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68Ga-DOTA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期间86例疑似NE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或病理活检结果确认74例为胃肠胰NET,12例为非NET.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核磁共振成像(MRI)、68Ga-DOTATATE PET-CT检查,分析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在NET诊断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按照病理诊断分级将G1级、G2级、G3级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比较三组间病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本底比值(TBR)的差异.结果 3种检查方法中,68Ga-DOTATATE PET-CT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为95.95%,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4.19%,kappa=0.766.三组间病灶最大径、SUVmax、SUV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灶最大径小于B组、C组,B组病灶最大径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UVmax和SUVmean大于B组、C组,B组SUVmax和SUVmean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可以提高NET诊断价值,利于指导NET病理分级,有望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6/2022-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09例209眼为DR组,根据分期分为DR轻度组患者115例115眼、DR中度组患者54例54眼、DR重度组患者40例40眼,单纯T2DM未合并DR患者100例100眼为No-DR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70例70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DR组根据病变程度入组(若双眼病变程度一致,则随机取一眼进行研究),对照组和No-DR组随机一眼纳入研究.比较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非圆度指数(AI)、FAZ周围300 μm范围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FAZ血管线性密度(VD)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般资料与FAZ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黄斑FAZ指标诊断DR的价值.结果: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FBG、MFRT、FAZ面积、PERIM水平均明显高于No-DR组和对照组,AI、VD水平明显低于No-DR组(均P<0.05);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Cys-C、FAZ横径、FAZ竖径明显高于对照组,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MFRT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5,P=0.001);AI、VD 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6、-0.235,均 P<0.05);MFRT、FAZ 面积、PERIM、AI、VD 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738、0.696、0.792、0.847.结论:DM患者可出现FAZ结构及微循环改变,FAZ相关参数在诊断早期D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节性硬化病并发双眼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8岁。因外院结节性硬化复查发现左眼眼底异常1 d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既往诊断为结节性硬化、颅内多发结节、脑钙化。颜面部可见散在皮脂腺瘤。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真彩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右眼鼻侧1/2个视盘直径大小的灰白色半透明扁平灶;左眼颞下血管弓上渗出灶中间见黄白色钙化,周边半透明;左眼颞上血管弓及周边部视网膜多处灰白色半透明类圆形病灶(图1A,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左眼早期视盘周围及颞上方弥散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颞下方为均匀性强荧光灶(图1C,1D);右眼鼻侧病灶较周边,未拍摄到。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左眼颞上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颞下方视网膜圆顶状隆起灶内可见颗粒状强反射信号及玻璃体牵引(图2)。诊断:结节性硬化病并发双眼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右眼Ⅰ型,左眼Ⅲ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 mm×6 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黄斑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 t=3.133、4.814)、CVV( t=7.504、9.248)、CT( 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 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CVI( t=7.129)、CVV( t=10.020)、CT( t=10.488)明显增大,CFA( t=-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CVI( t=4.980、4.201、4.716、8.491)、CVV( t=9.014、7.156、7.719、10.730)、CT( 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 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 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按照透明角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2.2 mm切口组37例37眼和1.8 mm切口组39例39眼。术中测量并比较2个组累积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直径3.0 mm范围角膜体积(CV3)和直径10.0 mm范围角膜体积(CV10)。结果:2个组间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角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788、0.706、3.692、4.341、4.182,均 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17.717、67.356、17.577、13.559、80.076,均 P<0.01)。术后1个月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 d,2个组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1个月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1.8 mm切口组术眼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和角膜内皮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39)和5.1%(2/39),高于2.2 mm切口组的0.0%(0/37)和2.7%(1/37),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78, P=0.024; χ2=0.295, P=0.590)。术后1 d,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明显较2.2 mm切口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与CDE均呈正相关( r=0.231, P=0.025; r=0.347, P=0.003)。 结论:与2.2 mm角膜切口相比,1.8 mm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角膜内皮错位发生率以及角膜切口内口处角膜水肿程度较高,且恢复较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CT图像特征与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及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前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35例GIST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4~84岁)临床及影像资料。将 18F-FDG PET/CT中GIST病灶按照图像特征分为环形摄取和非环形摄取,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图像特征不同分组间肿瘤坏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简称NIH分级)之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SUV max、基于SUV max不同阈值(2.5、40%和50%)下的肿瘤代谢体积(MTV;MTV 2.5、MTV 40%、MTV 50%)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TLG 2.5、TLG 40%、TLG 50%)与临床病理特征(病变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绘制不同代谢参数诊断NIH分级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间的差异。 结果:35例GIST患者中,环形摄取占31.4%(11/35),非环形摄取占68.6%(24/35),2组间的坏死[7/11和12.5% (3/24); P=0.004]、NIH分级高危构成[11/11和25.0% (6/2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不同分组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4.70~-2.09,均 P<0.05),但Ki-67不同分组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值:-0.83~-0.71,均 P>0.05)。代谢参数与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之间均有相关性( rs值:0.36~0.81,均 P<0.05),但与Ki-67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rs值:0.12~0.14,均 P>0.05)。SUV max与MTV 2.5、TLG 2.5、TLG 40%、TLG 50%的AUC分别为0.752、0.856、0.856、0.882、0.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1.96~2.12,均 P<0.05)。 结论:在 18F-FDG PET/CT中图像特征呈环形摄取的GIST具有更高的NIH分级,肿瘤更易出现坏死;基于SUV max不同阈值下的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GIST的NIH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并可能优于SUV max。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短期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对6~7岁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6~7岁儿童短期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对儿童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屈光专科2019年1月至2月和2020年2月就诊的6~7岁儿童71例(71只右眼),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每日2次,持续1周后停用。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4、8周分别测量其等效球镜度(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T)和视网膜血管密度(RVD)。根据第1周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度(CSE)分为近视组(CSE≤-0.50 D,43眼)和对照组(CSE>-0.50 D且≤+2.00 D,28眼)。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行黄斑区视网膜检测,选取以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中心圆(Fovea)、3 mm旁中心凹环(ParaFovea)和6 mm的中心凹周边环(PeriFovea),计算Fovea和ParaFovea、PeriFovea颞侧(T)、上方(S)、鼻侧(N)、下方(I)四个象限的RT及RVD。结果:两组儿童1%硫酸阿托品凝胶滴眼1周后,SE和RT均显著升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停药3周,近视组SE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7周,对照组SE和两组ParaFovea(I)区RT恢复到基线水平。近视组用药前后R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用药1周后Fovea区RVD以及ParaFovea(I)区浅层RVD较基线时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停药后RVD下降,至第8周时,ParaFovea(N)区浅层RVD、ParaFovea(I)区深层RVD以及PeriFovea(S)区RVD较基线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1周后,ParaFovea(S、N、I)和PeriFovea(S)区RT变化量(ΔRT)和Fovea区RVD变化量(ΔRVD)近视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1周可使两组儿童黄斑区RT均显著增加,停药后恢复过程持续7周以上;可使对照组儿童Fovea区RVD以及ParaFovea(I)区浅层RVD显著增加,而对近视组儿童RVD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