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VAP技术检测脂蛋白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浓度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蛋白残粒(RLP)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浓度以及小而密LDL颗粒(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6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149例)。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分离相测定2组空腹血清RLP、LDL-P及sdLDL-P等血脂亚组分浓度,采用均相法检测各组空腹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分析2组检验指标变化以及各检验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诊断真阳性率、诊断真阴性率、诊断假阳性率和诊断假阴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检验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组RLP、LDL-P和sdLDL-P水平[分别为(1.07±0.36)mmol/L、(1 300±370)nmol/L、(435±139)n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9±0.17)mmol/L、(781±215)nmol/L、(156±59)nmol/L; P均<0.01];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真阳性率[78.08%(114/146),81.51%(119/146)]和真阴性率[84.56%(126/149),86.58%(129/149)]均高于TG[58.90%(86/146),43.62%(65/149)]和LDL-C[59.59%(87/146),46.98%(70/149)],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假阳性率[15.44%(23/149),13.42%(20/149)]和假阴性率[21.92%(32/146),18.49%(27/146)]均低于TG[56.38%(84/149),41.10%(60/146)]和LDL-C[53.02%(79/149),40.41%(59/146)]( P均<0.01);血清RLP、LDL-P和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分别为0.890、0.902、0.973)均大于TG(0.682)和LDL-C(0.712),RLP和sdLDL-P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0.977)大于RLP(0.890)和sdLDL-P(0.973)( P均<0.01)。 结论:血清RLP、LDL-P和sdLDL-P等脂蛋白亚组分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检验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TG和LDL-C;血脂蛋白亚组分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残粒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甘油三酯(TG)是重要的血脂相关心血管剩余风险之一。然而,在他汀基础上、以TG为降脂靶点、以心血管结局为主要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表明,由富含TG脂蛋白(TRL)代谢转变而成的残粒中的胆固醇即残粒胆固醇(RC)是TG相关心血管风险的罪魁祸首。本文针对源于TRL的RC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研读、思考和汇总,以供同行们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直接法餐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原因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直接法测得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水平低于空腹水平的原因。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85名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受试者空腹和进食后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用直接法和磁共振波谱技术(NMRS)检测样本的血脂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水平。用Friedman双向秩方差分析和韦氏配对符号秩次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血脂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PCSK9水平与脂蛋白颗粒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直接法检测,与空腹状态比较,进食后2、4 h的LDL-C均有下降[分别为2.58(2.09,3.12)、2.47(1.92,3.02)、2.37(1.82,2.80)mmol/L, P<0.001]。经NMRS检测,空腹和餐后2、4 h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浓度分别为1 086(830,1 239)、1 083(848,1 213)、1 061(814,1 213)nmol/L( P=0.417);LDL颗粒中胆固醇浓度分别为2.13(1.56,2.54)、2.16(1.68,2.50)、2.06(1.58,2.50)mmol/L( P=0.047),但餐后2、4 h与空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大颗粒的LDL浓度[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185.2(150.6,221.6)、173.0(144.8,220.3)、178.1(144.0,233.6)nmol/L, P=0.001],以及餐后2、4 h大颗粒的LDL中的胆固醇浓度均较空腹时下降[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0.49(0.39,0.57)、0.47(0.38,0.57)、0.46(0.37,0.58)mmol/L, P<0.001]。同时,进食后PCSK9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为299(233,397)、257(208,342)、251(215,340)ng/ml, P<0.001],餐后4 h血清PCSK9的下降比例与NMRS所检测的餐后残粒胆固醇增长比例呈正相关( r=0.232, P=0.035)。 结论:磁共振波谱技术与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水平不一致。直接法测得的餐后LDL-C的下降并非LDL颗粒的清除,而是由于胆固醇在各LDL亚组分中的重新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证明,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内的传统血脂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管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血脂指标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本共识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非传统血脂指标,主要包括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残粒及非空腹血脂。对非传统血脂指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检测方法及性能、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临床专家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成年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其相关比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sd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sdLDL-C/载脂蛋白(apo)B在健康成年人中的水平及sdLDL-C与血脂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9—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151名健康体检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7名,女594名。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入组,参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分为18~29岁(247名)、30~44岁(269名)、45~59岁(225名)、60~74岁(207名)、75~90岁(203名)5个年龄组。