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术式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比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84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 44 例接受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BE组),40 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椎间盘突出部位、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等信息.术前、术后 2d和术后 1 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1 月采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指标评估疗效.比较 2 组术前和术后关节突保留率以及椎间盘高度变化.结果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及椎间盘突出类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相对于开放组,UBE组手术耗时较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同时UBE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2 组患者术前、术后 2d时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 1 月时 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内术前、术后2d及术后 1 月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时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中UBE组优、良、可、差依次为 40、2、2 与 0 例,总体优良率高达 95.4%.在开放手术组中,优良可差分别为29、7、4 与 0 例,整体优良率达到 90%.术前和术后 2 组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BE组中,术前和术后椎间盘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放组术后椎间盘高度明显增加(P<0.05).UBE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为 63.6%,而开放手术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仅为 10%.结论 UBE可以直达靶点解除神经压迫,是一种微创、灵活、创伤小、学习曲线平缓、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有利于术后康复的新技术,可彻底摘除突出髓核,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轴脊柱关节炎应用达标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困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其他慢性疾病管理的成功,达标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中轴脊柱关节炎的有效策略.实现达标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延缓放射学进展、减少并发症和指导临床用药.临床实践中,达标治疗存在加重患者经济和时间成本负担、过度医疗风险、目标值的界定及对患者整体情况反映是否全面等问题.因此,临床诊疗中如何正确应用达标治疗策略,仍有待商榷.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轴脊柱关节炎应用达标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困境,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入院的1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患者激活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分层回归分析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计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96.1%。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得分为(54.71±7.23)分。回归分析显示损伤部位、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激活度的影响因素( P<0.05),整体回归模型解释了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变异的50.0%。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激活度普遍处于中等水平。脊髓损伤患者激活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社会资源,康复护理人员应给予其更多关注,并改善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以进一步提升患者激活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高龄人群脊柱与髋部骨密度差异及其在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超高龄人群(年龄≥80岁)脊柱与髋部骨密度(BMD)差异,分析不同部位BMD在超高龄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超高龄体检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组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得到的脊柱和髋部BMD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自身脊柱与髋部BMD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腰3椎体(L3)[(-2.7±1.5)比(-1.8±2.2), t=-2.275, P<0.05]、腰4椎体(L4)[(-2.4±1.5)比(-1.6±2.1), t=-2.137, P<0.05]、腰1~4椎体整体值(L1~4)[(-2.7±1.4)比(-2.0±1.9), t=-2.023, P<0.05]以及全髋部(TH)[(-3.0±1.1)比(-2.2±1.3), t=-2.618, P<0.05]BMD均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L1 BMD低于TH BMD[(-3.630±1.209)比(-3.040±1.147), t=-2.313, P<0.05],对照组患者L3[(-1.753±2.249)比(-2.647±0.986), t=3.306, P<0.05]、L4[(-1.527±1.999)比(-2.647±0.986), t=4.830, P<0.05]及L1~4[(-2.183±1.828)比(-2.647±0.986), t=2.340, P<0.05]BMD均高于股骨颈(FN)BMD,L4 BMD高于TH BMD[(-1.527±1.999)比(-2.165±1.255), t=3.046, P<0.01]。 结论: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腰椎部分节段和髋部BMD与同龄未骨折人群相比存在差异,该差异对超高龄人群髋部骨折风险预测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头椎弓根螺钉卫星棒矫形技术促进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椎体重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卫星棒技术对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和促进椎体重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休门氏病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4.5±0.9)岁(范围13~16岁)。Risser征1级5例、2级10例、3级11例。采用双棒固定(双棒固定组)13例、双棒+卫星棒固定(卫星棒固定组)1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BH)、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ing angle,DWA)、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ing angle,VWA)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问卷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1±1.0)年和(2.9±1.