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区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及优化思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脆弱且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的西南喀斯特广大乡村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乡村为研究区,从类型和景观两个尺度选取 11 个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分布、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等展开研究,探明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理论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提出研究区乡村景观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类型可分为水田、坡耕地、有林地、疏林地、经果林、石漠化灌丛等10 类,其中坡耕地和石漠化灌丛是主要景观类型,石漠化灌丛是优势景观类型,道路、水系和居民点景观面积占比较小.(2)研究区西北部和西南部以人工景观的分布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北部石漠化景观集中连片分布,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指数较低.(3)从景观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对研究区乡村景观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升了景观结构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优化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及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农户感知的黄河下游人-水关系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人-水关系研究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领域.识别黄河下游农户对人-水关系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对黄河下游因人施策开展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但已有研究多从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等某一种或几种关系开展居民感知调查及归因,忽视了人-水关系之间结构化的相互影响机制.基于对黄河下游山东省10个县的农户发放的1651份问卷,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最终引入水资源与生态关系、水文化与旅游关系、居住地生态功能、河口湿地功能、文化旅游功能五个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农户对水资源与生态关系的认识正向影响其对居住地生态功能和河口湿地功能的评估,农户对水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认识正向影响其对居住地生态功能、河口湿地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的评估.研究结果通过基于农户感知刻画人-水关系结构,揭示人-水系统功能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村落风水林助力山地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金钱松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金钱松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古老孑遗植物之一,其面临生境破碎化、种群分散以及个体数量减少的种种威胁.幸运的是,已有研究指出村落风水林为金钱松自然种群提供了庇护,然而,村落风水林到底如何发挥保护效用,尚待深入探索.因此,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社区访谈的方法对所有金钱松自然种群的更新现状、保护行为和干扰程度进行全面调查,并以林家塘村金钱松自然种群为例揭示金钱松村落风水林保护和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相较于其他生境类型,村落风水林生境中金钱松自然种群径级结构连续,幼苗密度较高;(2)水口林、墓地林和阳基树承载的风水与禁忌文化是村落风水林能够有效保护金钱松自然种群的内在原因;(3)新时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对金钱松村落风水林的保护.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风水和禁忌文化的村落风水林保护和管理模式是金钱松自然种群保护的绝佳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省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生态脆弱性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强烈的相关性,为避免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落入“贫困陷阱”,有效地评价其生态脆弱性成为开展旅游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鲜有将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问题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的成果.以福建省472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样本,基于“成因_结果”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样本生态脆弱性指数,并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异与驱动因子.结果显示:重点村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4.84,总体处于轻度脆弱;30 m×30 m栅格单元生态脆弱性呈零散分布格局,空间分异不显著;极度和重度生态脆弱村主要分布在三明市、宁德市、南平市和龙岩市,并在宁德市和三明市形成3处高度脆弱核心区;餐饮和床位数、旅游基础设施状况、土壤侵蚀强度、人口密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休闲农业园面积等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寒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及影响因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旅游业是当前高寒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辨明居民的旅游支持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精准制定旅游发展政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突出该区民族文化特征,建立了以文化整合、地方感、旅游机构信任、旅游事件依恋为自变量的居民旅游支持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该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关键因素.结果 表明:(1)藏族居民旅游支持度最高,回族次之,汉族最低;牧民、僧侣、家庭主妇、学生、私营业主、公务员的旅游支持度呈递减趋势;“易地搬迁型”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最高,“民宿开发型”次之,“寺院景区门户型”社区居中,“寺院僧舍型”社区较低,“景区边缘型”社区最低.(2)旅游收益感知对居民旅游支持度产生积极影响,旅游成本感知对居民旅游支持度产生负向影响;居民对旅游机构的信任与居民对旅游事件依恋均对旅游收益感知产生积极影响、对旅游成本感知产生负向影响,从而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文化整合与居民对旅游事件依恋除对旅游支持度产生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增强旅游收益感知、降低旅游成本感知而对旅游支持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垄作稻田在生态种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垄作是稻田的重要耕作方法之一,历史悠久,效益明显.