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 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 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酶-α 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 118.09(333.25,2 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 125.14(4 185.89,33 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 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 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 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 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 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 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 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 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 P均<0.05)。 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66例AECOPD痰热瘀肺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金化浊方。2组均治疗7 d。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急性血栓事件。结果:治疗期间,66例患者中4例标本溶血,2例误纳入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28例、研究组32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研究组血浆t-PAIC[(6.19±1.93)μg/L比(7.42±2.71)μg/L,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清TNF-α[(71.15±25.25)ng/L比(122.60±98.76)ng/L, t=2.4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浆PT[(11.98±0.74)s比(11.55±0.77)s, t=-2.19]较对照组延长( 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未出现血栓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恶性肿瘤患者形成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方法:诊断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 366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男562例,女804例,年龄(59.45±15.10)岁],对照组为70名健康体检人群[男35名,女35名,年龄(50.41±18.90)岁],其中形成静脉血栓69例,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20±15.71)岁。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根据各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项标志物的诊断性能,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及乳腺癌( P<0.05);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血栓组的TM、TAT、t-PAIC及PIC水平高于对照组,非血栓组的TAT、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M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0.57 IU/ml(敏感度为50.30%,特异度75.50%,AUC=0.671),TAT的最佳截断水平为4.16 ng/ml(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62.80%,AUC=0.757),t-PA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44 ng/ml (敏感度为52.50%,特异度为84.00%,AUC=0.682),P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8 μg/ml(敏感度为67.20%,特异度为79.50%,AUC=0.790),四项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最佳,诊断性能最好(86.90%,AUC=0.807)。年龄、分期、转移、手术、肿瘤直径及PIC水平是影响恶性肿瘤VT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血栓发生率不同,TM、TAT、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性能最好,可作为恶性肿瘤发生VTE的新型筛查方法。年龄、分期、转移、手术及肿瘤直径是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高危因素,P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内并发VTE风险的可靠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脓毒症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7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2 h内是否存在急性肝损伤将患者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563例)和脓毒症性肝损伤组(n=115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预测脓毒症性肝损伤的价值.结果 与普通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性肝损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乳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AIC、PLT、CRP是脓毒症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PAIC、PLT、CRP及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性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95%CI:0.645~0.754,P<0.001)、0.665(95%CI:0.610~0.720,P<0.001)、0.640(95%CI:0.584~0.697,P<0.001)和 0.797(95%CI:0.752~0.841,P<0.001).结论 PLT减少、血浆t-PAIC和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1 月—12 月北京市隆福医院收治的 14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73 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2 次/d,滴注时间≥50 min/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脑安滴丸,20 粒/次,2 次/d.两组疗程 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及血小板参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酸(Glu)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6.30%(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FMA、NIHS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以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Glu水平均显著下降,而血清NO、SOD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清CRP、NO、SOD、Glu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能安全有效地抗血栓形成,缓解炎症及氧化应激损害,促进神经及运动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NSCLC患者肺功能、血栓因子、P-gp、GBU4-5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研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TS)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血栓因子、P糖蛋白(P-gp)、解旋酶(GBU4-5)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NSCLC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S组(n=46)、胸腔镜肺叶切除术(TL)组(n=46).TS组行TS治疗,TL组行TL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术后90 d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及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手术前、手术后7 d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等血栓因子水平;手术前、手术后7 d血清P-gp、GBU4-5水平;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TS组手术时间为(145.36±19.26)min,长于对照组[(120.85±14.48)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 VAS评分分别为(81.65±8.42)mL、(307.67±33.05)mL、(3.25±0.35)分,均小于 TL 组[(123.54±15.09)mL、(331.96± 35.86)mL、(4.30±0.36)分],术后住院时间为(7.57±0.78)d,短于对照组[(9.46±0.9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90 d,两组 MVV、FEV1%pred、FEV1/FVC 均升高,且 TS 组 MVV、FEV1%pred、FEV1/FVC 分别为(85.06±8.81)L/min、(86.74±8.93)%、(85.13±8.76)%,均高于 TL 组[(78.04±8.13)L/min、(79.06±8.21)%、(78.06±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浆TM、PIC、TAT及血清P-gp、GBU4-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低于TL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治疗NSCLC可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更多的肺功能,降低血栓因子、P-gp、GBU4-5水平,可达到与TL 一致的切除病灶的目的,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风险分层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是否具有对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患者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asion,MT)风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MT(MT组,n=60)定义为分娩后 24h内输注红细胞量≥10 U,<10U为非MT组(n=190).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PPH刚发生时的血浆PIC、TAT水平.结果 与非MT组相比,MT组PPH患者拥有更高的TAT[2.20(1.20,3.00)ng/mL vs.4.00(2.20,6.30)ng/mL,Z=-5.464,P<0.001]及PIC[0.99(0.82,1.13)μg/mL vs.1.11(1.05,1.55)μg/mL,Z=-7.228,P<0.00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TAT、PIC联合预测PPH后需要MT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置信区间:0.756~0.886),阳性似然比为4.76、阴性似然比为0.35,明显优于二者单独预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AT水平>3.25 ng/mL、PIC水平>1.04 μg/mL均为PPH后需要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T、PIC水平升高是PPH患者需要MT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50例)和非血栓组(71例).比较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包括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在内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新型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水平.通过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APS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血栓风险的效能.结果:血栓组APS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49(32,64)岁vs.36(32,39)岁,P<0.05],血栓组APS患者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全面抗磷脂综合征评分(global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score,GAPSS)≥10分的比例均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P均<0.05).血栓组APS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cdy,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率更高(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更高(P均<0.05).血栓组静脉血栓19例(38.00%),其中深静脉血栓16例(84.21%),肺栓塞5例(26.32%);动脉血栓35例(70.00%),其中心肌梗死6例(17.14%),脑梗死30例(85.71%).血栓组患者的 TM 水平明显大于非血栓组(P<0.05),两组间 TAT(Z=-1.420,P=0.156)、PIC(Z=-0.064,P=0.949)和t-PAIC(Z=-1.487,P=0.137)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6,P=0.002]、TM 升高[OR=1.325,P=0.048]、PT 延长[OR=4.127,P=0.008]是 APS 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年龄、PT、TM三项联合检测对APS血栓形成的诊断性能最佳[AUC为0.916(0.862,0.969)],具有最高的约登(Youden)指数(0.727)和敏感性(83.0%),特异性为89.7%.结论:TAT、PIC、TM和t-PAIC可以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形成.TM、PT联合年龄优于单一标志物的应用,对APS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具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新型凝血标记物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complex,tPAIC)与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13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浆TAT、PIC、sTM和tPAIC).根据患者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Clavien-Dindo(CD)Ⅲb级及以上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肝移植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30 d内CDⅢb级及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1%(43/130).并发症组患者MELD评分、手术时间、术中红细胞用量、术中血浆用量以及术后ICU入院时血浆TAT、PIC、sTM和tPAIC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移植期间每输注1 U红细胞,肝移植术后30 d内并发症概率增加15.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0~1.239,P<0.001],术后ICU入院时血浆sTM每增加1 TU/mL,肝移植术后30 d内并发症概率增加13.7%(95%CI:1.060~1.220,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ICU入院时血浆sTM是肝移植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对sTM的额外评估可能有助于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