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4, P=0.837)。术后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矫正率分别为51.1%±5.1%、46.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 P=0.099)。随访期间卫星棒固定组患者矫正丢失0.6°±0.3°,低于双棒固定组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2, P<0.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发生楔形变椎体的AVBH/PVBH比值均增加( P<0.05);卫星棒固定组楔形变最严重椎体的AVBH/PVBH比值增长率为32.6%±8.5%,高于双棒固定组的22.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1, P=0.030)。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楔形变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增加;相比于传统双棒技术,应用卫星棒技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椎体重塑和更少的矫正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 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 0~C 2角、C 1~C 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 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 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 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 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 0~C 2角、C 1~C 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1.2(9.5,-4.8)°( P<0.01);HT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 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 P<0.01);CSVA分别为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 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 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 Ⅰ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 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 HU值的L 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椎体间骨密度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测量HU值分析L 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间骨密度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确诊的L 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其中女142例、男58例,年龄41~70(58.5±8.1)岁。纳入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女92例、男38例,年龄21~70(57.6±9.3)岁。依据Schreiber法基于CT测量腰椎各椎体松质骨HU值,分析2组患者L 1~5椎体间骨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采用年龄、腰椎前凸顶点、滑脱程度进一步分层分析L 1~5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或差异。 结果:2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观察组L 1~5各椎体松质骨HU值、各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内各椎体HU值、以L 3和L 4椎体为腰椎前凸顶点的各椎体间HU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椎体间、各年龄段内椎体间、不同腰椎前凸顶点者的椎体骨密度分布梯度均表现为L 1~3松质骨HU值逐渐下降,L 3~5松质骨HU值逐渐上升。对照组各椎体间HU值、不同腰椎前凸顶点者椎体松质骨H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椎体间骨密度分布梯度表现为自L 1~4松质骨HU值逐渐下降,L 4~5松质骨HU值上升。观察组中,Ⅰ度滑脱患者L 1、L 2、L 3椎体松质骨HU值与Ⅱ度滑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Ⅰ度滑脱患者L 4、L 5椎体松质骨HU值为125.16±36.99、140.39±48.57,低于Ⅱ度滑脱患者155.37±44.78、180.13±59.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2、3.10, P值均<0.05 )。 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间松质骨的骨密度梯度变化折点位置相对较高,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局部力学环境改变对于骨密度梯度变化的影响强于整体平衡因素,不同滑脱程度椎体松质骨HU值差异可能是滑脱进展的继发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SV-1"作为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STK)行后路融合手术时选择矢状面稳定椎上方椎体(sagittal stable vertebra-1,SSV-1)作为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治疗STK患者57例,男52例、女5例,年龄(16.8±3.5)岁(范围12~30岁)。随访时间(33.0±7.3)个月(范围24~53个月)。根据LIV的选择不同分为两组,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36例,即LIV位于SSV;SSV-1组21例,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LIV偏移距离、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SSV组LIV偏移距离为(-7.9±11.0) mm,小于SSV-1组的(31.5±1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 P<0.001)。SSV组术前GK为79.3°±10.5°,术后1周减小至44.4°±8.5°( t=28.28, P<0.001),矫正率为44.0%±7.6%;SSV-1组术前GK为81.1°±10.6°,术后1周减小至44.9°±7.8°( t=22.23, P<0.001),矫正率为44.6%±7.0%。SSV-1组与SSV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L、SVA、PI、PT及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损伤。随访期间SSV-1组有1例患者发生DJK,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SSV-1患者的SRS-22量表的功能维度评分由术前(3.5±0.54)分改善至(4.1±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4, P=0.001),改善率为19.2%±3.2%。 结论:选择SSV-1作为STK患者矫形手术中的LIV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且不会增加术后DJK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 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5.397、3.987、3.561、4.156、3.451, 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 t=6.901、4.563、5.967、9.321、6.045, 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6.063、10.736、29.654, 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 t=6.239、11.079、31.078, 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5.693、0.383、8.963, 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