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SH-THSR-cAMP-PKA信号通路在哺乳期大鼠乳腺摄碘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碘营养水平哺乳期大鼠乳腺组织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蛋白激酶A(PKA)、钠碘转运体(NIS)mRNA和蛋白的表达,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THSR-环磷酸腺苷(cAMP)-PKA信号通路在哺乳期乳腺摄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成组设计,按体质量(80~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适碘(NI)组、重度低碘(SID)组、中度低碘(MID)组、中度高碘(MIE)组、重度高碘(SIE)组,每组22只。另选取22只雄性Wistar大鼠,喂养情况与NI组一致。饲养3个月时,收集雌鼠24 h尿样,并将雌鼠与雄鼠合笼(5 ∶ 1),交配后,每只雌鼠单独喂养,在生育10 d时,处死哺乳期大鼠取甲状腺、乳腺组织。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HE染色观察甲状腺和乳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甲状腺和乳腺组织TSHR、PKA及NIS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TSHR、PKA、磷酸化PKA(p-PKA)及NI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I组比较(162.59 μg/L),SID、MID组雌鼠尿碘中位数(3.16、6.36 μg/L)均较低,MIE、SIE组雌鼠尿碘中位数(2 356.27、11 507.29 μg/L)均较高( P均< 0.01)。HE染色可见,不同摄碘水平对甲状腺滤泡产生不同的影响:NI组多为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滤泡;MID组小滤泡增多,上皮细胞呈单层柱状或立方,滤泡腔变小,胶质减少;SID组滤泡变小,上皮细胞呈柱状或高柱状,滤泡腔内胶质减少或缺如;SIE、MIE组甲状腺滤泡出现多形性变化,既有部分滤泡明显增大,又有部分小滤泡增生。不同摄碘水平对乳腺大导管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与NI组相比,SID、MID组乳腺大导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呈明显的纤维化,而MIE、SIE组纤维化明显减轻。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不同碘营养水平哺乳期大鼠甲状腺组织TSHR、PKA、NIS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0.73、92.37、115.75, P均< 0.01);乳腺组织TSHR、PKA、NIS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40.25、39.63、14.92, P均<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碘营养水平哺乳期大鼠乳腺组织TSHR、PKA、p-PKA、NIS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4.14、6.73、8.48、4.51, P均< 0.05),其中MIE、SIE组TSHR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NI组( P均< 0.05);SID、MID组PK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NI组( P均< 0.05);SID组p-PKA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I组,但SIE组低于NI组( P均< 0.05);SID组NIS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I组( P < 0.05)。 结论:哺乳期大鼠高碘摄入时乳腺组织TSHR 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低碘摄入时PKA、NI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哺乳期大鼠乳腺组织可能通过TSH-TSHR-cAMP-PKA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碘的摄入,从而对自身及子代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碘水平对EAT大鼠后代脑组织发育及行为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模型,探讨不同碘摄入量所致的EAT大鼠对其后代海马组织形态、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Lewis大鼠60只、雄性20只,体质量为50 ~ 60 g。雌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NI组)、甲状腺球蛋白组(Tg组)、Tg+高碘Ⅰ组(Tg+HⅠ组)、Tg+高碘Ⅱ组(Tg+HⅡ组),后3组为模型组。4组大鼠饮水碘含量分别为100 μg/L、100 μg/L、20 mg/L和200 mg/L。模型组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PTg)皮下多点注射免疫,NI组注射生理盐水,2周1次,共3次;各组大鼠按雌雄3∶1的比例合笼交配。仔鼠实验后,前1周内收集母鼠尿样,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母鼠尿碘含量;处死母鼠,HE染色观察母鼠甲状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母鼠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采集出生7 d仔鼠脑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出生7 d仔鼠脑海马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出生7 d仔鼠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含量;出生30、60 d仔鼠进行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旷场实验。结果:Tg+HⅠ、Tg+HⅡ组母鼠尿碘水平明显高于NI组(中位数,μg/L:35 380.18、236 847.16比221.43, P均< 0.05)。HE染色显示,Tg、Tg + HⅠ、Tg + HⅡ组母鼠甲状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炎性细胞浸润,且随着摄碘量的增加其破坏及浸润程度加重。Tg、Tg+HⅠ、Tg+HⅡ组母鼠血清TgAb、TPOAb含量与NI组相比显著升高(2.118 4 ± 0.675 1、2.103 0 ± 0.714 1、2.783 6 ± 1.084 3比0.790 1 ± 0.101 0,1.015 8 ± 0.252 8、1.019 5 ± 0.202 0、0.936 6 ± 0.183 4比0.692 2 ± 0.111 9, P均< 0.05),且Tg+HⅡ组母鼠血清TgAb含量明显高于Tg、Tg+HⅠ组( P均< 0.05)。与NI组相比,Tg、Tg+HⅠ、Tg+HⅡ组仔鼠脑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以及出现相对损伤。Tg、Tg+HⅠ、Tg+HⅡ组仔鼠脑组织NE含量与NI组相比明显下降(pg/ml:1 232.01 ± 253.45、1 197.64 ± 222.46、1 074.40 ± 366.38比1 733.67 ± 158.12, P均< 0.05);各组仔鼠脑组织DA、5-H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出生30 d仔鼠第4天Tg+HⅡ组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长于NI和Tg组( P均< 0.05);旷场实验,出生30、60 d各组仔鼠逃离原始象限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随着碘摄入量的升高,EAT大鼠甲状腺组织破坏程度及炎性浸润程度加重,TgAb含量明显升高。碘对EAT大鼠子代脑海马组织形态以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一定影响。