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DL-C、LDL-C、sdLDL-C、载脂蛋白(apo)A1及apoB的含量,分析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上4个指标与其他血脂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组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分别为(0.56±0.23)mmol/L、0.24±0.07、0.49±0.22、0.27±0.07]均高于女性组[分别为(0.48±0.18)mmol/L、0.20±0.06、0.36±0.17、0.23±0.07]( P均<0.001)。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在18~29岁、30~44岁及45~59岁年龄组男性sdLDL-C均高于女性( P均<0.05)。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在18~29岁、30~44岁、45~59岁及60~74岁年龄组均高于女性组( P均<0.05)。全部受试对象的sdLDL-C水平与TC、TG、LDL-C、apoB、非HDL-C和残粒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 r=0.50、0.45、0.67、0.68、0.61、0.11, P均<0.01),与HDL-C与apoA1呈负相关( r=-0.17、-0.10, P<0.01)。 结论:健康成年人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均存在差异,血清中sdLDL-C水平与apoB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传统血脂指标的临床意义应受到关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ASCVD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并被列为可纠正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传统的血脂指标被视为ASCVD血脂干预的首要靶标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随机对照和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将LDL-C水平控制在当今指南的理想范围内仍存在心血管残余风险。据此,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发现,尚存新的血脂指标亦与心血管残余风险相关。本文仅就非传统血脂指标,包括脂蛋白α、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残余胆固醇和LDL颗粒中的三酰甘油等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社区体检人群餐后与空腹血脂水平的比较分析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异常判定标准在北京社区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于2018年1至10月招募社区体检者839名(男性292名,女性547名),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0(54, 66)岁,同时检测空腹和标准餐后4 h血脂谱水平,采用配对 t检验或者配对非参数检验比较空腹和餐后4 h血脂水平,空腹血脂分层下的餐后4 h血脂水平变化和餐后血脂异常百分比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 结果:与空腹相比,餐后4 h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载脂蛋白A1(ApoA1)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轻微降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升高0.27 mmol/L、甘油三酯(TG)升高0.7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或 Z值分别为10.26, 22.94, 24.22, 4.71, 16.61, 26.92, -23.58, -19.35, P<0. 05)。参照国外非空腹血脂异常截断值标准,空腹合适水平组TC、LDL-C、HDL-C、non-HDL-C、TG和RLP-C分别有10.0%、16.6%、10.1%、12.3%、30.0%和34.9%的人群处于餐后血脂异常升高水平。TC、LDL-C、non-HDL-C和HDL-C的餐后4 h变化程度均随空腹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F值分别为9.50, 6.18, 8.07, 3.86, P<0.01),最大变化程度TC≤3.5%、LDL-C≤6.8%、non-HDL-C≤2.9%、HDL-C≤6.3%;RLP-C的餐后4 h变化程度随空腹水平的升高而减少(50.8% vs. 33.2%, F=10.40, P<0.01),TG的餐后4 h变化程度随空腹水平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51.3% vs. 57.9% vs. 39.2%, F=19.05, P<0.01)。在空腹血脂异常分层标准基础上建立餐后4 h血脂异常浓度截断值为TC≥5.1 mmol/L、LDL-C≥3.2 mmol/L、HDL-C≤0.9 mmol/L、non-HDL-C≥4.0 mmol/L和RLP-C≥1.0 mmol/L,TG边缘升高和升高组截断值分别为≥2.2 mmol/L和≥3.4 mmol/L。 结论:初步建立社区人群餐后TC、LDL-C、HDL-C、non-HDL-C和RLP-C的异常浓度截断值,可应用于体检人群常规血脂谱评价;建议餐后TG采取不同水平的异常浓度截断值进行分层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脂蛋白残粒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联合脂蛋白残粒(RLPs)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T2DM合并AS患者50例纳入研究组,另选T2DM未合并A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血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sd-LDL、RLPs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采用logistic归回模型分析T2DM患者合并AS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sd-LDL、RLPs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sd-LDL、RLPs及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d-LDL(OR=1.264,95%CI:1.019~1.568)、RLPs(OR=1.379,95%CI:1.064~1.786)、Lp-PLA2(OR=1.842,95%CI:1.135~2.990)、脂蛋白 a(OR=1.704,95%CI:1.058~2.744)均为T2DM合并A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d-LDL、RLPs单独及联合均对T2DM患者合并AS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 T2DM合并AS患者血清sd-LDL、RLPs水平升高,对判断T2DM患者AS发病情况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105 例老年ACI为研究对象,根据CAS程度分为正常组18 例、增厚组30 例、斑块组57 例.比较不同CAS程度、不同斑块性质、不同梗死体积患者入院时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及与CAS程度、斑块性质、梗死体积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各指标对CAS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增厚组、斑块组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升高,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升高(P<0.05);与低梗死组比较,中高梗死组血清 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升高(P<0.05).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分别与CAS程度、斑块性质、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P<0.01);联合预测 CAS 程度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老年 ACI 患者血清LDL-C/HDL-C、non-HDL-C、RLP-C、sdLDL-C水平随着CAS程度增加而升高,其水平变化可反映病情发展,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CAS程度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