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S)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S)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新诊断的255例原发性MDS-RS患者资料。129例采用一代测序、126例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NGS)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共193例(75.7%)检出SF3B1突变,其中SF3B1 K700E突变147例(76.2%)。非SF3B1基因突变较常见的有TET2(16.7%)、ASXL1(14.3%)、U2AF1(11.1%)、TP53(7.9%)、SETBP1(6.3%)和RUNX1(6.3%)。RS 5%~<15%患者SETBP1突变率显著高于RS≥15%患者(21.4%对4.5%, P=0.044),其余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114例NGS检出SF3B1突变的患者中,RS 5%~<15%患者SF3B1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r=0.486, P=0.078);RS≥15%组SF3B1突变型患者骨髓RS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40.0%(15.0%~80.0%)对25.5%(15.0%~82.0%), P<0.001],且SF3B1 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P=0.009, rs=0.261)。全部患者SF3B1突变型与野生型年龄、ANC、PLT、平均红细胞体积、RS比例、IPSS-R染色体核型及IPSS-R预后分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F3B1突变是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 HR=0.265,95% CI 0.077~0.917, P=0.036),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HR=6.272,95% CI 1.725~22.809, P=0.005)。根据SF3B1和TP53突变状态将MDS-RS患者分为四组:SF3B1和TP53均突变组、SF3B1和TP53均野生组、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及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四组患者OS时间差异显著( 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OS时间显著长于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SF3B1和TP53野生组,而与SF3B1和TP53均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F3B1突变在MDS-RS中的发生率较高,几乎均是错义突变,以K700E突变最为常见。SF3B1突变是MDS-RS患者生存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二者联合可更精细地指导MDS-RS患者预后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汉族人群 D13S317基因座的多态性及新的三带型等位基因序列的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D13S317基因座等位基因多态性,发现及鉴定中国人群中 D13S317基因座新的STR三带型等位基因,排除非特异性扩增及侧翼序列基因变异产生的三带型等位基因,研究新的三带型等位基因序列特征及遗传方式。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7日至2018年12月28日于广东深光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的378例样本为研究对象。常规采用GlobalFiler? Express试剂盒作STR基因分型初检,对疑似三带型等位基因的家系采用PowerPlex ? 21试剂盒作STR基因分型复检,复检后采用分子克隆测序技术排除引物结合区及侧翼序列基因变异产生的三带型等位基因的可能。 结果:初检共计检出6个 D13S317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特征分别是8(29.1%)、9(13.1%)、10(15.21%)、11(24.21%)、12(13.89%)和13(3.44%);其中有1个家系中先证者的 D13S317基因座疑似为三带型等位基因(8、9、10)。复检与初检结果一致。先证者及其女儿 D13S317基因座分子克隆测序分析未发现引物结合区及侧翼序列有基因变异,确认先证者 D13S317基因座为三带型等位基因。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确认了1例 D13S317基因座2型三带型等位基因(8、9、10),该三带型等位基因未遗传给女性子一代,并首次被国际STRBase数据库收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致病基因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致病基因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至2020年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CA患者2例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2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证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自身荧光(AF)、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包含381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突变。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的致病性。Sanger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7岁。自幼双眼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指压眼征1例。家系1先证者(F1-Ⅱ-3),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血管走行及黄斑中心凹未见异常。F-VEP检查可见双眼最大正向波隐含期大致正常,振幅大幅下降。家系2先证者(F2-Ⅱ-1),视盘蜡黄,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呈"金箔样"改变。双眼视网膜大片弱AF。家系成员眼部表型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1-Ⅱ-3携带 GUCY2D基因c.835G>A(p.D279N)(M1)及等位基因外显子9~19号缺失(M2)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杂合突变。F2-Ⅱ-1携带 CRB1基因c.1576C>T(R526X)(M3)、c.1522T>C(C508R)(M4)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3、M4杂合突变。M2、M4为新发现突变位点。 结论:GUCY2D、 CRB1基因的相关致病性突变分别导致家系1和家系2患者罹患LCA1型、LCA8型;不同致病基因其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LL1基因遗传变异及表达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elta-like配体蛋白1(delta-like ligand protein-1,DLL1)基因的两个SNP位点rs2738822(C>T)、rs9459988(T>G)及基因表达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临沂市人民医院首次就诊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度骨髓抑制90例,轻度骨髓抑制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对DLL1基因的两个SNP位点rs2738822、rs9459988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法测定DLL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对于DLL1基因rs2738822位点,严重骨髓抑制组和轻度骨髓抑制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22, P=0.013);相对于CC基因型,CT和TT基因型携带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均更高, OR值分别为2.746(1.335~6.882)和3.054(1.282~8.143);显性模型结果显示,TT或CT携带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 OR值为2.976(1.231~4.963)。