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景岳全书》阐析金水六君煎内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梳理《景岳全书》原文,发现临床应用金水六君煎应紧扣肺肾精气亏虚、痰浊内蕴的病机,熟地黄为本方关键药味,当重用,以突出填精益肾、金水相生的制方思想。该方被张景岳用于20余种病证,也被后世医家灵活加减,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肺系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对金水六君煎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张氏填精养血学术思想及“和法”含义,并拓宽金水六君煎的应用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古本草古方剂视角下黄柏隐性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挖掘黄柏的隐性功能,扩大其现实应用范围.方法 通过历代主流本草文献考察分析黄柏的功能主治,同时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黄柏进行跨病种检索,获得含黄柏复方在各种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了解含黄柏复方所治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频数.在此基础上,再与历代本草和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进行分析比较,依据频次统计分析与逻辑归纳判断,以获取对黄柏的药物传承和隐性功能的整体认识,借以发现黄柏业已失传的隐性功用,并通过论证扩大现实应用范围.结果 由历代本草文献中总结出来的解毒疗疮、泻火除蒸、清热燥湿等功用一直沿用至今,而散结消癥、定惊、安神、止渴、止血、止痛等功用至今鲜有应用.《普济方》数据库中含黄柏复方治疗癥瘕积聚、消渴、出血、疼痛等病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曾收录.结论 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初步确认黄柏的隐性功能是散结消癥、止渴、定惊、安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叶天士辛润通络法方剂构成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辛润通络法相关医案的分析,提炼辛润通络法的核心构成因子,归纳此治法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遴选《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辛润通络法的医案,建立辛润通络法医案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对遴选医案的药物结构进行因子分析,用R4.2.1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高频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三焦归属进行统计并绘制可视化图谱;使用CytoSpace 5.8软件构建辛润通络-病名-证型网络可视化表达.结果:纳入医案220则,发现辛润通络法共涉药物177味,大于10次的高频用药39味,其中以当归、桃仁应用频数最高,分别为97与90次.选取出现频数大于4次的病名、病证形成病名-证型可视化网络.降维分析后提取出12个有效公因子,对12个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得到3个方剂构成因子.药物以性温,味平、辛、甘,归脾、肝、肾经,归属中焦、下焦为主.结论:辛润通络法多选用药性温平,药味辛甘的药物,体现"味辛体润"的基本原则;在药物归经和三焦分属上多选用归脾、肝、肾经,归中、下二焦的药物;在体现"味辛体润"的基本原则上,叶天士多考虑升举奇阳与和少阳木火的兼复病因;在润燥养阴的配伍组成上,除应用子仁类养阴润燥外,叶天士还应用石斛清补法与营卫生会之理从阴阳互根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补骨脂的质量特征解析及其在减毒工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临床常用中药,是补益类中成药或方剂中的重要组成药味.近年来,补骨脂的肝毒性对其临床用药安全构成威胁,阻碍了含补骨脂方剂的中药新药开发,限制了补骨脂及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通过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果皮和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在生长、贮藏、加工炮制过程中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转化特征,香豆素类成分体内代谢转化特征及潜在的肝毒性成分等质量特征及其在补骨脂减毒工艺中的应用分析,为补骨脂及含补骨脂中成药的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分析《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永类钤方》中的骨伤内服药方,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统计纳入方剂中组方药物的出现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纳入方剂中组方药物的关联规则,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7首内服药方,涉及162味中药.出现频次≥5的中药共34味,出现频次排前6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白芷、生川乌、乳香、肉桂.药性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温,药味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辛、苦、甘,归经主要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补虚和解表.对47首骨伤内服药方中的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7条关联规则,增益均>1,支持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当归→川芎,置信度为100%的关联规则为当归→肉桂+川芎、当归→肉桂+白芷、当归→没药+川芎;关联度较强的药对为川芎-当归、当归-肉桂、当归-乳香、白芷-当归、没药-乳香.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3首,分别为川椒-泽兰-甘草-当归-川芎-肉桂、白芷-桔梗-陈皮-赤芍-茴香-生姜-生地黄、独活-生草乌-干姜-羌活-苍术-牛膝-细辛-续断-何首乌-生川乌-白芍-骨碎补-木鳖子仁-乳香-没药-自然铜.