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凝血生物标志物评价儿童脓毒症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凝血标志物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和出院预后的预警效能。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包括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5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于诊断脓毒症当日检测sTM、t-PAI·C和传统凝血指标。另选择20例行包皮环切患儿为对照组,于纳入当日检测上述指标。脓毒症组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儿童脓毒症及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预测儿童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的效能。 结果:59例脓毒症患儿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61(22,136)月龄。存活组44例,死亡组15例。20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07(94,122)月龄。脓毒症组患儿sTM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17)×10 3 比9(8,10)×10 3 TU/L,10(6,22)比2(1,3)μg/L, Z=-2.15、-6.05,均 P<0.05]。t-PAI·C诊断脓毒症优于sTM,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6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 μg/L、12×10 3 TU/L。存活组患儿sTM水平低于死亡组[10(8,14)×10 3 比17(11,36)×10 3 TU/L, Z=-2.73, 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M是脓毒症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 OR=1.14,95% CI 1.04~1.27, P=0.006)。sTM和t-PAI·C对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的AUC分别为0.74、0.6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10 3 TU/L 、6 μg/L。sTM联合血小板计数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AUC为0.89,优于sTM和t-PAI·C。 结论:sTM和t-PAI·C对诊断儿童脓毒症和预测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恶性肿瘤患者形成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方法:诊断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 366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男562例,女804例,年龄(59.45±15.10)岁],对照组为70名健康体检人群[男35名,女35名,年龄(50.41±18.90)岁],其中形成静脉血栓69例,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20±15.71)岁。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根据各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项标志物的诊断性能,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及乳腺癌( P<0.05);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血栓组的TM、TAT、t-PAIC及PIC水平高于对照组,非血栓组的TAT、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M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0.57 IU/ml(敏感度为50.30%,特异度75.50%,AUC=0.671),TAT的最佳截断水平为4.16 ng/ml(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62.80%,AUC=0.757),t-PA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44 ng/ml (敏感度为52.50%,特异度为84.00%,AUC=0.682),P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8 μg/ml(敏感度为67.20%,特异度为79.50%,AUC=0.790),四项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最佳,诊断性能最好(86.90%,AUC=0.807)。年龄、分期、转移、手术、肿瘤直径及PIC水平是影响恶性肿瘤VT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血栓发生率不同,TM、TAT、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性能最好,可作为恶性肿瘤发生VTE的新型筛查方法。年龄、分期、转移、手术及肿瘤直径是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高危因素,P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内并发VTE风险的可靠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肾脏损伤的病理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肾脏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影响的主要器官之一,但是2019-nCoV感染合并的肾损伤不能全部归咎于病毒感染。目前文献表明,2019-nCoV感染可能诱发微小病变性肾病、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和血栓性微血管病。管网状包涵体可能是2019-nCoV感染相关肾小球损伤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通量测序在抗磷脂综合征中应用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APS)以动、静脉血栓形成和/或病态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但由于APS发病机制复杂,患者aPL谱的表达情况个体差异较大,仅从抗体层面可能无法解决APS诊断、预后判断和风险评估难的问题,需要利用新技术多维度来挖掘APS新型生物标志物。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在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高发体细胞突变的相关疾病应用已较为成熟,因此尝试采用NGS从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各方面了解APS研究应用进展。现对NGS技术在APS中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为筛选APS相关标志物及其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提供更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血栓患者新型血栓标志物水平纵向分析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栓患者新型血栓标志物水平纵向分析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以 2020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病例组,纳入同期就诊的 100 例非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治疗期间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t-PAI-C)水平;对比病例组抗凝不同时间血栓标志物水平;对比病例组出血前和出血后血栓标志物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新型血栓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D-二聚体、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5.229、4.032、8.314、9.439,P<0.05);治疗 7 d病例组D-二聚体、PIC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 个月后,D-二聚体、PIC、TAT、t-PAI-C均较治疗 7 d和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出血后新型血栓标志物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OR=1.007,95%CI=1.004~1.011)、TAT(OR=1.671,95%CI=1.215~2.153)、PIC(OR=7.068,95%CI=1.053~47.467)以及t-PAI-C(OR=1.164,95%CI=1.017~1.331)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且基于上述影响因素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新型血栓标志物联合诊断的AUC=0.988 高于单一项检测的AUC(P<0.05).结论 新型血栓标志物对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凝血和炎症标志物检测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长新冠(long COVID,LC)患者临床症状的分布特点及体内凝血和炎症状态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LC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的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30 d仍有症状持续的44例患者病例特征,对就诊症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各症状发生的比例.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统计各指标的测量值,观察其正常和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44例LC患者中男14例(31.82%),女30例(68.18%),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发病年龄集中在41~60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为15.90%.LC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胸闷(36.36%)、失眠(22.73%)和心悸(18.18%),其次为咳嗽(13.64%)、胸痛(9.09%)和疲劳(9.09%).仅有5%~10%L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血小板计数(PLT)升高,20%患者的D-二聚体(D-D)升高;90%以上患者的炎症指标正常.结论 中年、女性、合并糖尿病是LC的危险因素,LC患者持续存在的临床症状主要来自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时的炎症风暴、内皮损伤、全身广泛的微血栓在LC时期已基本趋于正常,可能不再作为LC的主要致病机制,关于LC症状持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出凝血检测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出凝血功能异常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肿瘤细胞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并诱导血小板活化和增多,均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肿瘤患者常表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缩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增高,呈现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同时,纤溶系统激活,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升高,两者是纤溶系统常用标志物,计算FDP/D-二聚体比值,可提高诊断血栓或出血的准确率.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表面标志物等新型出凝血标志物,可用于评估血小板活化状况.在肿瘤高凝状态和纤溶过程中,血栓新4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1 complex,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恶性肿瘤和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志物.血栓弹力图可同时反映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活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展示了凝血与纤溶的整体动态过程.传统凝血6项与血小板计数联检、血栓新4项联合D-二聚体、FDP检测,以及多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不同肿瘤的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新标志物的发展,出凝血异常检测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50例)和非血栓组(71例).比较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包括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在内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新型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水平.通过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APS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血栓风险的效能.结果:血栓组APS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49(32,64)岁vs.36(32,39)岁,P<0.05],血栓组APS患者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全面抗磷脂综合征评分(global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score,GAPSS)≥10分的比例均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P均<0.05).血栓组APS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cdy,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率更高(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更高(P均<0.05).血栓组静脉血栓19例(38.00%),其中深静脉血栓16例(84.21%),肺栓塞5例(26.32%);动脉血栓35例(70.00%),其中心肌梗死6例(17.14%),脑梗死30例(85.71%).血栓组患者的 TM 水平明显大于非血栓组(P<0.05),两组间 TAT(Z=-1.420,P=0.156)、PIC(Z=-0.064,P=0.949)和t-PAIC(Z=-1.487,P=0.137)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6,P=0.002]、TM 升高[OR=1.325,P=0.048]、PT 延长[OR=4.127,P=0.008]是 APS 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年龄、PT、TM三项联合检测对APS血栓形成的诊断性能最佳[AUC为0.916(0.862,0.969)],具有最高的约登(Youden)指数(0.727)和敏感性(83.0%),特异性为89.7%.结论:TAT、PIC、TM和t-PAIC可以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形成.TM、PT联合年龄优于单一标志物的应用,对APS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具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