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36例(36只眼)在我院进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植入To-ric IOL患眼资料,按患眼眼轴长度划分为正常眼轴组(22 mm≤眼轴<24 mm)和长眼轴组(24 mm≤眼轴),研究数据包括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后角膜指数及眼高阶相差与眼视觉质量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术后3个月,BCVA正常眼轴组(0.06±0.07)logMAR,长眼轴组(0.09±0.09)logMAR,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总残余散光,正常眼轴组为(0.83±0.53)D,长眼轴组为(0.50±0.50)D,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斯特列尔比(Strchl)值,正常眼轴组为0.17±0.12,长眼轴组为0.18±0.14,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间BCVA、术后总残余散光及Strch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9,1.78,0.08;P=0.32,0.08,0.94).应用OPD-SCAN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两组患眼各角膜指数与Strchl值均无相关性;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角膜Total及眼内Total相差呈负相关(r=-0.82,-0.88,P=0.01,0.00);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Tilt、High、s4+s6+s8等相差均呈负相关.应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者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及4Total均呈负相关,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4Total均呈负相关,6 mm瞳孔直径下Strchl值与6s5呈负相关.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规则角膜散光白内障的方法,而且不仅在正常眼轴患者中效果稳定,在长眼轴患者中应用也同样有效.减少术源性损伤,保持Toric IOL囊袋居中性及晶状体光学面不倾斜是保证术后高视觉质量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MILE与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1/2022-01我院收治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9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46例91眼和ICL植入组34例68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 mo等效球镜、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角膜高阶像差、光学质量指标(SR)及有效性、安全性指数,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6 mo等效球镜、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UCVA、BCVA、等效球镜、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SMILE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的均方根值均高于ICL植入组,术后3、6 mo ICL植入组SR高于SMILE组(均P<0.05).结论:SMILE和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和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SMILE,ICL植入术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角膜曲率与像差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5.62、-6.25、-5.66, 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0, P=0.028; U=3.06, 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 U=3.95, P<0.001; U=2.24, P=0.025; U=3.87, 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 U=-3.7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1, P=0.032)。 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点式与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无晶状体后囊支撑的人工晶状体两点式睫状沟悬吊术与四点式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后囊支撑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患者59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两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29例(30只眼),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30例(30只眼),所有患眼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比较两组视力、散光度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两组3个月视力均提高,较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点式组: t=8.355, P=0.000;四点式组: t=7.227, P=0.000)。术后3个月视力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55, P=0.348)。四点式组较两点式组术后散光度变化小( t=2.431, P=0.018),术后人工晶状体偏斜较少( P=0.026)。 结论:人工晶状体两点式悬吊与四点式悬吊均可提高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四点式悬吊术后散光等症状更轻,且术后更不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偏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oric IOL植入术与PCRI联合传统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与传统IOL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术(PCRI)在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合并≤3 D角膜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循证医学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ke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万方、中国维普数据库等,搜集有关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及其治疗措施的相关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将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散光矫正量、术后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的形式进行记录。采用RevMan软件(V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包含白内障患者352例(510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对照组)相比,Toric IOL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3 D的角膜散光在术后3、6个月UCDVA的更好[均数差( MD)=-0.04,95% CI:-0.07~-0.01, P=0.005)];植入Toric IOL组手术散光矫正量大于对照组[ MD=0.56,95% CI:0.36~0.76, P<0.001;标准均数差( SMD)=0.94,95% CI:0.47~1.40, P<0.001];植入Toric IOL组术后1个月残余散光度数( MD=-0.13,95% CI:-0.21~-0.04, P=0.003; SMD=-0.34,95% CI:-0.59~-0.10, P=0.007)及术后3、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 MD=-0.30,95% CI:-0.51~-0.10, P=0.004; SMD=-0.84,95% CI:-1.42~-0.25, P=0.005)均低于对照组;植入Toric IOL组术后3个月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D=-0.01,95% CI:-0.08~0.11, P=0.77)。 结论::与传统IOL植入联合PCRI相比,Toric 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合并≤3 D的角膜散光效果更好。同时,Toric IOL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上略具优势,但其临床意义可能不大。二者在术后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4c型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度及高度近视行V4c型ICL植入术60例(118只眼)的临床资料。