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新型生物靶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达到重新激发抗肿瘤免疫监视的效果,但会引起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irAEs的临床疾病谱复杂,目前的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临床诊治中往往会借鉴传统风湿病的诊治经验。irAEs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警惕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效应的风险。本文从免疫学角度概述了介导irAEs的关键的病理生理机制,总结当前可用的药物及有前景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以提供未来针对irAEs进行个性化治疗的解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仍处全球大流行阶段,目前以德尔塔株和奥密克戎株为主要流行毒株,变异株较原始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能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部分社会公共资源和医疗资源可能受影响,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就医延迟或中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及疫苗、抗病毒药物等资源的可及性,制定了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恶性肿瘤患者的新冠疫苗接种、优化调配医疗资源以及精准把握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抗肿瘤治疗重启时机等内容,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海曲泊帕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海曲泊帕(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2021年6月海曲泊帕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为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海曲泊帕,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根据海曲泊帕的临床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TPO-RA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多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上市,给肝癌患者带来曙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为肝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保留了人源肿瘤的组织学特性,并可以进行体外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近年来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经多线治疗后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特别是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学说认为阻断血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迁移。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包括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小分子VEGFR抑制剂。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乳腺癌中也具有临床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对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管理。共识撰写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整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及国际学术大会报道,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对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治疗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患者表现出发病率、转移率、病死率高的特点。胃癌在手术、化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治疗下,因高度异质性及转移复发率高,部分患者仍出现疾病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载荷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高效抗肿瘤药物,其高度靶向性和小分子化疗药物的强大杀伤作用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目前正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对不同靶点进行评估。文章主要综述了抗体-药物偶联物在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简称:金葡)的新型抗菌药物。本研究的类型为实验性研究。金葡临床菌株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摇菌培养浮游菌,检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药物库(包含1573种小分子)对金葡浮游菌增殖抑制作用;通过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FDA认证药物库分子对金葡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纳入小分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通过将FDA认证药物库中的小分子浓度设置为100 μmol/L,初步筛选出218种对金葡浮游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118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和代谢疾病药物,分别占40、19、12、9、8和3种,未分类药物占9种。排除抗感染药物后,针对具有金葡浮游菌生长抑制作用排名前十的小分子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未分类药物维生素K3,其抑制率均达99.65%~100%。针对具有金葡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排名前十小分子也以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抗炎/免疫类药物,其抑制率为50.22%~92.95%。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了第二轮筛选得到的51个小分子的MIC。其中,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抗炎/免疫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和其他未分类药物,分别占22、5、3、9、2、5和5种,其MIC分布分别为1.56~50 μmol/L、6.25~25 μmol/L、6.25~25 μmol/L、0.2~50 μmol/L、25~50 μmol/L、1.56~50 μmol/L和0.1~12.5 μmol/L。综上,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出的小分子最低抑菌浓度值均为微摩尔级别,成药能力强且可改造性高。其高效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有望为针对金葡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生物制剂作为继传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药物后的新型治疗选择,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广泛应用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最为常用,但其在临床中的规范合理应用仍缺乏指导。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分会眼免疫学组牵头制定了《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国专家共识》,遵循共识制订原则,基于循证基础,结合多位专家的临床治疗经验,系统全面地对于阿达木单抗及英夫利昔单抗的应用进行推荐,形成12条应用建议。针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解读,有助于提高眼科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对抗TNF-α单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疗专家指引(试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蔓延,疫情防控任务任重而道远。结合当前疫情,考虑晚期肺癌患者的特殊性,我们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CSCO青委肺癌组、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委员等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有效问卷321份。结合国内外肺癌相关指南与本次问卷结果,制订本指引(试行)。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管理、抗肿瘤药物使用的策略、具体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与新冠肺炎疑诊患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等方面给予了建议和推荐。建议就近就医、门诊诊疗为主;因病情需要住院患者,应排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方能住院进行抗肿瘤治疗;建议重视COVID-19相关症状与肿瘤本身或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的鉴别;重视防护和合并感染者的救治;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推迟返院时间;同时需针对不同类型NSCLC患者选择不同的诊疗策略,平衡药物疗效与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吡咯替尼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吡咯替尼是一种新型的不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其中吡咯替尼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在国内外已得到认可。进一步探索是否存在与吡咯替尼联用效果良好的其他抗肿瘤药物、吡咯替尼能否提升早期或中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获益等,可开发吡咯替尼的更多潜力。文章对近年吡咯替尼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