护理治疗策略组),包括护理人员随机分组、常规终末消毒、每日2次ICU环境消毒、每日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及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床头抬高30°~45°、维持镇静深度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2~1分、按需吸痰〕;护理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经1个月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的学习和培训后,第二阶段(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患者接受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即在原护理治疗策略基础上改良院感防控策略及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包括护理人员固定分组、对患者采取单独物理隔离、强化终末消毒策略、每日4次ICU环境消毒、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教育及培训、每日1次2%葡萄糖酸洗必泰擦浴、6 h 1次洗必泰联合多黏菌素口腔护理、定植菌监测、改良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在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谵妄评分以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强化气道引流,适度气道湿化,目标痰液黏度Ⅱ级;床旁超声评估肺部情况,肺不张者采取高侧卧位及肺复张)。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情况;主要结局为28 d病死率,次要结局为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50例患者,其中原护理治疗策略组199例,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3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护理治疗策略组相比,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5(4,7)比5(4,9),ICU住院时间(d):11(6,17)比12(6,23),均 P<0.01〕,ICU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3.9%(84/351)比32.7%(65/199),28 d病死率:23.1%(81/351)比33.7%(67/199),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是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543,95%可信区间(95% CI)为0.334~0.885, P=0.014〕。 结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缩短了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经验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24例CPAM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5~70个月,年龄为(23.3±18.3)个月,体重为(11.0±2.5)kg。胸腔镜采用3孔法,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单肺段切除或联合肺段切除。结果:所有患儿中22例成功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2例中转行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22例中,单肺段切除7例,联合肺段切除15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无院内死亡。22例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82.6±42.9)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2.4)ml,ICU滞留时间为(17.6±2.8)h,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为(3.5±1.1)d,术后住院时间为(6.0±1.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CPAM,其中合并隔离肺3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3.3±8.9)个月,因迟发性气胸再入院1例,无复发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在掌握肺叶切除技巧、熟悉肺段解剖、结合增强CT三维重建辅助研判的基础上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CPAM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联。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因阵发性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CHA 2DS 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3分)和低分组(<3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前合并心房扑动者同时进行三尖瓣峡部隔离。于术后3、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房颤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50例,年龄(64.0±3.6)岁,男性90例(60%),其中低分组60例、高分组90例。两组患者间男性占比,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占比,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比,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分组患者房颤最长持续时间为(26.0±6.1)h,长于低分组的(10.0±2.1)h( P<0.05)。随访期间高分组房颤复发者占比高于低分组[15例(16.7%)比5例(8.3%), P=0.0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最长持续时间>24 h、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HR=3.84,95% CI:1.87~7.89, P=0.02)。 结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制防护服在重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防护服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气管插管时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带袖套的成人型号塑料雨衣和护目镜自制简易防护服。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需行气管插管治疗的重症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医务人员穿戴标准防护服者,试验组医务人员穿戴自制防护服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比较两组防护服穿戴时间、操作者感染率、防护服成本的差异;行气管插管前用锥虫蓝稀释液喷洒患者口腔,于穿自制防护服前及气管插管结束脱掉自制防护服后对操作医师全身进行荧光拍照,以评估自制防护服的抗渗透性。结果:共入选86例患者,试验组46例患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28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1例,腺病毒感染7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15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0例,腺病毒感染10例,病原菌不明确5例,两组患者呼吸道病原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89, P=0.435)。对照组穿戴防护服时间约为试验组的11.6倍(min:22.23±1.45比1.86±0.24, χ2=19.023, P<0.001)。标准防护服每套成本是自制防护服的12.5倍(元/套:500比40)。荧光拍照显示,气管插管后操作者全身均未染色,说明防护服抗渗透性较好,达到了防护效果。且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者均未出现感染。 结论:与标准防护服相比,自制防护服穿戴时间短、成本低,且具有等效隔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