术眼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11.26 ±3.87)D。观察术后拱高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比由Orbscan、IOLMaster、Pentacam及UBM所测得的角膜直径及前房深度的一致性。结果:眼前段OCT测量术后1 d、1、3、6及12个月拱高依次为:(0.635±0.201)mm、(0.608±0.194)mm、(0.581±0.195)mm、(0.597±0.171)mm及(0.495±0.158) mm。术后拱高与年龄呈负相关( r=-0.266, P=0.004),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r=-0.241, P=0.009),与前房深度、ICL直径、角膜直径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r=0.529、0.583、0.405及0.314,均 P<0.05),与性别、术前眼的屈光状态、是否植入散光矫正型ICL、角膜曲率及是否伴随睫状体囊肿均无相关( P>0.05)。Orbscan Ⅱ及Pentacam术前测量角膜直径的一致性好,Orbscan Ⅱ、Pentacam及UBM术前测量前房深度可互相参考。 结论:V4c型ICL植入术矫正中度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拱高是术后安全的重要因素,术前精确的生物测量及术后定期的随访观察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全程视力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双眼接受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普通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后双眼全程视力(远视力5 m,中视力60 cm,近视力33 cm)及单眼全程视力。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行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MIOL植入36例(7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即散光矫正型MIOL组16例(32眼)和B组即普通MIOL组20例(40眼)。术后随访1.5个月,进行离焦曲线检查,离焦曲线下面积的大小来反映MIOL植入术后的全程视力。结果:随访期末,双眼全程视力A组优于B组( t=-5.950, P<0.001)。A组单眼全程视力优于B组( t=-10.792, P<0.001)。各组内左、右眼之间全程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眼的全程视力均优于单眼;散光矫正型MIOL植入术后全程视力优于普通MIOL植入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切口超声乳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白内障角膜散光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2.2 mm微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者56例(75只眼)。其中进行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toric IOL植入术者29例(36只眼)为试验组;27例(39只眼)植入普通非球面IOL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对比敏感度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末期,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 t=-2.964, P=0.004),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相近( t=-0.497, P=0.621);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0.378±0.184)D较对照组(2.364±0.616)D明显减少( t=-18.584, P<0.001),而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58±0.216)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0, P=0.566);试验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两组轴位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76,1.247; P=0.376,0.419)。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toric IOL植入术治疗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长期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术后中长期视觉质量,并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植入术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08例141眼,根据植入的IOL分为MIOL组55例76眼和SIOL组53例65眼。术后2年对2个组患者术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进行检查;绘制术眼离焦曲线;采用i-Trace视觉质量分析仪测定术眼全眼高阶像差、Strehl比值、调制传递函数(MTF);采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仪评估术眼对比敏感度;采用美国《MIOL植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汉化版对2个组患者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年MIOL组裸眼中、近视力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年平均离焦曲线结果显示MIOL组于0.0 D和-3.0 D处出现2个峰值,且在0.0~-3.0 D之间形成宽平台,下降趋势平缓。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全眼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二阶散光值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Strehl比值小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在5、10、15、20、25和30 c/d空间频率的MTF值稍小于SIO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3、6、12和18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在明视、暗视及有、无眩光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55例患者中54例脱镜,占98.18%,SIOL组53例患者中28例脱镜,占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7, P<0.01)。MIOL组55例患者中4例出现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症状,占7.27%,SIOL组53例患者中1例出现视觉干扰症状,占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2)。MIOL组在近距离、中等距离视物及总体视力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IOL植入术比较,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术可提供良好且稳定的全程视力和较好的对比敏感度,且光学干扰现象发生率低,术后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外伤性白内障104例(104眼)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1∶1配对的方式分为Ⅰ期组(予以IOL Ⅰ期植入术)和Ⅱ期组(予以IOL Ⅱ期植入术),每组各52例(52眼),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视力优良率;并根据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分为视力恢复良好组( n=81)与视力恢复不良组( n=2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 结果:Ⅰ期组与Ⅱ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视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视力恢复不良组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视力、就诊时间、损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角膜瘢痕、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等资料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瘢痕位于瞳孔区和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影响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IOL Ⅰ期与Ⅱ期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在视力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但Ⅱ期植入术后并发症更低;且角膜瘢痕位置、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