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麻醉整形外科手术后反复发作性摇头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49岁乳房萎缩、腹部脂肪堆积患者,于2018年1月29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脂肪抽吸和乳房脂肪填充术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性摇头,发作时头部快速左右旋转约90°,每次持续3~10 s,不伴随面部和四肢抽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主诉无法自控摇头。给予镇静及镇痛药后无明显改善,后予心理支持治疗,未经其他处理,患者于发病后3 h症状终止。排除全身麻醉术后躁动、既往精神类疾病和相关用药史后,考虑诱发因素可能为癫痫发作和癔症。该病例术后发生反复性摇头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商榷,但提示医护人员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应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要重视和诊断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为采取适宜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4例指腹缺损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27~63岁,平均49岁。指腹缺损创面面积1.6 cm × 1.4 cm~2.5 cm × 1.6 cm,以患指背侧筋膜为蒂部设计皮瓣,旋转点不超过中节指骨的中点水平。倒L形切断远侧指间关节水平筋膜组织后翻转筋膜蒂及皮瓣,修复指腹缺损。近节供区以前臂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记录皮瓣术后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两点辨距觉,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对手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小1.8 cm × 1.6 cm~2.7 cm× 1.8 cm,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泡,抽液换药后自行愈合。14例均获得5~12个月随访,平均8.9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外观满意,末次随访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5例。皮瓣两点辨距觉8~11 mm,平均9.9 mm。结论: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切取简单、重建效果满意,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孔针头注射器旋转抽药法减少安瓿瓶内残留药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侧孔针头注射器旋转抽药手法减少安瓿瓶内残留药液的效果.方法 取连续6d治疗用安瓿注射液共876支,每天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旋转手法组各73支.采用12号20 mL侧孔针头注射器抽吸药液,常规组采用五指轮换法抽吸,旋转手法组以最小角度将针头的侧孔紧贴玻璃安瓿瓶壁,手腕旋转带动空针旋转抽吸药液.结果 旋转手法组各型号安瓿瓶内残留药液的总支数及残留药液量显著少于常规组(均P<0.01);不同抽药手法对各规格安瓿注射液平均抽吸及配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侧孔针头注射器应用旋转抽药法能有效减少玻璃安瓿瓶内残留药液量,提高药物浓度,保证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束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长期结果相似:一项10年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近年来,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存在前方和旋转不稳.一些生物力学研究则表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2种技术临床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比较单束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0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结果,评估两种技术之间有效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了47例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行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根据重建方式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前和术后评估包括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和Tegner评分)(和等速肌力测定(腘绳肌与股四头肌比率).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术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术后10年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但2组术后Lysholm和Tegner评分结果接近,且等速肌力测定结果接近.表明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中心儿童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42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单中心儿童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20例以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为首发症状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20例患儿中,男248例,女172例;年龄2~14岁,平均7.2岁,病程2h~2d.就诊时均有明显的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其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353例,颈椎髓核钙化42例,多发性抽动7例,颅内占位4例,颈椎嗜酸性肉芽肿3例,颈椎结核2例,良性阵发性斜颈2例,川崎病2例,病毒性脑炎2例,神经母细胞瘤颈椎改变1例,血友病性颈椎脊髓内血肿1例,甲氧氯普胺药物反应1例.353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儿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寰齿间隙不对称或寰枢椎侧块不对称,按Fielding临床分型:Ⅰ型204例,Ⅱ型122例,Ⅲ型21例,Ⅳ型6例.结论 儿童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多数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同时应排除其他诊断,以防止误诊误治.突发性颈部旋转受限行枕颌牵引及佩戴颈托固定,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因及分别分布规律,总结其形态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市普仁医院诊治的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241例作回顾性分析,晨抽取患者静脉血3ml,使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查患者特异性IgG、IgM.根据试剂盒阳性标准进行判断.人乳头瘤病毒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叮嘱患者在检查前3d禁止性生活、上药、冲洗,来院检查时使用窥阴器将无菌棉签置于宫颈口外,擦拭分泌物.再取另一棉签置入宫颈口内2cm位置,逆时针旋转4圈,停留10s抽出,送至实验室检查形态学.使用反向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23种类型基因.使用荧光法PCR技术检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结果 241例患者经检查均发现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00%,其中40例为1型感染病毒,121例为2型感染病毒,20例为混合型感染病毒,3种类型单纯疱疹病毒比例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型单纯疱疹病毒IgM2例、IgG31例、IgM+ IgG7例.2型IgG95例、IgM11例、IgM+ IgG5例.1+2型单纯疱疹病毒gG13例、IgM3例、IgM+ IgG4例.