对于rs9459988位点,严重骨髓抑制组和轻度骨髓抑制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49, P=0.342)。显性模型结果表明,TG或GG携带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显著高于TT携带者, OR值为2.046(1.053~5.611)。严重骨髓抑制者DLL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1.15±0.23,显著低于轻度骨髓抑制者2.64±0.51( t=6.381, P<0.001)。对于rs2738822位点,随着T等位基因的增加,DLL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 P<0.05);对于rs9459988位点,携带突变等位基因G患者的DLL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低于野生型CC携带者( P<0.05)。 结论:DLL1基因rs2738822和rs9459988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骨髓抑制程度的遗传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5例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表型及 ATP7B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肝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儿的临床特征与 ATP7B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75例肝型WD患儿的临床及 ATP7B基因变异的特点。 结果:75例患儿中,症状前患儿4例,表现为单纯转氨酶升高者59例,急慢性肝病者12例; ATP7B基因纯合变异9例,复合杂合变异64例,杂合变异2例;共检测出49个变异,高发变异位点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ro992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7%、12.7%及9.3%;检出了c.1908dupC(p.Asn637Glnfs*118)、c.4179_4180insC(p.Pro1394Profs*15)、c.1604A>G(p.Glu535Gly)、c.2278C>T(p.Pro760Ser)、c.3008C>A(p.Ala1003Glu)及c.3532A>C(p.Thr1178Pro)6个新变异,除c.1604A>G(p.Glu535Gly)为临床意义不明确变异外,余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儿童肝型WD的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西北地区肝型WD患儿常见 ATP7B变异类型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Pro992Leu),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介菌骨炎患者的Toll样受体4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较低有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后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多态性与骨炎发生风险及成年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2例婴幼儿卡介苗性骨炎患者进行TLR4 rs498679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野生型和变异型TLR4 rs4986790基因型的研究对象成年后11种细胞因子的血清学水平。结果:卡介菌性骨炎患者TLR4 rs4986790 SN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变异型受试者的促炎因子,如IL-6、IL-17A和IL-12水平较低,IFN-γ浓度略低,但血清抗炎因子IL-4水平较高。其结果还涉及到TLR4 rs4986791,因为这两个SNP在芬兰人群中是共分离的。结论:TLR4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骨炎的发生中无明显作用,但TLR4基因多态性rs4986790和rs4986791可能影响促炎因子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CTL6B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伴眼底樱桃红斑儿童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报道新的 ACTL6B基因突变,认识该基因及其表型谱。 方法:分析2021年3月12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测发现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并总结文献报道的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表型和基因型。 结果:患儿为2月余龄男婴,表现为抽搐发作、发育迟滞、肌张力障碍及眼底樱桃红斑。患儿及其父母全外显子组测序示患儿携带 ACTL6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937-2A>G(p.?)、c.11delG(p.G4Afs *86),分别来自其父母。目前文献已报道 ACTL6B基因变异(包括本患者)共42例,其中11例为新发杂合变异,31例为遗传自父母的双等位基因变异(24例纯合,7例复合杂合)。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者多有癫痫、发育迟滞、运动、语言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也可有特殊面容及自闭症样行为障碍。 结论:总结了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及遗传学特征,首次报道了该基因变异合并眼底樱桃红斑,并报道2个新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REPL基因变异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诊治的2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2型(CMS22)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2例患儿均为女性,就诊年龄分别为3个月18 d、3个月26 d,临床表现有典型CMS的特征(出生后发病、骨骼肌无力、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基因检测1例患儿为 PREPL基因母源性单亲二倍体的纯合框移变异c.1282_1285del(p.F428fs*18);1例为复合杂合变异,父源性与上述患儿相同的框移变异及母源性单等位基因无义变异和剪切变异c.[1501G>T;2020+1G>T],p.[G501*;-]。2例患儿分别在6个月、4个月开始溴吡斯的明治疗,疗程分别为15个月、3个月(仍在治疗中),治疗均有效。文献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包括本文病例共13例。综合文献发现CMS22新生儿期起病,以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认知障碍、生长激素缺乏、肥胖症,遗传检测可帮助诊断,应尽早治疗、改善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