稻田垄作经历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3种稻田垄作模式,分别是覆膜半旱式栽培、浸润垄作和垄作梯式栽培.本文综述了垄作稻田的发展历史、稻田垄作类型和特点以及与生态种养相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稻田垄作生态种养使水体、土壤性状趋于优化,并降低了环境污染;垄作稻田进行生态种养提高了稻田产投比,净收益比平作增加1060~52010元·hm-2,是改造低产田、吸收劳动力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山岳型乡村旅游地“三生”空间演变及优化——德庆金林水乡的案例实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空间统计法,选取2000、2008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旅游发展对山岳型乡村旅游地“三生”空间的影响,并探讨了金林水乡“三生”空间的发展瓶颈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旅游开发前,金林水乡土地结构与用地功能单一且呈片状分布;村落呈现传统乡村风貌,基础设施不健全;空间形态变化稳定,扩张缓慢.(2)旅游开发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出现新型复合用地;土地功能利用复杂化,以服务旅游业为主;村庄景观风貌现代化,生活空间更加宜居.(3)旅游开发前后对比可得,土地平面占地规模化,空间用地以居民点为核心,呈圈层状向外围扩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转化,乡村聚落重构特征较为显著;村落景观风貌的变化较大,呈现城镇化趋势.(4)金林水乡“三生”空间演化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生产用地效率不高,生活用地质量较低,生态空间不断萎缩,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表现为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创新,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等.为此从生活空间的提质、生产空间增效、生态空间保护、旅游产业创新以及土地利用五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乐昌市8个乡村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作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及小尺度复合生态系统,其经济活动将直接扰动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南方丘陵山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的意义重大.以该地带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广东乐昌市的8个地形地貌相似、但发展存有较大差异的乡村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各村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国际通用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标准和评估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对各村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评估,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表明:(1)从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来看,浆源村最高,为16585.173万元/a,前村次之,为13152.621万元/a,车头园村最低,为1611.611万元/a;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总体呈相似的格局,但局部略有差异.前村、上丛村较高,分别为8.739万元hm-2 a-1、8.080万元hm-2 a-1.(2)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持、维护及利用,各村农户经济收入与从生态系统服务获得的福利,以及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特征.(3)基于发展基础、生态条件等,适度发展乡村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等低影响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对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调节、支持类等功能的影响,并促进生态系统服务非商业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维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优化乡村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及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旅行费用法的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工程生态旅游服务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态旅游服务价值作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以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实施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旅行费用区间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生态旅游服务的价值核算;同时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构建了游客随机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RUM),探究了不同自然地理属性对游客生态旅游选址决策的影响.结果 表明:(1)2018年"一村万树"实施区的生态旅游服务总价值约19.29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旅游价值量为8.37万元/hm2;(2)2018年"一村万树"实施区的游客人均游憩价值为713.89元,只占整个柯城区人均游憩价值(1204.58元)的59.3%,说明其还有较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空间;(3)柯城区游客人均游憩价值远高于当地文化旅游局提供的621.80元的旅游人均消费支出,说明游客时间成本和消费者剩余蕴含了丰富的潜在价值,需要在评估时予以考虑;(4)随机效用模型结果显示,目的 地旅行费用与游客访问呈负相关,森林和湿地面积均与游客访问呈正相关,且湿地的相对贡献远高于森林.研究结果对"一村万树"实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保护、管理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对提高GEP核算的准确性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旅游型乡村生态空间演化与重构——以茶陵县卧龙村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旅游型乡村生态空间系统重构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典型旅游型乡村茶陵县卧龙村为例,结合PRA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l,又称参与性乡村评估)反演生态空间不同发展阶段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运用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最小阻力模型等定量方法系统分析生态空间构成要素,探索生态空间重构方法.研究表明:卧龙村生态空间由6个生态源地、15条生态廊道和22个生态节点构成,各类要素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不强等问题.按生态空间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其演变特征呈现出明显的规模递减性、时空差异性和功能复合性.可采取新增源地、调整廊道、提升节点等措施,构建以7个生态源地、14条生态廊道和19个生态节点为主的生态空间重构路径,对空间要素采取分类管控、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及生态规划引导等措施.生态空间重构研究可为乡村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案例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