不同碘摄入量对EAT大鼠后代学习记忆以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年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液中6种砷形态化合物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检测尿液中亚砷酸盐、砷酸盐、一甲基砷、二甲基砷、砷胆碱和砷甜菜碱6种砷形态化合物的方法,为职业性砷中毒患者的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分析柱,以磷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进行HPLC-ICP-MS分析。结果:本方法6种砷形态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46~0.57 μg/L,方法定量下限为1.52~1.91 μg/L,加标回收率为96.5%~106.4%,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9%~6.2%,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8%~8.7%。结论:所建立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可用于职业接触人群尿液中砷形态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髓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髓细胞肉瘤(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7日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检查、组织病理及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首例报道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骨髓形态缺乏Auer小体,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 2O 3)联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复查染色体核型恢复正常。但临床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染色体改变,但APL提示仍处于缓解中。 结论: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非常罕见,获得性21三体可能参与发病,是否会提高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叶酸和维生素B 12通过Bcl-2/Bax途径抑制砷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 2O 3)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凋亡及叶酸(FA)和维生素B 12(VB 12)的保护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成组设计分为6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砷暴露组(10.00 μmol/L As 2O 3)、FA干预组(0.30 mmol/L FA + 10.00 μmol/L As 2O 3)、VB 12干预组(0.06 mmol/L VB 12 + 10.00 μmol/L As 2O 3)、联合干预组(0.30 mmol/L FA + 0.06 mmol/L VB 12 + 10.00 μmol/L As 2O 3)及试剂对照组(0.30 mmol/L FA + 0.06 mmol/L VB 12),各组细胞培养24 h( n = 3)。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发光法检测细胞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各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13.036, P < 0.05)。砷暴露组细胞凋亡率[(44.43 ± 3.54)%]高于对照、FA干预、VB 12干预、联合干预组[(1.80 ± 0.06)%、(14.37 ± 0.13)%、(19.10 ± 1.56)%、(17.11 ± 2.34)%, P均< 0.05]。透射电镜下可见砷暴露组SH-SY5Y细胞凋亡小体增多、线粒体肿胀变性、染色质凝集等,FA和VB 12单独及联合干预后细胞形态及细胞器改变明显改善。各组间细胞Bcl-2、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5.178、7.169,6.142、9.194, P均< 0.05)。砷暴露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 P < 0.05),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05);FA干预和联合干预组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砷暴露组( P均< 0.05),VB 12干预组Bc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砷暴露组( P < 0.05);FA干预、VB 12干预和联合干预组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砷暴露组( P均< 0.05)。各组间细胞Caspase 3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84.604, P < 0.05)。砷暴露组细胞Caspase 3活性高于对照、FA干预、VB 12干预、联合干预组( P均< 0.05)。 结论:砷暴露可导致SH-SY5Y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改变,FA和VB 12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途径、降低Caspase 3活性抑制细胞凋亡,在分子水平上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氨基乙酯二苯基硼酸对砷中毒致大鼠心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氨基乙酯二苯基硼酸(2-APB)干预砷中毒致大鼠心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32只12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染砷组(24只)。染砷12周后,将染砷组大鼠分为自然恢复组、低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每组8只),给予2-APB干预21 d。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使用超声仪器测量记录各组大鼠的常规参数和分层应变参数;随后处死大鼠,获取其血液及心肌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自然恢复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内膜下层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endo)、中层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mid)、心外膜下层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epi)及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圆周应变率(SrC)低于对照组(均 P<0.05),血清CK-MB和LDH高于对照组(均 P<0.05);低、高剂量干预组大鼠的部分超声参数及生化指标较自然恢复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 P<0.05);GCS-endo与CK-MB的相关性最高( r=-0.931, P<0.05)。心肌HE染色显示低、高剂量干预组较自然恢复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程度减轻、红细胞渗出减少。 