其中2型单纯疱疹病毒IgG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型、1+2型单纯疱疹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54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48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54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中高危型36例,低危型10例,高危型+低危型8例,阳性率分为66.67%、40.00%、37.50%.48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中阳性31例,阳性率64.58%.241例患者中102例(42.32%)呈现多核鳞状细胞,形态大小不一,细胞拥挤呈镶嵌状分裂有113例(46.89%),毛玻璃染色质有169例(70.12%),有明显的炎症背景.74例(30.71%)阴道杆菌明显减少,核膜增厚嗜碱性.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抗体特异性较高,多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中高危型,镜下形态学与炎症类似,表现为多核鳞状细胞,且形态大小不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方红豆杉水提物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别名为美丽红豆杉,为红豆杉科 Taxaceae 红豆杉属 Taxus 植物,是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如台湾、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区域的海拔1000~1500m以下的山地[1].自从1971年美国天然产物化学家Wani等[2]首次从红豆杉中分离提取得到紫杉醇以来,如今,紫杉醇的抗癌作用已经广泛被人们所认知并关注,且在癌症临床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紫杉醇的提取率不高,且提纯技术要求严格,深度挖掘南方红豆杉中潜在的活性抗癌物质有广阔的前景和临床价值.综合文献[3]以及下文研究学者们的方法,南方红豆杉水提物的主要提取方法如下:先将80g南方红豆杉煎煮3次,将获得的药液经真空抽滤器过滤,再用电磁炉浓缩至约100ml,接着于旋转蒸发仪上浓缩成40ml药液,最后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浸膏,即南方红豆杉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Taxus chinensis,AETC),按100%浓度计算得率.与紫杉醇的提取相比,AETC的提取方法更加简便与经济,并且提取率高,有明显的优势.AETC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其安全性已经比较明确.但是,AETC具体的化学成分仍不明确,目前也暂无针对水提物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表明AETC有抗肿瘤的作用,在其具体化学成分得到明确之前,其在临床上尚可以作为有效的抗肿瘤辅助用药.本文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肿瘤血管生成和多药耐药等方面综述了AETC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且对CHAT-23量表筛查出的阳性儿童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 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2个辖区,对辖区内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接受常规健康体检儿童中符合条件并知情同意的2 358名儿童进行CHAT-23量表筛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romax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对其中基本信息填写完整的1 238名儿童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CHAT-23问卷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为儿童的反应、与家长/陌生人的互动、指向动作、互动游戏,共解释了50.87%的变异.CHAT-23问卷筛查出阳性儿童121人,筛查阳性率5.13%(121/2 358).1 238名儿童妒检验显示筛查阳性组与筛查正常组在儿童性别(x2=4.77,P=0.03)、母孕期先兆流产史(x2=4.02,P=0.05)、母孕期服药史(x2=6.1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1.92,95%CI=1.08 ~ 3.42)、母孕期服药史(OR=2.66,95%CI=1.01 ~ 6.70)是筛查阳性组儿童的危险因素.结论 CHAT-23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作为初级医疗保健机构有利的筛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静脉治疗中无针连接与三通旋塞阀使用对抗生素使用的影响: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静脉治疗的连接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从临床采集连接,采用灌流培养和负压抽滤进行管腔微生物培养.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和感控信息平台提取患者临床指标数据.结果 共搜集404个接头,来自于198例患者,其中使用无针连接133例(NC组),65例使用三通旋转阀(3WS组).在NC组中有54.9%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在3WS组中有98.5%患者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分别为4(0~8)d和12(8~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NC组中,有14.3%患者发热,3WS组中有92.3%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连接灌流培养显示,45例(22.7%)患者连接培养出微生物,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反硝化无色杆菌和缺陷/泡囊短波单胞菌.两组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vs.36.9%,P<0.001).1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体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率为0.5%.结论 使用三通旋塞阀的患者较使用无针连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更高,发热比例增高且患者住院时长显著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他达拉非微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将主药于50℃超声条件下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作为油相.将聚乙烯醇(PVA)于磁力搅拌加热条件下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趁热用0.45μm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得续滤液,作为水相.油相与水相经磁力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初乳液,将初乳液倒入快速不锈钢膜乳化装置,氮气加压,过膜,收集乳液.将乳液与固化液混合后固化至无有机溶剂气味,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即得到他达拉非微粒冻干粉.以微粒粒径及焓变值的综合评价为指标,对有机溶剂种类、PVA浓度、药物质量浓度、油水相体积比、过膜次数、固化方式、固化液pH值进行单因素考察,初步筛选出他达拉非微粒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直接释药法测定并比较他达拉非原料药与微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率,并对其释放行为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 经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他达拉非微粒的制备条件为:有机溶剂醋酸乙酯,PVA浓度为3%,油水相体积比为1∶1,油相药物的质量浓度为5mg·mL-1,固化液pH值为4.5,四级串联不锈钢膜过膜1次,旋转蒸发仪固化.他达拉非微粒平均10%、50%、90%的颗粒尺寸在所测得的尺寸值(D10、D50、D90)分别为30.3、72.0、126μm,扫描电镜下呈现较为均匀的长条片状,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其焓变值为2 033.8mJ·mg-1·s-1,显示其结晶程度降低;平均药物质量分数为99.07%.他达拉非微粒在4 h时累积释放率可达94.00%,而原料药在4 h内仅释放54.56%,两者体外释放均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的微粒可使他达拉非粒径更均一,结晶程度降低,溶出度提高,显示该方法可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