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探讨《医宗金鉴》治疗便秘核心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医宗金鉴》治疗便秘的核心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思路。方法:整理《医宗金鉴》有关便秘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云计算平台V1.0对数据集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及功效统计、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纳入治疗便秘方剂106首,涉及中药169味,总频次894次,高频中药有大黄、甘草、黄芩、当归等,以泻下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支持度,二阶关联分析得出大黄-黄芩、大黄-芒硝等10个药物组合,三阶关联分析得出大黄-当归-甘草,黄芩-黄连-大黄等9个药物组合,社团聚类分析得出12类聚类方。结论:《医宗金鉴》治疗便秘用药遵循“温、清、补”思想,以通降法为主,以温中补虚、清热通便为基本治法,寒温并用,脏腑辨治。临证应以病为纲,辨证施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医宗金鉴》经络辨证理论在中医外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作为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著作,集中医外科之大成,对于外科疾病的基础理论也有着详实的论述,收录了大量疾病与处方,书中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划分到各个经络,进行经络辨证诊疗,是其一大特点.经络辨证在外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断病因、明确治法(恢复经络正常生理功能、指导引经药物的使用、同病异经异治、异病同经同治)、判断疾病转归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惊风治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惊风为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心藏神,心病故主惊也;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吴谦认为惊风多由于心肝有热,久用寒凉或是土虚木旺,其在《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一中有具体论述:认为小儿急惊风多见心肝火旺、热极生风,治宜清肝热、镇肝风,但避免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脾肾阳虚可致慢惊风、慢脾风;慢惊风治在温脾肾、培元气;慢脾风速在补脾土、回阳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古代文献计量分析的经典名方苏葶丸关键信息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系统性梳理经典名方苏葶丸的相关古籍以及现代研究文献,进行关键信息的考证,并总结古今应用情况,为后续复方制剂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苏葶丸"为关键词检索相关古籍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选取苏葶丸的处方来源、功能主治、组成、药物炮制、用法与用量和临床研究等信息,以考证苏葶丸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经古籍文献检索,苏葶丸首载于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由紫苏子和葶苈子组成,功效为泻肺平喘,随着后世流传,组成及功效主治基本延续至今,其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略有变化.检索其现代应用发现,苏葶丸常与其他方剂合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结论:通过对苏葶丸古今文献进行分析考证,明确了苏葶丸的处方来源、药物基原、炮制规格、功效和用法与用量等关键问题,也对其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为苏葶丸的制剂开发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医宗金鉴》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清代官修教材《医宗金鉴》,自刊行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东北,促进了当地医学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并促进了医学流派的形成.晚清至民国时期,《医宗金鉴》以其突出的教育职能,为东北地区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培养了众多名老中医.是书被当地医者奉为圭臬,影响深远,陈玉峰等名医吸取其中经验,以"芎归汤"治疗肝炎,疗效显著.书中所载琥珀散等方亦得到广泛应用,经临证化裁,多有奇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少阳禁下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伤寒论》第264 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提示少阳中风,不可吐下.据此后世多认为少阳禁吐禁下,如"少阳经,即有心下硬,不可下,下之甚,则下痢不止"(《医宗金鉴》).其实少阳禁下的前提是外有风邪(火)上扰,根据《伤寒论》表里辨证的原则,本当先解表.少阳病位虽在半表半里,但少阳邪热有程度之轻重,治疗上需区别对待,古今医家均有此认识,吴谦即认为"但胸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以外,复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里".其次,从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之病证特点分析可知当少阳胆火偏胜,煎熬胃之津液,可加大黄、芒硝等引少阳胆火从胃腑下行,防止津液进一步损伤形成胃家实的传变.在中医早期的文献中记载了加芒硝、大黄的柴胡剂,如柴胡发泄汤方、柴胡下热汤方及茵陈汤方,且芒硝、大黄用量较小,非承气汤之意.故少阳证并非禁下,少阳证合用清下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安效先教授运用加味金刚丸治疗儿科疑难病验案两则赏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总结安效先教授运用加味金刚丸治疗儿科疑难杂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安师治疗发育迟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验案2则,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详解和思路探析等方面,归纳总结安师治疗儿科疑难杂病的特色和经验.[结果]加味金刚丸出自《医宗金鉴》一书,为治疗筋骨痿软症所制,具有滋肝肾、强筋骨、补气血、通经络的功效.安师指出,加味金刚丸适用于"五迟五软""痿证"的患儿,在临证时重视肝脾肾三脏的作用,补益肝脾肾为本,补先天以培源,养后天以治本,润筋脉以调枢;同时活血通络、利湿祛邪,以使经脉通畅;标本同治,切中病机.安师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用药时精雕细琢,既遵从中医经典理论,又充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有效保证了临床疗效.同时也体现了安师在诊治疾病时善于抓主证,辨病机,不囿于西医病名而影响中医思路,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诊疗思路.文中所举儿童发育迟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均为儿科疑难杂症,经过加味金刚丸治疗后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的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缓解.[结论]安师治疗儿科疑难病时善于抓主证,辨证审因,治法明确,依法立方,用药精准,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分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的方剂,对组方中药物的出现频次及药性、药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瘀肿疼痛的内服、外用方剂57首,涉及中药179味.出现频次≥5的药物有35味,当归出现频次最多.药性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温、寒、平,药味出现频次较高的为辛、苦、甘,归经主要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主要为补虚、活血、清热.关联药物数最多的药物是当归,规则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增益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生姜-人参、甘草.核心药物组合有4组,分别为人参-生姜-大枣-茯苓-白术、柴胡-栀子-半夏-黄芩、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血竭-木香-酒.结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治疗伤科瘀肿疼痛的方剂多采用性温、味辛、归肝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益气、疏肝清火、补血活血、活血止痛药物为主,用药规律符合其专从血论、气血并重、消补并用的治伤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复发性风湿症中医病名辨识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在重订《灵枢·周痹》的基础上,根据复发性风湿症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进行文献识别与中医病名探讨.认为以《金匮要略》为首的医家所述之历节风并非现代医学中的复发性风湿症,《妇人大全良方》中所载之历节与复发性风湿症临床特点较相似,但未描述其症状持续时间、发作缓解周期、未排除其他关节炎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复发性风湿症.以《灵枢·周痹》《圣济总录》为首、以《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为首和以《医宗金鉴》为首的医家所述周痹等同于复发性风湿症的观点值得商榷.而以《灵枢·周痹》为首,《类经》《灵枢节注类篇》《医经原旨》《黄帝内经太素》《医宗金鉴》所描述的众痹,其此起彼伏、骤发骤缓、交替轮流发病的发作特点与复发性风湿症的游走性、急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一致,可以等同于本病,本病当从众痹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试论岭南名医吕楚白学术思想之渊源与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吕楚白是岭南医派的早期代表性医家.其学术思想之形成,一是受益于清中叶以来广东医学出版业的兴盛,与由此带来的各家学说在广东的传播,其中《医部全录》《医宗金鉴》《证治准绳》《妇人大全良方》和傅青主医书等对其影响尤巨;二是广泛吸纳岭南民间医疗经验.吕氏学术特色鲜明,善于从肝论治内妇儿疾病;对妇科崩漏、月经量多,重补脾固肾;组方精巧,善于融合经典药材与地方草药,对风药之运用也颇具特色,是岭南医家融合本土民间经验与经典理论方药的典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