结论:分层应变技术可用于评估2-APB对砷中毒致大鼠心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其中以GCS-endo较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脑屏障完整性与砷致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环境毒物,可以通过饮水、呼吸、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血脑屏障是限制血液中毒物、代谢产物等进入脑内从而维持脑内微环境稳态的重要屏障。不同形态的砷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导致人或动物的认知功能障碍。因此,血脑屏障在砷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血脑屏障的转运方式、评价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实验方法及砷致认知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关系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后续寻找砷通过血脑屏障的方式、确定血脑屏障损伤在砷诱导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含量与健康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探究其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11月,分别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的95名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和31名行政人员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尿形态砷、血液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并采用微核试验分析染色体损伤,分析尿形态砷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班末尿三价无机砷(iAs 3+)、五价无机砷(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和尿砷(∑iAs+MMA+DMA)浓度均更高( P<0.05);两组间血液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外周血微核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明显升高( P<0.05)。接触组尿砷、iAs 5+、无机砷、DMA与外周血微核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37、0.23, P<0.05),尿砷、iAs 5+、DMA与外周血微核细胞率呈正相关( rs=0.48、0.34、0.26, P<0.05)。 结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中不同价态砷与健康异常效应具有明显相关性,应加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的检测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双眼眼内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7岁,2018年11月21日因头痛、咽痛8 d于当地医院就诊,经骨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等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给予亚砷酸、柔红霉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化疗后5 d,诉双眼视力突然下降,经眼科会诊确诊为双眼玻璃体积血,考虑到患者全身情况差,白细胞28.90×10 9/L,红细胞1.88×10 12/L,血红蛋白63.0g/L,血小板13×10 9/L,双眼暂未予治疗。2019年1月1日转诊至潍坊眼科医院,全身情况可,白细胞6.91×10 9/L,红细胞3.07×10 12/L,血红蛋白111g/L,血小板211×10 9/L,双眼视物不清35 d。眼部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数指/15 cm;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超广角眼底照相示双眼玻璃体血性混浊,仅可见周边视网膜;眼科B型超声检查双眼玻璃体腔内可见后极部团状致密回声。2019年1月2日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清除玻璃体积血后黄斑区内界膜下可见一边界清晰、表面光滑血红色病灶,剥除内界膜后,笛针清除"豆腐渣"样物质,见黄斑区视网膜大致正常,团块边界见线样增生嵴(图1)。术后1周左眼BCVA为0.16,黄斑区颞上方可见环状嵴样增生,随着时间延长,嵴高度有所降低(图2)。术后于当地医院继续行全身ATRA联合化疗,血小板回升至88×10 9/L。2019年1月30日再次入院行右眼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所见基本同左眼,病灶区完全呈白色(图1)。术后1周,右眼BCVA为0.1,眼底表现基本同左眼,随着时间延长,环形嵴线几乎不可见(图2);双眼行联合检查示左眼黄斑区毛细血管无明显荧光素渗漏,隐约可见环状嵴痕迹,视盘无明显异常;右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示视盘荧光素渗漏明显,黄斑区斑驳状轻度渗漏,环状嵴间断性着色,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示黄斑区斑驳状低荧光,环状嵴样非连续遮蔽荧光。左眼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隐见环状嵴。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示双眼术后早期黄斑中心凹呈现"压陷式"变化,随时间延长有所改善(图3);左眼同一部位的嵴样隆起OCT检查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处于外丛状层的异常回声逐渐缩小(图4)。术后5个月BCVA右眼为0.3,左眼为0.5,继续行全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建立劳动者内外暴露相关回归分析,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125名职业性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该厂49名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工作日研究对象工作场所空气样本并进行砷浓度测定,同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工作周班末尿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尿液中三价无机砷(As 3+)、五价无机砷(As 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的水平;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与工人尿中各种形态砷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对接触组工人接触砷浓度和尿砷(∑iAs+MMA+DMA)水平进行回归拟合,并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的中位数为0.011 6 mg/m 3,超标率为71.2%(89/125)。接触组工人班末尿iAs 3+、iAs 5+、无机砷(iAs=∑iAs 3++iAs 5+)、MMA、DMA和尿砷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浓度与班末尿砷浓度相关性最强( rs=0.909, P<0.001);拟合回归方程为:lg( y)=7.662+2.968lg( x)( r=0.821, P<0.05)。根据我国职业砷接触限值,推算出班末尿砷浓度为53.2 μg/L。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50 μg/L。 结论:班末尿砷可作为职业性砷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定为50 μ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