结论:《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多采用辛温、苦温和甘温之药,常从肝经、脾经、心经论治,以活血化瘀、补虚并兼顾解表为主要治法,以"发散寒邪,通气通血"为主要用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方元的《伤寒论》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方元被定义为组成《伤寒论》中方剂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既体现了方剂的组方特色,又便于临床灵活化裁.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方元的角度分析《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运用R语言计算不同方剂之间Jaccard相似系数及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使用网络社团结构分析,进行《伤寒论》中方元的识别.结果:《伤寒论》中所有方剂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相似性,表明方剂中存在更小的方剂单元.关联规则及社团分析能够识别方元,如2味药方元石膏-甘草、桂枝-当归、栀子-香豉等,以及3味药方元干姜-黄连-人参、当归-细辛-通草、麻黄-桂枝-杏仁等.结论:《伤寒论》中存在2味或3味药构成的方元,未来需要对这些方元进行临床或实验上的验证,以明确方元的功效,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重症胰腺炎脑损伤"脑病治肠"的科学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4/2/3
胰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PE)是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临床运用通腑泻下法进行"脑病治肠"的疗效确切,但其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与PE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是脑-肠轴的核心通路,可通过迷走神经直接影响脑功能.通腑泻下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PE脑损伤.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从脑-肠轴调控机制的关键环节入手,全面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功能丰度及优势菌群,观察到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的活化程度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因子的释放,最终改变PE脑损伤.本文阐述大承气汤通过肠道菌群调节CAP抗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中医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PE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脑病治肠"提供有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分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的方剂,对组方中药物的出现频次及药性、药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瘀肿疼痛的内服、外用方剂57首,涉及中药179味.出现频次≥5的药物有35味,当归出现频次最多.药性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温、寒、平,药味出现频次较高的为辛、苦、甘,归经主要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主要为补虚、活血、清热.关联药物数最多的药物是当归,规则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增益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生姜-人参、甘草.核心药物组合有4组,分别为人参-生姜-大枣-茯苓-白术、柴胡-栀子-半夏-黄芩、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血竭-木香-酒.结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的方剂多采用性温、味辛、归肝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益气、疏肝清火、补血活血、活血止痛药物为主,用药规律符合其专从血论、气血并重、消补并用的治伤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2/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年龄关系密切,对老年人口构成很大的风险,患者一经确诊便需长期服药,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生活质量.目前对AD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和针灸为主,常用的西药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美金刚等,靶点单一见效快;常用的方剂有补肾化瘀、补肾平肝等,靶点多见效慢.虽然这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大体上使人满意,但只能达到延缓病程的效果,无法治愈或逆转病程,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靶点和一个成功的多方位治疗AD的方法是药物开发的一个重大挑战.该文查阅近年来关于AD治疗的相关文献,从西医和中医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并梳理目前国内外治疗AD的新研究,以期为治疗AD新药及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细胞凋亡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s,MAMs)是内质网与线粒体两者之间的偶联区域,构成其通讯的物理基础,可以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进行生物分子快速交换.线粒体内质网应激通路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钙平衡影响细胞凋亡,进而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因此MAMs细胞凋亡通路可能为治疗AS疾病提供新的角度与方向.某些中药特有成分及中药方剂能够基于MAMs-细胞凋亡通路发挥其药效,在AS疾病进展中发挥治疗作用.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细胞自噬,延缓细胞凋亡,控制AS病程.三萜类、皂苷类以及多酚类中药成分能够抑制细胞焦亡及铁死亡相关通路,进而减缓斑块形成和促进斑块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